费县武姓源流与迁徙分布之四
五、费县武姓始祖是沂水武家洼
武家洼在沂水西北10公里,属武家洼乡,是武姓大户,约有2000人。明洪武年间,始祖武进从山西洪洞县辗转迁移到山东沂水县武家洼,安家落户,发展繁衍,其后裔陆续分支到各地。沂水各乡镇都有武姓集中居住村庄。据道光癸未{1823年},16代祖武秀忝、17代祖武顺承编的《武氏族谱》记载:“粤稽当年前明洪武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沂邑,居住我庄{武家洼}。始祖讳进,有子四,公长文通、次文达、三文显、四文明。文显、文明二公后嗣无考,文达公之后有迁居费县者,文明公则世居沂邑。”文达在费邑生三子复回沂水生四子。二世祖文通、(坟在武家洼西,)一直住在沂水,生五子:士刚、士直、士诚、士忠、士能。到第七代长子长支武攀迁居南阳。未考。
在明成化时,5代祖有胞兄弟5人,皆有出息,在朝里或在地方做官。据《武氏家谱》记载:“衞祖,大明戊戌进士{1478年明?宪宗},任翰林院检讨升侍讲,日侍经筵,后升太常寺少卿,兼任翰林院学士,以讲筵多年,积劳成疾,没于都中,蒙赐恤典,得益“文恪”。荫一子讳选,为中书舍人,历官大理寺副,舆櫬归里,遇流贼之乱,仅得藳葬”。“衢祖,明成化丁酉(1477年)进士,任行人选监察御史,刚劲有风纪,所到,以澄清为务,僚吏望风奉法,疏弹寿宁侯骄横忤旨落职归里,以病终”。此事,《明史》、《沂水县志》都有记载。
武衞、武衢官至太常寺少卿和监察御史,其后人皆得庇荫,曾经显赫一时。家中有良田千顷,富贵无比,因此,许多年里,武氏在沂水一带称王称霸。传说武家跟人家打官司,场场赢。顺口流为证:“洼里的武,一群虎,沂水城里打一仗,不姓武的姓了武”。更有“武家闺女是阎王,武家媳妇是绵羊”之说。还传说,明灭以后,武家誓死不做清朝的官,京里、府里多次来人劝说无果,皇帝生了气,发誓永不用武家的人,因此,武姓在清朝很少有当大官的,即便有也是改了姓字,不改音,如伍、吴、邬等。此说是否当真,但武姓从清朝至今,的确没出大人物。武家洼原有很多雕龙碑,祖林很大很大,松树参天,各村武姓都前去上坟。
武姓从第19代始确定了辈份:“继善传玉广,兴庆兆大详”,后来平邑荆埠续修家谱,重又续了10个代字:“天德锡祯义,洪恩裕秀良。”
沂水武家庄 位于沂水县城西北30 公里,属诸葛镇,全村有330口人,95%的人家姓武。清康熙13年第11代祖从武家洼迁来,今繁衍已到24代。
听父亲武继善讲:听说来了两个老祖,来时这里有土著姓武的,只是人不旺很少,这里是山区,人烟稀少,空闲地很多,来人站在高处,往南一指,这些地都是姓武家的了。武姓人家发展很慢,地多种不过来,后来被其他村的外姓人占去了。根据《武氏族谱》考证,武家庄的支族渊源是:第五代祖武衞(卫)明弘治翰林院侍讲,生一子选,大理寺副,选生二子东鲁、东齐(失考)。东鲁生二子洪谟、洪基。洪基生三子,霁、晓、曝。曝生四子,蓍、著、芳、芹。著生正时、有时(止)。
乾隆13年(1749年)我11代祖武正时迁居武家庄,来时携二子琯(止)、琮。琮生三子,明文、明礼、明智。明文配王氏生三子:彬、彩、彦(止)。彩生一子德福。德福生三子:菓、棠、相。
明礼配徐氏生三子:彰、 彮 彪。彪配郭氏,生一子德怀。德怀配庞氏生二子朴(顾氏)、枋(16代)。武枋是我家16代祖。武枋生二子承文、承和。承和生了五个闺女,承文生一子永胜。武永胜是我爷爷。我奶奶是小暖峪于氏,生三子,大爷武继良未娶无后。父亲武继善、母亲李家营李玉兰,生二子四女。三叔武继标,三婶大诸葛高凤英,一子五女。我们这支人口不旺,女孩多,我们堂姐妹九人,3个男丁。说是犯了“九女星”。母亲婶子曾遭到我奶奶的白眼。虽然我村是进士武卫的直系后,但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历经二百多年,人口不足300,彰显出人才不旺。父亲说,东老林有个大坟墓,迁坟时是个“发悬坟”,棺材底下带轱辘。应该是家境富裕的表现。辈字是“—德、朴、承(17代)、永,继善传玉广,兴庆兆大祥”。
武姓不通婚。日久成俗,武姓人出门在外,互通姓名后,如果是同姓,会马上论起辈分,或称爷们或称兄妹,亲如一家,儿女们的心中自然不会产生婚嫁之念。此俗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