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汤锦程 2005-09-15 09:01:11
早在汤(唐)尧时期,南蛮族汤氏就已经进入属于化外的福建地区。南蛮王是我帝汤喾的驸马槃瓠,因其扫平戎人叛乱,荣封为南蛮王。《玄中记》纪曰:“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实为盘古的谐音,是以狗为图腾的狼汤氏戎族人,承袭了汤古氏的族号。因其不习中原文化,被北人蔑称为“南蛮王”。槃瓠初立都于会稽,其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错十三姓”。我帝汤喾崩,其庶长子汤挚即立。《史记•五帝本纪》曰:“汤喾崩,而挚代立。”帝汤挚在位9年,被其弟汤(唐)侯汤放勋所迫而让位,汤放勋自号“汤(唐)尧”。汤(唐)尧夺取了汤挚大位,遭到肩任日御之职的十日族的反对,南蛮族参加了十日族联盟。十日族战败,南蛮族一部逃入福建,因而福建被称为“南蛮之国”。因“蛮”与“闽”皆从“虫”,所以古称福建为“闽”。南蛮族中的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是最早进入福建的南蛮族,后融入南蛮族分支畲族汤氏之中,所以在福建畲族居住地区保留有汤的地名。
商周时期,由于掌握着先进文化知识的百濮族进入福建,因而使这片化外之区进入文明发展时期,仅福建三明市就已经发现了商周古文化遗址650处。濮族即是商代巫族,属于共工氏汤明后裔。共工氏发明阴阳之术,因而巫字从“工”,故而又称“巫术”。共工氏是一位大巫师,其在巫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药学,所以,巫师又被称为“巫医”。毕沅曰:“巫,皆神医也。”巫人初居甘陕,因共工氏曾封于江州(成都),所以,巫人迁入四川,至今还有巫山、邛崃等地名。巫人是上古智者,专门从事占卜之术,所以又称“卜人”,卜即仆,临水而居为“濮”也。商代时期,天子汤太戊拜大巫师巫咸参政,巫人由此入主朝纲,巫咸、巫贤父子先后主政,并将商朝的王道与巫教融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因商殷族迷信巫术,相信天命论,使王权衰微。天子汤武乙为维护王权,于是与巫教分裂,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灭巫运动。巫人败逃到江淮,并将始祖巫咸、巫贤墓迁到江苏苏州。帝武乙穷追不舍,并强迫江淮夷人迁至淮岱。巫人纷纷逃亡到化外之区,散于江汉、武当、荆、巫诸山脉、四川地区,为了避祸而改称“濮人”。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曰:“濮人当散布在武当、荆、巫诸山脉中。”濮人居巫,因知其为巫人也。濮人分散较广,部落众多,互不统属,因又有“百濮”之称。与此同时,濮族迁入福建,因其文化层次高,所以同化了当地的蛮族。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道路险恶,比蜀道还要艰难;因而,商殷族鞭长莫及,濮族在福建得到繁衍生息,并对福建开化做出了贡献。百濮是共工氏汤明后裔,因而濮族为汤人。《扬子方言》曰:“巴卜(濮)之人自呼阿婸。”《集韵》释曰:“婸因荡”,因荡、汤、偒三字同义通用,所以汉译为“我是汤人”。因而可知,开闽的濮人自乎汤人,后衍化为汤氏。殷纣王时期,濮族为了反对商殷族的压迫,与庸、蜀、羌、髳、微、卢、彭等族共同参加了西周部落联盟,在周武王革商的战斗中濮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宣王6年(公元前822年) 楚君熊霜卒,三弟争立,叔熊亡于濮。《史记•楚世家》:“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叔熊)亡,避难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濮属于南蛮之国,古称“七闽”。韦昭注:“濮,南蛮之国,叔熊避难处也。”《周礼•职方氏》曰:“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为七闽。”陈元光于唐垂拱2年(686年)上《请建州县表》,置漳州,故而福建改称“八闽”。
