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茫氏不是汪氏一支
汪道显
汪氏起源于何时何地?汪氏一世祖汪鲁本姓姬叫姬汪鲁,是周文王周武王后代鲁成公一支,其父叫姬里肱。姬汪鲁出生于现河南太康西的颍水流域,该地在南陈时叫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汪鲁出生时该地属鲁国平阳郡(不是山西现叫临汾的晋平阳)。汪鲁出生时手上有纹“汪”故取名汪鲁。姬汪鲁长大后对鲁有功被封为上大夫,后人以其尊贵称他为颖川侯,遂以“汪”字为姓。汪鲁之子二世汪挺同孔子同时出生于周灵王二十年,因此汪鲁出生于约公元前约二千五百七十年左右。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汪氏有两支,除上述外,还有汪茫氏,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汪茫氏来源于孔子在回答问题时讲:“禹召集群臣于会稽开会,汪茫氏迟到 被杀”。后人讲汪茫氏后裔逃往浙西生存。
汪氏的祖上是很注重修家谱的,在“汪氏通宗世谱”中有记载的有江南始祖三十一世汪文和系统地编写了家谱,三十五世汪旭公又补充修谱并上奏晋成帝,到四十四世汪华再次修谱并上奏唐太宗。明万历年间徽州汪同文主持修制了“汪氏统宗世谱”,清乾隆年间再次增补重印为“汪氏通宗世谱”这些家谱内容承上启下,尤其是“统宗谱”与“通宗世谱”。记录了大量历史资料,涵盖全国汪氏后裔及迁移情况。在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下 收集、整理、编排,那是一个浩大工程,这两种谱都分为三十六册。“通宗世谱”每册约有200页左右。笔者于1959年见到了全套三十六册的“通宗谱”。文化大革命时被烧了,只抢下了子上部(第一册)及末中部这二册。子上部纪录了大量史实及名人的论著。研究汪氏不研究这两个版本的汪氏宗谱,就只能是汪氏的局部情况,甚至产生错误。
那么,在“通宗谱”中是怎样介绍汪氏的呢?谱中有一长篇“汪茫辩”,该文大概写于唐大历年间。文章提到“汪茫氏”来自孔子家语。“孔子曰防风汪茫之君守封嵎之山为厘姓,夏商为汪茫,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夏禹是一个氏族部落社会。氏族部落在抵御自然灾害及部落之间械斗中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强大了,有的消亡了,有的不断变迁地址或更改部落名称。“汪茫辩”一文中,在详细分析了汪茫氏的变迁过程后得出结论:“防风汪茫之氏随时更改而不复称谓矣。”不管是改了名还是消亡了,总之,汪茫氏已不存在。且不能“姓氏取一字之同遂附汪茫于汪氏”。百家姓中,欧阳氏与欧氏是两个不同的姓,“呼延氏”不能讲姓“呼”。而汪氏一世一世相传与迁移都是有文字纪录可查的。
有的文章还把鲁哀公时,在抵御齐国入侵的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汪锜冠以“汪茫氏后裔,儿童汪锜”。在“宗谱”中记载着:汪鲁生子汪挺,汪挺生二子,长汪诵、次汪芒。汪芒无后。汪涌生三子,长子汪越,次子汪銓、三子汪錡。在“通宗世谱”“续论”篇中是这样介绍汪錡的:鲁哀公十一年齐伐鲁…..汪錡与乘皆死焉,时年十九岁,鲁人欲勿殇问仲尼,对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遂皆殡谥曰烈。”孔子与汪錡可以说是祖孙辈。孔子这儿的家语也证实汪氏宗谱记载的可靠性,后人误把汪锜认为是三世汪茫之子到后来又变成是汪茫氏了。在“续论”中“汪茫氏是夏商时的号,汪茫生于周敬王时,距商末已五百年了。”在古代没有成家的都视为未成年,有的称学生,死后安葬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要按现在的概念儿童是八、九岁。八、九岁儿童是上不了战场。
由上看出汪氏中不存在汪茫氏与汪氏两支。汪氏都是汪鲁的子孙,周文王周武王后代。如果有哪位汪姓子孙怀疑你自己是汪茫氏后裔,那么,你可以在同支的同宗中查一查,自己是汪氏多少世,如果是一百一十世以内,那你是汪鲁的后代,如果超过一百八十或二百世,或你那支根本没有上古以来的世数编号,那么你是汪茫氏后裔。因一世祖汪鲁是夏禹后近两千年才诞生。笔者(已过七十足岁)是九十一世。在见到的乾隆年间的“通宗谱”中汪氏子孙辈分最低的是九十四世。由这些数字推测,上面两种情况得出的结论,我想,这后一种情况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