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五代史》上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 下面的两个儿子 )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 后 )汉诛……世宗崩,梁王( 宗训 )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实际情况是: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贬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让不知其所终,而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 丹朱 )、均( 商均 ),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卿亦以为不可?”潘美说道:“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默然。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 一说潘惟吉 ),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乾德二年十月,潘美抚养的柴熙谨不明原因地夭折。而卢琰为避人耳目,把柴熙诲更名为卢璇,当作自己的儿子。卢琰有八子一女,柴熙诲更名后,被列为第三子,与卢琰的八子并立。后来卢琰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卢锦嫁给了卢璇。
在柴熙谨死后,宋太祖又追问柴熙诲的下落,卢琰敷衍了过去。公元968年,卢琰向宋太祖请求归农。在征得太祖认可后,卢琰带着熙诲在内的家眷连夜出京。起初寓居于吴越国都杭州,卢琰觉得自己是后周重臣,义不臣宋。而此地居者非宋土,食者非宋粟,后来因形势有变,又从杭州遁于永康灵山( 今磐安县新渥镇 )。
于是祖籍洛阳的卢琰,成为浙江著名的“九支卢”的始祖。
在“九支卢”中,卢璇的第三支被称为“女支”或“柴卢支”,子嗣最旺,至今约有两万人。卢璇在宋真宗时曾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仁宗天圣元年( 公元1023年 )被封为武烈侯,其妻卢锦被封为吴国夫人。
至于被废为郑王的柴宗训,大宋王朝建立后,先和继母小符氏一起幽居西宫。北宋建隆三年( 公元962年 ),年刚九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贬居房陵十一年后,即宋太祖开宝六年( 公元973年 )三月,柴荣与大符氏唯一的血脉柴宗训还没来得及成婚就孤独地死在了荒凉的居住地。离他的二十岁生日还差五个月。柴宗训死后的待遇是令人目眩地。赵匡胤闻之震恸,为这个昔日主公的爱子是穿孝发哀,辍朝十日,还派专人办理丧事。并送了个“恭皇帝”的谥号。令人扼腕!
北宋嘉祐四年( 公元1059年 ),年已半百的宋仁宗忽然想起了后周王朝的皇子们来,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这位柴氏后人,已经与柴荣没有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