百越族是女娲氏汤娥的后裔,唐尧时期,百越族填补了南蛮族让出来的空白区,占据了浙江会稽,并将崇月文化传入会稽,所以会稽又称“大越”。汤(唐)尧末年,摄政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汤(唐)侯丹朱起而与虞舜争位,江淮望族扬粤部参加了丹朱联盟,虞舜平定丹朱联盟,扬粤部一部逃入浙江会稽。因扬与阳同音通用,所以扬州又称“阳州”,会稽有阳滂里,即是扬粤部聚居地。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所以扬粤即汤粤。会稽汤粤发明的竹箭,被称为“篠簜”。《禹贡》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竹箭,亦作“篠簜”。大禹末年,汤(唐)侯丹朱后裔防芒氏以大越之地发动叛乱,大禹南狩诛防芒氏,但此行也成了大禹的不归路。《吴越春秋》曰:“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之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夏后氏少康时期,为守护祖庐,封其庶子於越于大越,称“越侯”,领百越之众。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兴兵灭越,越族分为百支向南迁徙。殷汤氏的外甥颜师古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主要部族有:闽越、骆越、扬越、山越、于越、南越、东越、夔越、夷越、瓯越、句吴、西瓯等,而闽越、瓯越则分居于福建地区。汤粤是百越中的大族,崇奉始祖女娲氏汤娥,因女娲氏又称“云阳氏”,所以汤粤将云阳地名移植于福建。因阳与汤同义互假,所以,云阳又称“云汤”,为福建泉州古港之名。据史记载:唐开元4年(716年)唐玄宗诏令监察御史汤范臣出使狮子国(斯里兰卡)寻找仙丹灵药和养医之妪。汤范臣率使团就是由泉州云汤港出发,经“陶瓷海路”先后至印度、斯里兰卡,受到两国国王的热情接待。汤范臣将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给印度和斯里兰卡人民,并将印度的占星术、医术及斯里兰卡的珍禽异兽引入中国,促进了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福建地区设立“闽中郡”,隶属于扬州管辖。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人杀东越王余善降汉,汉武帝将闽越迁至江淮之间;而后将汉人填入福建;因而,汉族汤氏进入福建地区。据广东焦岭《汤氏宗谱》记载:晋陵(江苏武进)人汤璋,为汤德新第三子;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征服南越,汤璋受命出任交趾(北越河内)刺史,其奉命率族南迁,汤氏途径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到交趾(越南北部),沿途撒下了汤氏的火种。东汉建武初年(25年)政府将闽越划分为东南两部,分东瓯(浙江温州)为东部都尉,而治临海县;分闽越地为南部都尉,而治建安县。因扬州为汤姓郡望所以,两晋代以来殷汤氏一直承袭扬州刺史,管理者福建地区。
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由西川(四川成都)归晋的汤孟功亦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定居于南京;而河南长平渡江的殷汤氏名族则迁居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随着多米尼骨牌的迁徙浪潮的滚进,江苏、江西殷汤氏名族分别进入东南山国的福建地区。据史记载:江南避乱入闽的有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大姓,殷汤氏因进入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地区比永嘉客家人稍微晚一些,所以未被记载。东晋时期,殷汤氏位居东晋王朝第五位门阀,因几世领扬州刺史,所以福建置于殷汤氏的管辖之下。殷汤氏在与桓姓争斗之中,殷汤氏失败。据史记载:晋穆帝永和10年(354年)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的汤(殷)浩,被征西将军桓温弹劾贬官;晋安帝隆安3年(399年)冠军将军、上柱国、假节、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的汤仲堪被桓玄击败。殷汤氏遭到桓姓的追杀,幸存者纷纷出逃避祸。汤(殷)景仁是汤(殷)浩侄孙、汤(殷)仲堪侄子,其家族避居于福建,汤(殷)景仁因精通国典朝仪、旧章记注,有国士风范,受到司徒王谧的喜爱,将其收为东床快婿。因而,汤(殷)景仁当上了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南府长史椽,故称“汤(殷)晋安”。晋安帝元兴元年(403年)12月楚王桓玄逼晋安帝禅位,即皇帝位,国号“楚”。伪帝桓玄与殷汤氏有世仇,汤(殷)景仁为避祸而辞官,后逃到浔阳(江西九江)隐居。汤(殷)景仁是殷汤氏开泉有史记载的第一人,宋文帝时汤(殷)景仁官至宰相。
