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童姓网 > 童氏源流 童氏源流

“董”姓改“童”姓之渊源探析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童姓展区
“董”姓改“童”姓之渊源探析  

  

  

                                     童惠平   撰写于2011年10月19日

    

    

      “董”姓改为“童”姓的说法出自二处:

   ( 一)、出自董卓及弟董旻

       董卓(公元132---192年),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人。汉时官至宰相、太师、郿侯。

       董卓当年被吕布所杀,其小妾貂婵已有孕在身,因其身份特殊,左右逢源,在两兵相持中得以逃离。后生子改“蕫”(古蕫童通)去草头为“童”避之。

       按《童氏家谱》载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童董本同宗。

       基隆市童永出示的手抄谱牒载称:“吾族本姓董,始祖汉董仲颖将军,九月十三日忌辰,当时因被侍婢所害,后裔不得使用婢女,以追忏先祖所害之覆辙者戒也”。始祖汉董仲颖将军之后裔,因祸媾及年久源远,对流传嫡脉,无法详为稽考,其族谱谨谓:“本支族先世居漳州之廿五都蔗头社,至第八世祖童元生,于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始迁台湾板桥,至第十世童攀怡,再徙万里”,今基隆台北一带童氏,均其后裔。

       台湾基隆市董童宗亲会理事长童力说:“吾族始祖即为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公也,缘为侍婢所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之祸,乃弃‘艹’易立,改董为童,距今已历1770余年,裔孙为敬祖尊宗,慎终追远,乃于祖庙正堂奉祀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以示不忘本。”

      台湾省台中县沙鹿镇竹林村,全村均为童氏,现时残存之《童氏族谱》所载:一世祖童颜胜,立籍于泉州同安,传二子,是为畴溪童氏之始祖。另据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世居浙江,后进闽连城;一谓其先世居漳州之廿五都蔗头社两平保佛仔溪头,至第八世祖童元生,约于嘉庆年间,始迁板桥,至第十世童攀怡,再迁万里乡,今基隆一带童氏,均其后裔。

      沙鹿童氏,谓其先世随郑延平来台,后乾、嘉年间来台者尤众,先聚居沙鹿,嗣衍分南投县埔里镇、台北县板桥镇及基隆、嘉义等地。

      福建连城《雁门童氏族谱》记载:先祖,董君雅,陕西临洮人,东汉后期由微官逐渐晋升为颍川纶氏(今河南登封)县尉。生三子,长子董擢,字孟高,早卒;次子董卓,字仲颖,东汉末郿侯、宰相、太师;三子董旻,字叔颖,东汉末鄠侯、左将军,领汉廷前将军事。

      再祖,童十三郎,两宋之际避金兵,从河南开封南下迁入浙江绍兴府嵊县避祸,始有浙江嵊州童氏一族,是为绍兴童氏始祖。童万一郎,童十三郎之子,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携四子迁入闽西汀州(今福建长汀)。

      第一世,童得祥,童万一郎长曾孙,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由长汀县青泰里迁至连城县北郊下水竹洋村落居;童得庆,童万一郎次曾孙,随兄迁连城县,是为连城童姓始祖,史称“客属童氏”。

       据台湾学者童正淙考证,在《童氏世系迁徙史》书稿中认为:1、从河南开封南下迁入浙江绍兴府嵊县避祸的是童朝山、万一郎,而非十三郎;2、董氏兄弟(公元192年)至万一郎(公元1127年),断代时间太久,族谱如无记载,应无法证明十三郎为董氏兄弟后裔;3、万一郎在先,十三郎在后。故董氏改姓的说法不可信。          

       除家谱史料之外,上文台湾基隆市董童宗亲会理事长童力还提到,在祖庙正堂奉祀有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而在台北县板桥土城“童氏祖庙”正堂奉祀香案所陈列,也有董仲颖将军之香炉。同时在福建华安也建有董将军庙。  

