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氏联谱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将于2013年下半年在江苏溧阳召开,溧阳谈氏为春秋楚国固城宰谈震的嫡系后裔,世居溧阳1800多年,堂号永思堂,旧祠堂遗址及部分旧祠故物尚在。
长荡湖,属于《周礼.职方》上记载的五湖之一。人文古迹主要有湖底石板路、湖头古井、周舍(三国时周瑜安营扎寨于此)、白米糖、普门禅寺等。其中,普门禅寺建于有“小普陀”之称的大涪山上,楼阁参差,翠木茂草,湖光山色,景致殊绝。大涪山是石山,海拔35.6米,面积0.15平方公里,昔日屹立湖中,远望若浮故名。现大涪山与陆地相连,汽车可直达山巅。玕西,位于溧阳东北部,与宜兴、金坛交界,坐落在山、琅玕山、水母山和长荡湖三山一湖的中心地带。从字典可查:琅玕及玕都是一种像珠子的美石,琅玕山很可能在远古时代是一座贮藏琅玕玉石的矿山,玕西因在此山的西边而得名。
这里历史悠久,村北一公里处的水母山是三千八百万年前中华曙猿繁殖栖息地,是世界公认的人类祖先的发祥地,比埃及尼罗河流域发现的人类发祥地早800万以上。村西北的长荡湖,属于《周礼.职方》上记载的五湖之一,三国时期周公瑾曾在此倚水而建周舍,训练水师。而村南一公里处的山,这个读为沤的字,现在很难在其它地方看到,就是许多大字典里也难觅其踪,可见此地的古朴苍老。始祖彧公迁徙玕西至今1800多年,历经沧桑岁月、时代变迁、朝政更迭,但玕西这个历史古村仍巍然屹立在这块土地上。
迁徙分布
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商丘地区的宋国。宋国灭亡后,谈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汉时期,有一部分谈氏族人北迁到今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地落户,这个地区当时属广平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地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多以“广平”为其郡望堂号。另外,还有一部分谈氏族人西迁至今晋、陕、豫三省邻界处之河南灵宝落籍,此地古属弘农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郡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也有以“弘农”为其郡望堂号的。而祖居地商丘一带,汉朝时期属梁国,故梁国作为谈氏之郡望堂号也就毋庸置疑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谈氏族人以上述三郡为中心,除散布于北方大多数省份外,还南迁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国期间,谈氏族人南迁的情况有增无减,不但使谈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谈氏族人散布于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
宋、元时期,谈氏族人有入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地者。据《无锡谈氏宗谱》记载,江苏省无锡谈氏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居住于小娄巷已有八个多世纪了,属于谈氏族人定居最久远的一支。
明朝初期,实行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之乡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乡。如江南人充实江淮,江西人充实荆湖,促进了谈姓的扩张。
至清朝时期,谈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广,东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谈氏人家,连东南一隅的台湾也有谈氏族人入居。大陆解放前夕,江浙之谈氏族人有人士随国民党败居台湾。
如今,谈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以江苏省最多,其一省之谈氏约占全国谈氏人口之45%以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囊括了全国大部分谈姓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