唐高宗总章2年(669年)福建漳州、汀州一带的畲族人民在苗自成、雷万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漳州隶属于广东都督府管辖,唐高宗诏命广东都督府朝议大夫陈政出任岭南行军总管、玉衿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奉旨征讨畲族叛乱。陈政是河南固始人,其部属多为固始人,陈政率领偏裨将123员,府兵3600名入闽平叛。随陈政入闽的军官中有两位汤氏兄弟,哥哥汤智,任府兵校尉;弟弟汤简任府兵队正,据福建云霄《汤氏宗谱》记载:汤智、汤简兄弟是河南固始人。但是在唐初《河南固始县志》中并没有汤智、汤简的记载。而在江西南昌《汤氏宗谱》、范阳《汤氏宗谱》中却有汤简的记载。因而,汤智、汤简的籍贯还有待认定。《闽中记》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通过这段文字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因固始人文集团在福建有很深的影响,加之固始人陈政、王审知家族自唐至宋先后统治福建,所以福建名族多附庸固始籍贯。因而《闽中记》才会重重的加上一笔“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汤智、汤简率部随陈政入闽平叛,由于寡不敌众,退保九龙山,奏请朝廷增兵。唐高宗诏令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援军入闽增援,其中共有58姓军校。陈家军会师后,合计64姓军校,经一番苦战终于平定畲族起义烽火。战后汤智、汤简兄弟奉命驻守福建漳州开垦屯田、招抚畲民。陈政死,其子陈元光承袭父职,武则天垂拱2年(686年)朝廷接受陈元光奏陈,准其在漳州设治,建立漳浦、怀恩(今属诏安)两县。汤智、汤简兄弟致仕后定居于漳州龙溪县柳营江乌浔村,(今龙海县角美镇乌浔村),被称为漳州汤氏始祖。宋高宗绍兴2年(1132年)朝廷为表彰唐代将士开闽之功绩,追封汤智为竭忠辅国将军;追封汤简为昭德将军、奉政大夫。其子孙分迁福建龙溪、龙岩、云霄、华安、长泰、天田、闽县、福清等县,成为当地望族。明清时期,漳州汤氏渡海散居于世界各地及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省,因而福建云霄、华安、长泰等县被称为“华侨之乡”。
唐时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置福建观察使,福建始见于史册。唐玄宗开宝14年(755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中原之乱再次引起了北方士大夫族南迁福建的浪潮,而且持续时间一直到唐朝末年,先后迁入福建的有廖、郑、温、陈、王、蔡、杨、古、吴、沈、薛、钟、周、刘、卢、李、苏、张、阙、曹、罗、邓、伍、江、梁、谢等姓。唐宪宗元和9年(814年)吴元济于蔡州(河南汝阳)举事,派兵四掠邻县,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隶属于光州)人亦举旗响应。据福建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汤小录、汤福、汤时进、汤开、汤寿、汤庆、汤泰、汤道、汤德、汤仁、汤奉直、汤奉敬、汤艺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入闽。汤泽认为川中(福建周宁里亩、凤山、凤洋)是发祥之地,于是让五子汤寿迁居福建川中(周宁)开基;而其长子汤小录则迁居福建闽城开基;次子汤福迁居福建侯官开基;三子汤时进迁居福建古田开基;四子汤开迁居福建罗源开基;七子汤泰迁居福建南剑开基;九子汤德迁居福建永福开基;十子汤仁迁居福建泉州开基;十一子汤奉直迁居福建泉州洛阳镇开基;十二子汤奉敬迁居福建连江开基;十三子汤艺迁居福建建宁开基,形成福建汤氏十大望族。由此福建成为汤氏郡望;因此,唐文宗开成年(836——840年)朝廷委任汤克卿为福建建宁州剌史。但是《固始县志》、《光州县志》、《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查到有关唐太师汤泽、殷泽、阳泽、温泽的资料;所以,汤泽很有可能是从浙江平阳人,而河南固始只是东晋以前祖籍,因而汤泽墓在浙江平阳吴岙山。而《周宁县志》则认为汤氏始迁川中(周宁县)的不是汤寿,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汤鼻、汤耳。
