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桑植县金子山下陶姓“明帮公房支”由来与发展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陶姓展区
陶姓脉出陶唐,以国为姓,系少典氏第十二代黄帝轩辕氏五世孙帝尧之后。帝尧因功封陶城,授姓于陶,再功封唐城,陶唐一脉,故称陶唐氏。破代始祖陶洪祺为少典氏第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六代。陶洪祺后第72世陶立中后平阳分支。平阳始祖为陶舍。陶舍之十世孙后,又分化为丹阳、浔阳两支。陶舍之十二世孙陶同为吴国扬武将军,因职守迁鄱阳,为浔阳始祖。千百年中,因战事、官事、天灾、家庭生门立户,陶姓的个性化迁移不计其数,加之年代久远和家谱残缺散失。众多的陶姓次房家庭脉络更是不清。
据史书记载陶姓迁徒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平阳分支,祖先陶舍;第二次为丹、浔分派,丹阳祖先为陶全之子陶谦、陶超,浔阳祖先为陶俊之子陶同;第三次是明初时的江西陶姓前往地广人稀的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张家界市桑植县金子山下陶姓个性化迁移二次,即从江西首郡南邑七都艾溪桥迁移到江西清江,再从江西清江迁至桑植县金子山下银市坪村。据陶姓残存族谱记载:“本姓自周之际,亦繁衍而有谱,因其世乱而失,亦难以考究其根源,后始自宋朝胜远公传于今……吾祖始于江西首郡南邑七都艾溪桥(柴桑大粟树土地),后因玉玺公而来清江者此又始也。”“始祖胜远公生二子汉文,汉武(二世)——汉文生礼(三世)……泽、玲……允恭生二子——铺、钟……简生祖党——祖党迁陕西洵阳……琰生琏——琏迁居四川……玉玺(残谱缺页,世系不清)……十七世士达生五子虎文、豹文、孔文、圣文、亮文——十八世虎文生三子明帮、定帮、安帮——十九世明帮成为桑植县金子山下陶姓始祖生三子荣远、宗远、富远。——二十世荣远、宗远、富远”(旧谱世系完毕)。乾隆二十年前后因灾荒或生门立户,虎文与孔文、圣文三兄弟携妻小自江西清江迁居湖南省桑植县金子山下银坪村落。落户不久虎文和孔文及其孔文二子强帮、麟帮返居江西,圣文1804年逝世后葬于金子山下银市坪村檀木塔。虎文公长子明帮娶王氏,三子安帮娶石氏定居银市村,次子定帮娶李氏迁于四川省太平县七保五甲黄河场,入四川籍。明帮长子荣远,次子宗远及其子孙定居银市坪;明帮三子富远及子孙迁居沙塔坪,现今苦竹坪乡,四方溪乡,沙塔坪之陶姓族众均系陶明帮之后。
虎文、孔文、圣文三兄弟带其家眷走出家门之后,耳闻湖南省桑植县有一条名河——澧水,澧水上游有一名山——金子山,金子山下有一遍良田——银石坪,银石坪境内有一名庙——盘古庙。银石坪因庙会形成了集市,而将银石坪更名为银市坪。
话说盘古时,金子山下银市坪村落有一农夫,春耕时节,犁田之时,在田中偶感农具被挟,不能耕作,细观之,犁已被田中一似人盘石(银白色)卡住,于是抱起盘石,徒手飞步,搬至小土包时顿觉似人盘石重如泰山,不能移步。放下休息,喘息片刻,再行搬移时,似人盘石似已生根,竭尽全力,纹丝不动。农夫觉奇,叫来数人,齐力搬之,不能移动,众人哗然,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两湖边界,疑为神石显灵。由此,当地绅士策划,集众人之财,在盘石生根之地修建庙宇,后人取名盘古庙。此庙建成以后供两湖边界众人供奉,香火十分旺盛,许愿十分灵验,名声大振。为了祭纪,后来形成了五大庙会,即上九(正月初九),元宵(正月十五),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每逢庙会前后此地汇聚数千人,除了朝拜庙神之外,还要进行实物兑换和商品交易,盘古庙不仅成为两湖众人朝拜的圣地,同时也成了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居住此地,农忙时耕作,农闲时猎兽垂钓,亦可欣赏盘古庙文化,趣味盎然。
金子山下银市坪山青水秀,水路通海,风光旖丽,田园丰足,并有盘古文化,且人员稀少,故虎文三兄弟看中了此地,喜欢上了地处澧水源头的澧水支水——清水河旁,三岔溪水雨岸银市坪,因此定居于此,在此落户生根开花结果,繁衍生息。
陶姓人具有勤劳、好学、聪慧、求上进秉性,通过几十年的奋斗,陶明邦之后不仅在银市坪站住了脚根,而且还在此繁衍发展,并延迁于沙塔坪、四方溪等地成为当地望族。陶明邦之三子陶富远善于置业经营成为当地首富,是当时当时的名人和陶姓的代表人物。其事迹被载入同治年间的《桑植县志》。陶姓人家发家之后,不仅重视家族的发展,置田地、山村、修建陶氏祠堂,为了陶姓根脉清晰传承,重新谱派,派谱为“祖德流芳永、宗功华秀昌、国开文运泰、世代必生相”,同时,陶姓人还爱做好事、善事,深受当地人民的尊重与爱戴。陶富远在两湖边界被人尊称为“陶五渡”和“陶五老”,即在桑植县境内重要渡口(桑植县城北门渡口、朱家台渡口、南岔渡口、岩崖子渡口、鹿耳口渡口、官屋场渡口、团炮塔渡口等)打造义渡船沟通交通,并购置义渡田数十亩,供摆渡人谋生(据记载实为七艘半渡船);为境内交通要道修筑石拱桥五座,于险要障碍处凿石砌坎,修通道路数十里,为农田灌溉修筑拦河坝。其孙陶流灿等后辈亦善做修桥铺路之好事,受到我县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尊重与爱戴,其子孙中在解放前后均有不少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其中获大学学业历者二十余人,获高级职称者3人。
陶明邦之后已衍生至第十一世(秀字辈),其中有民国以前在县衙供职者,官至叙议八品(陶德潜),解放以后在市、县、乡、村任职从事教育、卫生、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等工作。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其代表人物有明帮公第八代孙陶金阶(派字宗美),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专业,是桑植县陶姓第一位本科大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从事教育、广播、地方志编制等工作,担任过采编组长、副台长,地方志主编,副主任等职,曾获省、市、县多项奖励称号;明帮公第八代孙陶天清(派字宗祖),毕业于衡阳医学院,获高级统计师,主管医师职称,从事过卫生防疫,卫生行政,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管理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担任过人事股长、计财科长、乡党委书记、公费医疗办主任,医保中心主任,医保局副局长,医保局书记(付处级),人社局调研员(正处)等领导职务,撰写学术文章数十篇,在《中国卫生政策》《中国卫生经济》《卫生经济研究》《现代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湖南劳动保障》《社会医疗保险》《中国医疗保险》《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中国社会保险》等十余种刊物上发表,获市级学术成果一等奖二次,三等奖七次,佳作奖一次;获省学术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佳作奖一次;获部级学术成果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三次,佳作奖二次。
我祖陶明邦逃灾避难,落户桑植县金子山下银市坪定居,凭借勤劳智慧,其子陶富远就发展成为内半县之富翁,且能奉献社会,为桑植县作出了功不可没的历史贡献。其后裔虽遭遇社会变迁的影响,仍然不断发展壮大,拟定未来,必将更加兴盛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