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至第五世简介
魏贵是金城魏氏始祖,明朝洪武初年来甘肃,始居金城至今六百余年。魏贵生三子—坤、乾、坎。坤生五子红、颜、常、作、对,世称台五房。乾生五子白、首、永、成、双,世称川五房。坎(继嗣于外公—金氏)。其后台五房中红、颜两房移居于河州、狄道(临洮)、炳灵寺等处。惟乾祖五子稳住什川故今有魏氏五房之说,世称川五房。其人丁兴旺今已遍布华夏,在兰州市、白银市等地约有五房后裔十万余人。
一世祖∶魏贵生三子坤、 乾、坎。
二世祖∶魏坤(丹丹)、魏乾(苏葛)各生五子;魏坎(继嗣于外公金氏)。
三世祖∶台五房魏红、颜、常、作、对;
川五房魏白、首、永、成、双。
四世祖∶川五房魏毓安、毓邦、毓定、毓国;毓生;毓吉;毓莪;毓名、毓秀、毓喜。
五世祖∶川五房魏祯、祥;福、禄;演、岳、禹;忠、孝;洪;来;文;章;嘉、道、宗。
金城魏氏川五房至其孙的世系情况
长房白祖生四子—毓安、毓邦、毓定、毓国。
毓安生二子—祯、祥。 毓邦生二子—福、禄。
毓定生三子—演、岳、禹。 毓国继嗣于二房。
二房首祖生一子—毓生(少亡),毓国继嗣。
毓国生二子—忠、孝。
三房永祖生一子—毓吉。
毓吉生一子—洪。
四房成祖生一子—毓莪。
毓莪生子—来或清或宁。(2007年8月21日魏立鹏赴青城经向四房考证:来、清、宁中一人战死,战死者曾生一子-竹)
五房双祖生三子—毓名、毓秀、毓喜。
毓名生一子—文。
毓秀生一子—章。
毓喜生三子—嘉、道、宗。
第六世开始用固定的字排行
(长房门)友成孟思一时长居荣华富贵学(18世)至(19世)周(20世)孔(21世)万(22世)世(23世)相(24世)传礼乐文章
(二房门)道自养守可作而天彦元秀德从(18世)中(19世)兴(20世)永(21世)立(22世)於(23世)理(24世)兆升恒
(三房门)茂朝永焕嘉懋正增朋绪连武贤(18世)著(19世)列(20世)邦(21世)晋(22世)域(23世)贻(24世)谋远大业骏金城槐河树泽绵长
(四房门)竹秦国守光秉泰相承登法继文(18世)宝(19世)尚(20世)其(21世)志(22世)才(23世)常(24世)铺世
(五房门)世体三登淑期文明法大九郡永(18世)怀(19世)万(20世)代(21世)得(22世)沾(23世)治(24世)化模昭千年
目前生活在兰州及各地的本族人基本处于18世至24世。本人系兰州什川魏氏五房后裔(长房门)第22代世孙
请列位爷父兄弟们报一下房、辈份,咱们在网上来个论辈儿
从我们翻阅史书和家谱的情况来看:魏氏原姬姓,系黄帝之裔。黄帝是少典部族子孙,姓公孙;生于轩辕丘,名为轩辕,号轩辕氏;长于姬水(在今陕西北部),故又以姬为姓,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也成为后世所有姬姓的始祖。黄帝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其中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至周代时,姬姓势力发展到了当时的鼎盛地步。即殷纣王荒淫无度,残害忠良,杀害百姓,在臣民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姬昌与其子姬发挺身而出,率众攻灭了“商”,建立了强大的“西周”。姬昌为文王,姬发为武王,其他子孙大多数被封为诸侯,其数十宗又以封邑为氏,毕姓亦是其中之一。
周文王之十五子受封于毕(毕国在今西安、咸阳北)就以毕为姓,名为毕公高。后来毕公高的后代中断了封爵,变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至春秋时,其后裔毕万,便投奔于晋国,在晋国担任了军车的右卫,随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攻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献公即论功行赏,将魏(今山西芮城东北)封赐于毕万,任万为大夫,万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魏氏昌大,人才辈出,在绵延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不少的奇迹,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涌现出了不少的名垂青史、光昭日月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