范阳(河北涿县)人汤华,为唐代名将汤喦之子,承荫授湖南衡州(衡阳)参军,秩满调任侯官(福建福州)丞,汤华在闽广播中原礼仪化民风土俗,人皆乐于驱使,征赋自愿聚齐,政绩卓著东南。唐武宣之年,外强入侵,军阀割据,中原不靖,汤华秩满不得归路,于是携妻王氏及子汤宗铉、汤宗镐隐居于岭中连江邑(福建),因土风有殊,瘴疠所染,沉痼既构,天寿不避,唐宣宗大中8年(854年)病逝,享年58岁。邑中闻之道路民恸,风云助悲,厚葬于竹林原,岁祭不终。其妻王氏率子孙蓬首护丧设身殉义,虽泣血以望故乡,但不忍弃夫庐而北归,礼节奉君子以慈和训闺门,艰险不惮旌旐之情,古今罕见。因而闽中地区,多为汤华后裔。
唐僖宗乾符4年(877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遣义军大将柳时璋攻江西抚州,唐僖宗恐抚州路有失摇动赣闽,诏令汤季珍为抚州路宣慰使赴抚州督钟传部击败柳时璋,抚州之围得解,钟传亦以功授抚州剌史。唐乾符5年(878年)3月黄剿率义军由浙江转攻福建,隋唐时期福建绥城、将乐、邵武县归属于江西抚州路管辖;因而唐僖宗诏令汤季珍入闽联络诸军坚守抵抗,然因义军气势正盛,如蚁蝗潮涌而上,12月福州城失陷,汤季珍死战殉国。唐僖宗赐汤季珍为“公”,谥曰:“忠勇”,并应抚郡军民所请,敕葬于抚州治北投湖山,立庙塑像岁祭不绝。宋丞相晏殊闻其事迹亲为其作《汤季珍传》;宋丞相王安石拜谒汤季珍庙时,亦诗赞汤季珍曰:“忠贞贯日,义勇参天,英气不灭,启佑后贤”。汤季珍是江苏苏州温坊人,其所督率的江西抚州汤家军因战败而散居福州。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农民义军王绪率部攻陷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圭阝、王审知三兄弟率乡民5000人参加义军。蔡州节度史秦宗权招募益兵,王绪率部归附。秦宗权任王绪为光州刺史,令其攻击黄巢,王绪迟留不发,秦宗权怒而发兵攻王绪,王绪遂率众南奔,经江西浔阳、赣水,而入闽,取汀州、陷漳浦,一路势如破竹。王绪妒贤嫉能,因而激起兵变,为部将所逼自杀,众推王潮为主。王潮引兵拔泉州,受任泉州刺史。唐昭宗景福2年(893年)5月王潮攻入福州,自称“留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黄连洞二万蛮众围汀州,王潮遣将破之,自此统一八闽。唐昭宗封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史。乾宁4年(897年)王潮卒,其弟王审知即立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3年(909年)梁太祖朱温加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翌年,封其为闽王。王审知实行“睦邻保境,尊奉中央,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使福建成为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初期唯一的承平盛世。唐僖宗时期,中山(河北定州)汤氏,因避黄巢战祸,南迁江西石城县大由乡定居,为县中30姓之一,并在此营建“古心段”。后梁时期,江西动荡不已,而福建却歌舞升平,江西石城汤氏闻知福建招贤纳聘,于是倾巢迁居福建宁化地区,乃至位居石城的大姓,竟然再也找不到一位汤氏的踪影。
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宋太祖遣宋将曹彬、潘美伐江南国(南唐),宋军自春至冬围金陵(江苏南京)长达10月,江南粮绝,江南后主被迫出降。江南国宰相汤悦随后主出降,宋太祖久慕汤悦文名,见其神貌异常喜曰:“卿之贵异,他日无比者。”汤悦为安徽贵池人,祖籍河南陈县(陈郡),所以被封为陈县男,食邑300户,奉旨迁居河南开封。汤悦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汤悦之子汤彦,为南唐翰林学士;南唐亡,其随后主归宋,随父迁居河南开封。宋真宗初年,汤彦游学福建汀州,遂定居于福建明溪,其后裔散居于福建武平、汀州、宁化、上杭、三明、将乐等县。宋代福建因是汤氏郡望,因而有30余位汤氏官拜福建州刺史、节度使,福建将乐县还出了一位武状元汤莺。宋神宗元丰年间还有一支汤氏入闽,定居于龙溪云岭兜。
