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陶氏的出现
在以“真命天子”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傲的汉刘氏王朝初期,令人意外地,首次出现了有确切史料可考的陶舍(开封侯)(济阳郡)和陶青(陶舍之子,袭开封侯爵位,丞相);这只能从汉初人们较为乐观的心态上进行说明。但是“为我独尊”的皇室怎会任其发展下去?结果,自然是作为今陶氏的北陶之祖迅速地归于沉寂。不管怎样讲,陶舍和陶青的现于正史,在今陶氏的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陶澍《陶氏族谱序》所云:“寻陶之得氏,实源于济阴。”指的就是这一事实
陶氏兴旺时期
刘氏王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相对宽松和开放的魏晋时期。与皇室“独尊”相背的昔日显赫的古陶氏的历史,此时已被“正史”彻底地篡改,而且人们也早已淡忘了它的过去;于是以普通姓氏身份出现的今陶氏,才真正使这一古老姓氏获得顺利重生的机会。
今陶氏的南陶在这种条件下正式进入史料。首先是以汉末徐州刺史陶谦(丹阳郡)为首的陶氏出现;这支陶氏可以说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严酷的战乱环境仍然未能让其得以发达。魏以后,南陶中的陶侃(晋大司马,长沙桓公)(浔阳郡)这一支,在较为顺利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作者个人认为北陶和南陶属于两支不同来源的今陶氏,且南陶亦有陶谦支与陶侃支的区别。今陶氏最早的堂号的确立,应该是陶渊明(晋末大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浔阳郡)之后代的功劳,它就是影响至今的“五柳堂”。
陶氏兴旺时期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陶氏均得以旺发,与“(陶)氏族之敝,起于魏晋以降之官谱”(陶澍《陶氏族谱序》)之言吻合。
当时陶氏兴旺的主要特征是:“行伍为重,从文次之,退隐再次之。”显而易见,因古陶氏在帝王制当权者心灵深处铭刻上的隐患而导致的困境,今陶氏并没有将其摆脱。
陶氏衰落和重生阶段
自隋唐开始,直到清朝末期,统治者学会了更多维持“万世基业”和愚弄人民的方法,帝权思想进一步被强化。今陶氏与古陶氏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以及陶渊明不合作思想的深入人心,都无形中使今陶氏继续担当其被冲击的对象。故陶氏名人的凸显,再次呈现出先秦时代的现象,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浙江黄岩人)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例外。与元朝相同,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执政,汉人的氏族观念淡薄,“违尊”顾虑较少,这样多少有了其中后期陶澍的名望。
民国时期,今陶氏乘反对帝王制之顺风,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翻版式地印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氏兴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