即春秋时,毕万的子孙承袭了万的封邑,成为晋列卿之一,先后被封为大夫者,有魏颗、魏绛(庄子)、魏颉(令狐文子)、魏相(吕相)、魏舒(献子)、魏曼多(襄子)、魏侈、魏桓子等,忠贞不二、佐晋二百余载,清廉闻名于诸侯,中正闻名于四方。至战国时,魏斯———文侯,即魏国建立者。他是有远见的贤明君主,礼敬贤人,重用贤士,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发展很快,在战国七雄中国力最为强盛。其侯位,传位于其子孙———武侯(名击)———惠王(亦称梁惠王,名罂)———襄王(名赫、一说名嗣)———哀王———昭王(名软)———安禧王(亦称僖王、名圉)———景潜王(名增)———魏王假。至魏王假三年(前225年),正遇大雨时,秦军水淹大梁———国灭。凡八传,历九君,治魏二百余年。除上列之外,还有魏安禧王之弟魏信陵君,贤名闻于天下,威名震动列邦。至秦代之后,魏氏仍有不少名人。秦有西魏王魏豹。西汉有匈奴闻风丧胆的魏尚,还有能禁奸邪的大臣魏相。东汉有教育家魏应。三国蜀汉有勇将魏延。北齐有史学家魏收。北魏有名将魏承祖。隋代有著作郎魏澹。唐代有著名的政治家魏徵,他在历来被史学家赞誉的“贞观之治”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五代时后周有大臣魏仁浦。北宋有诗人魏野,南宋有名将魏胜。明代有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代有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清代还有散文家魏禧、文学家魏秀仁。当代有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魏鹤龄,语言家魏建功,著名的作家魏巍、魏金枝、魏纲焰等。以上仅是例举了一些人和事。
毕万后代,蕃衍昌盛,在历经十余朝代的过程中,遂居于海内各地和海外各国。其部分居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高桥钜鹿村大槐树下,躬耕稼稷,世绍书香。至元泰定时,有魏熙者,娶妻康氏,生子三,长龙、次贵、三庆。其贵祖(公元1358年—1452年)在大明洪武初期,先因经商住坐于南京应天府牧牛镇,后又为久居与白图人,随金猎庚翁移甘,金且带一子二女。他们至甘后,视甘一片惨境,俱听遵金长庚翁指令。金翁即命大女与魏、小女与白婚配,蒙天保佑,和衷共济,安家立业,方为正道。于是他们住坐于金城(兰州)河北庙滩子,迨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卜就丰川寺儿沟为金公耕住地,兰南云雾驿大石头泉(今榆中县)为魏公耕住地,什川为白翁耕住地。但白公不悦,云游三年,我贵祖从镇虏堡(今正路)访寻回兰,商议一定,将大石头泉顶换于白公耕住,什川顶换于魏公耕住,各乐各业,各安各家。贵祖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耕住什川,入籍金县(今榆中县)。
在这之后,贵祖又访卜了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处的荒山田地。贵公生子三,长坤(乳名丹丹1383年—1452年)、次乾(乳名苏葛1387年—1468年)、三坎。
再说白图人生子五,长艮、次震、三巽、四离、五兑。金长庚公之子金富,调疾游湟上遇一奇人,授他番言番语,番文番经,学习日久,渐渐精熟,音韵和谐,遂成翻译,颇明河洛之理,专做僧家之事,欲与金山寺之众僧谈法说术,以终其身。因此,金老长庚,将终日,邀集两女两婿,慨叹长吁说:“我老矣!
吾子未娶矣!
如之何?”长女回答说:“我第三子魏坎原于兄继”,次女亦回答说:“我次子白震,四子白离原于兄继”,同时两婿也应声同意。于是兄弟三人,更姓不更名,到丰川寺儿沟,继承金氏香火(现今大部分在榆中金崖镇)。传言魏氏白氏于金氏不婚者由此而说,后人多言金魏白三氏互不婚者,那是讹传。贵祖到后来,将魏家台分于魏坤耕住,什川分于魏乾耕住。他是金城魏氏始祖,始居金城至今六百余载。
坤乾二公各生五子。即,红颜常作对,白首永成双,故旧有十房之传。
其坤公五子住坐于南山魏家台,故称山五房,亦称台五房。其后红颜两房移居于河洲、狄道、冰淋等处;常作对三房居住于魏家台、柏木沟、魏家小岔、官川等处。惟乾祖五子稳住什川,故今有魏氏五房之说,亦称川五房。
这五房正是人所共知的金城魏氏五房。其人丁兴旺,今已遍布华夏。在兰州市三县五区居住者约有四五万人。在皋兰县居住者,系皋兰县第一大姓,根据1989年皋兰县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户籍资料统计,全县共有244姓,32347户,其中魏姓占7059户,占全县总户的21.8%。
这五房虽户大丁众,居住离析,但人们一听其族的人名,便可知系其某房某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