宋钦宗靖康2年,金兵灭亡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作了金人的俘虏。同年5月宋康王赵构于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宋高宗,改元“建炎”。由于金兵复至,10月宋高宗南渡,中原士大夫族纷纷渡江,再次掀起客家人南迁的浪潮。河南、山东、陕西汤氏纷纷渡江迁居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而浙江括仓地区的汤氏和江西上饶、九江地区的汤氏则在这次多米尼古牌的迁徙浪潮的推动下迁入福建政和、宁化等县。公元1234年蒙古军灭金,接着元军南攻打南宋。宋德祐2年(1276年)正月宋恭帝降于元将伯颜;同年5月宋益王即位于福州,是宋端宗,改元“景炎”。福建汤氏军民积极响应抗金号召,奋力抗击蒙古军的南下。江西、广东汤氏亦义军纷纷入闽勤王。宋景炎元年(1276年)9月元军攻闽、粤,宋景炎2年(1277年)正月元兵攻破汀州,11月宋端宗出海奔井澳(广东中山南海中);宋景炎3年(1278年)3月宋端宗崩,宋卫王即位,称“宋帝”,改元“祥元”。宋祥元2年(1279年)2月陆秀夫负宋帝蹈海而死,南宋灭亡。浙江萧山人汤庆可,字伯诞,汤鸣祥子,据说是汤彦10世裔孙(要是汤彦后裔,应该是福建明溪人),宋末元初其为躲避战乱而迁居福建宁化石璧塘。据统计:与汤氏同时迁入石壁的还有曾、谢、邹、欧阳、胡、孙、赖、游、兰、魏、邓、巫、吴、宋、罗、林、江、黄、彭、梁、简、汪、范、赵、官、徐、傅、潘、翁等姓。因而,石壁被视为世界客家人的故乡。
元初福建隶属于江浙行省福建道。元惠帝年间,不堪重负的南汉人掀起农民大起义,元至正27年(1367年)10月起义军吴公朱元璋拜汤和为征南将军挂帅南征浙江、福建割据政权,汤和平定浙江方国珍部,继之率领大军渡海攻闽,元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陈友定拥兵数十万进行抵御,汤和一战破五虎门,传檄抵定福州、蒲田、漳州、泉州,陈友定数十万大军顷刻化为灰烬。但陈友定誓死效忠元朝,其亲率主力据南平顽抗,汤和兵锋所指闽北元军顷刻间覆灭,南平即克,陈友定自杀未死被俘解京师斩首,福建平定。汤和进兵福建时,引起福建动荡,汤庆可曾孙汤益隆,因躲避战乱,携曹氏所生五二郎、五三郎逃离石壁,迁居福建武平县武东乡汤坊,随迁的还有诸多姓氏。据统计:武平县中山镇有119个姓氏,因而被称为“百姓镇”。汤益隆的妻子何氏携子五八郎、五九郎迁居广东蕉岭高思乡。因而,福建武平和广东蕉岭、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0余万石壁塘汤氏后裔,均尊汤益隆为始祖。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因开国功臣汤和祖居中山、信国(江西饶州)、东瓯(浙江温州),所以先后封为中山侯、信国公,追封为东瓯王。明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明洪武19年倭寇(日本武士)骚扰沿海地区;明洪武20年(1387年)朱元璋拜老臣汤和以抗倭总兵官驻节浙江宁波,统帅沿江诸军御倭保国安邦。汤和为永固海防之计,他依沿江地势险要进行规划,督导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江军民,沿海修筑卫所59座,并募兵6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其中有大批安徽、江苏汤氏受封卫所之职,并世袭罔替。据史料记载:安徽来安人汤美,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州卫百户,统卫兵112人,旋迁升连江县定海所千户,统卫兵1120人,准世袭,定海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合肥人汤黑哥,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兴化卫百户,准世袭,兴化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寿州人汤复禹,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永宁卫指挥使司千户,准世袭,永宁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定远人汤全,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汀州卫右所镇抚,汀州有大部分汤氏为其后裔;江苏太湖人汤用,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镇海卫千户,准世袭,镇海汤氏为其后裔。明成祖永乐3年(1405年)随孔希顺入闽的汤氏军卒,奉命屯田于福建拓荣县(东峰),遂定居于此。