       实际上是,元朝末年,童学颜任松滋知府,是岁群中有兵革之乱,童学颜知府出征,不慎坚马折足昏厥,知府门下董将军急救伤情,董将军带兵迎敌而殉亡。童知府回醒知董将军殉职,率兵冲战场,寻见董将军尸,红颜不变,手执戈矛,骑在马上。童知府立誓“后世子孙永世祀奉”董将军才暝目下马,实时呈文朝廷按功论赏,朝廷封“护国佑雄将军”,是夜,董将军托梦童知府:“生为主公部将,死为童家守护,愿从主公立像配神”。童学颜任内返回长春(今永福陈村),董将军飞炉长春庵庙,里民供奉有求必应。闽南,粤东,台湾的板桥、土城、新店、桃园、基隆、嘉义…等都原籍漳州华安县高车乡,童氏宗亲均祀奉董将军。以董将军为童姓家族保护神,祭祀香火经年不绝。

      童学颜是大业公后裔第19世孙,大业公与万益公是不同世系。此董将军也并非是董卓兄弟也。                          

       作者于2011年12月1日—3日受浙江童氏宗亲联谊会特邀,参加2011年童氏文化研讨会淳安年会期间,亲见福建连城《雁门童氏族谱》,证明连城支童姓是董姓改姓的说法是错误的。且万一郎在先,十三郎在后。其他支童姓是否存在董姓改童姓的说法?待考。

      从以上史料看,与有关志史、小说描述有很大不同,很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二)、出自董昌(大越罗平帝)

      董昌(?-896),浙江临安南庄人。祖籍陕西巩昌府陇西(今甘肃陇西县巩昌镇)。

      公元895年2月,董昌据越州(今绍兴)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自称“圣人”,铸“顺天治国之印”,改元顺天,设置官吏,是为大越罗平帝。

      大越罗平帝董昌称帝后,封部将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 ,谁知钱镠早有独立之心,背弃大越罗平帝董昌,投向唐朝,并延请朝廷下旨讨伐,于是唐昭宗李晔命都指挥使顾全武等人率兵进攻,数败叛军,将董昌围困于越州。董昌向吴王杨行密求援,杨行密派遣泗州防御使台蒙攻击苏州以为救援,另命宁国节度使田頵、润州团练使安仁义攻杭州各戍,企图迫使钱镠回救,董昌也命大将徐淑会同杨行密的将领魏约共围嘉兴,但都被钱镠军队击败。  

       公元896年,杨行密再派安仁义率军攻击湖州,钱镠也派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都知兵马使许再思守卫西陵,安仁义无法渡河只得退回,董昌派遣部将汤臼守石城,袁邠守余姚,抗拒钱镠,都被击擒,越州之围益急。为了激励士气,董昌亲自阅兵于五云门,几次出兵反攻,均未得逞,顾全武等人率军猛攻,董昌军大溃。不久,顾全武攻克越州外城,董昌只以牙兵退保内城,走投无路。此时,钱镠派遣部将骆团入见董昌,劝降,诡称“奉诏迎公居临安”,董昌无奈之下,只得除去帝号,布衣出城,顾全武命武勇都监使吴璋率兵用船护送董昌到杭州,结果,途中经过西小江时,吴璋杀死董昌,同时尽杀其家三百余人以及宰相李邈、蒋瑰等以下百馀人。  

       董昌有数子,为避杀,改为童、章二姓。内一子迁徙金华府兰溪,乡头所传自临邑者皆族支也。

此说由于缺乏相关史料佐证,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又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而童姓源自颛顼帝之子老童,是以王父字为姓的,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磬一样宏亮清越,极具音乐天赋。他又名卷章,是在帝喾 高辛氏时担任祝融官职的重黎和吴回的生父。  

       综上所据,实际上自颛顼之后,“童董”原为一脉。

      古时童董通用,董古篆作蕫。是故,“童董”二姓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