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汪姓网 > 汪氏源流 汪氏源流

汪氏新建渊源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汪姓展区



了解坦头汪氏渊源的人都知道,绩北坦头汪家是唐末宋初从旌德县一个叫“新建”的山庄迁来的。因此,笔者对新建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并希望有一天到新建去寻踪觅跡。

2011年金秋十月的一天,天朗气清,我与兄长后松相约,由在旌德工作的甥婿曹海林陪伴去新建探幽。汽车驶出绩溪县城,往岭北,经旌城,过蔡家桥,左拐往庙首方向行驶了约二十来分钟,来到一个叫杨桥的地方,是孙村乡政府驻地。回首远眺,一里开外就是新建村。

走进村口,驻足四望,只见两山相夹,形如狮象。往里则门户大开,空间硕大,形势非凡。山脚下一条河流直奔而出,水流淙淙。村中心乃两条河流汇合之处,河流上老桥很多,大小皆有,形制各异,或石拱桥,或石板桥。河流两岸护塝全部用方方正正的花岗岩石头砌就,间隔一段皆垒有供人担水或浣洗的台阶。村中所有道路也全用整齐划一的条形石板横坦铺就,足以见宋明时期汪氏家族的兴盛。村中现以新屋居多,明清老宅已不多见。但用巨大条石垒就的老屋基随处可见,就连农户家的猪圈也是用老屋基的石板垒成。环村则山峦叠翠,委婉起伏,小桥流水,景色瑰丽。置身其中,恍若身处“幽深大山里”的感觉。试想,一千多年前,这一块地方不就是深山老林嚒。

我们向在村口几位闲坐聊天的老者说起我们来访意图,只见一位70多岁的淳朴老者说:"我就姓汪,我带你们看看吧。”闲谈之中,我们知道,老先生叫汪庭录,世居新建,曾在旌德师范读过书,有些文化,对新建汪氏的历史也比较了解。他带着我们在村中转了一个大圈,看了村中的一些老房子,老祠堂,老桥,老街,并边走边给我们介绍新建的相关历史,并到他家看了一些资料,使我们对新建村的千年历史,尤其是新建汪氏的源流和旧日的辉煌有了一些了解。

新建村建于唐代,旧名“鲤渊",原住户和人口都不是很多。在唐代后期,国运衰微,尤其是唐末乾符二年(公元875)的“黄巢之乱”,使得天下兵锋四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避战乱,不少世家大族,纷纷迁往偏僻的山区生息。在此期间,徽州望族的汪姓就有两支先后迁徙到了时属宣州府旌德县西北大山深处的新建村。一支是时属新安豪门的汪华长子建公七世孙质公(51世)举家从绩溪登源迁入。说其是豪门,一点不假,盖因为质公的父亲凝绩,祖父琦,曾祖世美皆为唐代进士,且累世为官,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实力。一支是时已家道中落的汪华八子俊公七世孙广公(51世)挑着一担箍桶工具,带着年幼的儿子渐由歙县黄墩迁入,后来他的子孙皆称其为“担来公”。从此,一个崭“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村庄“建”立起来了,“新建”由此横空出世!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唐末宋初,新建村已成为了享誉宣州府的以汪氏家族为主,孙,王姓为次之的文化大村,尤以汪氏兴教重文,人才辈出,名重一时。

新建村的构建也颇具匠心。全村分为下庄、东庄、西庄、陈庄,号称“汪氏四庄”。村中有三条街道,谓丁字街,五里街,南门街。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河上架有各种各样的石桥20余座。村中曾有祠堂七座,汪氏五座,王氏孙氏各一。庙宇四座:姚菩萨庙,社公庙,东平王庙和汪公庙。每逢年节或庙会,庙宇祠堂里钟响鼓鸣,香烟袅袅。三条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尽显繁华景象。

相传该村兴旺时期,有居民3000余户,且全村房屋鳞次栉比,户户相通。走家串户,可足不出户。据《旌德县志》载,旌德建县时曾有将县城建在新建的计划,终因水源不足和欠缺牢狱之所而最终放弃。

新建汪氏以耕读传家,孝睦尙义,家族中英才辈出。该村的《汪氏义门世谱》载,宋元两代登进士者的11人,太学入士13人,乡贡33人,武功入士四人。更令人称奇的是,汪广汪渐的子孙到了汪文谅这一代,依然是十代同居,没有分家,凡子孙300余人,和睦相处,同食一锅,以致浚池淅米,鸣鼓会食。宋真宗四年(1020),真宗皇帝有感新建汪氏民风淳朴,尙义和睦,特御书“义门”匾额,予以旌表。“义门”新建汪氏由此声播天下。

时任徽州绩溪县令的苏辙(苏东坡之弟)也久闻新建汪氏美名,曾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往访新建,与村中尚书员外汪齐(宋庆历六元即公元1044年进士)彻夜畅谈,并写下了著名的诗作《访新建汪齐》。

新建村不仅人文荟萃,代有英才,而且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自古以来,新建就享有“八宝村”的美称。这八宝就是鸡公岩,仙人台,桂花井,淘米塘,乌龟桥,五指石,螺蛳桥,每一处地方都有一个神奇委婉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给后人以修身齐家,扬善惩恶的警示意义。

宋初(约公元960年),唐太宗颁布新政,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海内升平,百废待兴。若小的新建已难以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汪氏家族的有识之士开始考虑转徙外地,另行拓展生存空间。于是乎一个分迁潮开始涌动。其中质公的玄孙汪思聪(55世)一支在其祖父泰公的深思熟虑下,返迁回老家绩溪,来到翚岭之北一个叫坦头的地方,“买田筑室”,绩北坦头由此诞生。

不久,汪思聪的堂兄弟汪思立迁往歙县唐模,汪思明迁往江西贵溪龙山,汪思清迁居休宁方塘......以致后来新建一带汪氏子孙大部分是汪华第七子俊公的后裔。

到了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8),广公的后裔六胜公(71世)一支举家由新建的下庄迁往绩溪岭北定居,就是现在的八都余村汪氏。

其次,绩溪四都高扬村的汪氏,七都大磡上汪氏,寺后八亩丘,社屋村,老屋下,高仙坦等村的汪氏,都是先后从旌德县的新建氏分迁来的。

在绩溪,如果遇到姓汪的,问起他们的原籍,或许有一半的人会说,祖上是从旌德的新建迁来的。

旌德新建-———无愧是我们汪家人心目中的圣地!


      新建村“八宝”之一螺蛳桥。

 


(本文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