明崇祯年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但满朝文武仍贪婪无度,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崇祯17年(1644年)3月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于煤山(景山),明朝亡。明遗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占京师,建立大清王朝。明福王于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建立南明小王朝,因南明结党营私、诬谄忠良,内部争斗不休。清顺治2年(1645年)清军乘势南下,明福王逃至芜湖被擒。唐王朱聿于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以福建为政治中心,组织抗清斗争。各地汤氏纷纷入闽勤王,江西南丰人汤蘭被封为太子太师、武定侯;江西南丰人汤来贺被封为广东巡抚;浙江平阳人汤芬被封为兵部侍郎。但隆武小王朝是由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兄弟出资、出兵维持,所以朝中权利均由郑氏兄弟把持,汤氏勤王诸将虽有精忠报国之志,但却难有施展才华的天地。清顺治3年(1646年)8月清恭顺王孔有德平定两浙及江西,继之向福建挺进,郑芝龙手握30余万大军,战舰数千艘,积粮可吃十余年,完全可以与清军一决高下。但郑芝龙为保其南安家族私利,竟然不顾民族大义,向清军投降。而独揽朝政的郑新芬,亦屡欲派出使节,引大清浙东贝勒入闽。清顺治3年(1646年)8月28日清军攻克汀州,俘虏隆武帝,押往福州处死。清兵入闽,福建客家人汤氏不肯当亡国奴者,纷纷参加郑成功的抗清部队,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坚持抗战;另有一部分福建客家人汤氏入粤参加南明永历小王朝军队,随抗清部队转战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最后散居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数省。
清政府正式设立福建省。清顺治13年(1656年)清朝为了切断沿海老百姓接济台湾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颁布了“禁海令”,凡距海50里内的居民全部内迁,界外的房屋什物一律烧毁,田地不准耕种,渔船商舸不准出海,凡越出界外者立斩,史称“迁海、移界”。明代各卫所的汤氏和漳、泉二州的汤氏被迫烧毁家园,向福建内地迁徙。清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后,福建内地汤氏开始向沿海州县回迁,但是有许多姓氏没有回迁原地。据福建云霄县统计,唐代随陈政入漳的64姓,截止到1946年自称河南固始籍的老姓只剩下林、陈、王、蔡、方、张、柳、汤9姓。福建云霄是汤氏郡望,全县汤氏约有3万余人(不包括该县迁居海外的汤氏)。清代中晚期,迁入福建的汤氏多来自江西,据统计有:清嘉庆年江西南丰人汤世潆迁居福建;清光绪年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毛元迁居福建;清末江西武宁人汤和枧迁居福建甫田县官笼坪;清光绪24年(1898年)还有湖南益阳汾湖洲人汤玉池迁居福建;清代汤文锦迁居福建建阳市童游乡。但由于定居时间短暂,所以没能形成望居。据《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福建汤氏在宋代时,仅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的第七、八位;而当代汤氏人口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则是福建。现在福建云霄、周宁、华安、福安、安溪、长泰等县市为汤氏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