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汤姓网 > 汤氏源流 汤氏源流

日本汤人的由来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汤姓展区
日本汤人的由来

     日本古称“倭国”,在中国东方的大海内,《海内北经》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以女为王,其俗露紒衣服,无鍼功,以丹朱涂面。”日本古代民俗,尊女为王,崇尚太阳,认为“日出本土”,故而以“日本”为国名。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38年),倭王致书隋炀帝,自称“日出处天子”。但“本”字在汉字解释中,意为“中央”,所以日本过汉译应是“中央之国的太阳”。证明大和民族源自中国。

  日本《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了日本创世纪女神,是来自“高天原的天照大神”。这个传说并非杜撰,实指中国汤人祖妣羲和氏汤娥。《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出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曰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即汤人天国也,故而日本尊王为“天皇”,其典出于比。日本天皇自称“御人”,而御为中国的日官。《左传桓公》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曰御。日官居于卿的地位以推算历象,这是合于礼的。曰御详细记载每月大小和干支,无所遗漏,在朝廷上授给百官。”而主掌曰御之职的,正是中国的羲和氏家族。《史记·五帝本纪》曰:“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毛先。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曰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火奧,鸟兽氄毛。岁366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孔安国曰:“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吕刑传》曰:“重即羲,黎即和,虽别为氏族,而出自重黎也。”帝尧时的羲氏、和氏是羲和氏的后裔,世为曰御,统称“御人”,为汤姓。日本天皇自称御人,说明天皇族出自羲和氏十日部。

  因汤人自谓“大人”,汤江又称“大鸿”,而羲和则称“大和”,今大和民族源出于此也。因而在日本,汤人有数十个氏族,其中有汤氏、汤人氏、汤川氏、汤口氏、汤下氏、汤上氏、汤山氏、汤水氏、汤木氏、汤元氏、汤目氏、汤本氏、汤田氏、汽生氏、汤江氏、汤地氏、汤次氏、汤里氏、汤邑氏、汤谷氏、汤汲氏、汤村氏、汤尾氏、汤坂氏、汤舟氏、汤佑氏、汤坐氏、汤氵尺氏、汤河氏、汤面氏、汤烟氏、汤城氏、汤前氏、汤室氏、汤浦氏、汤浅氏、汤岛氏、汤峰氏、汤原氏、汤野氏、汤部氏、汤盘氏、汤乡氏、汤船氏、汤殿氏、汤木真氏、汤编氏、汤桥氏、汤筑氏、汤藤氏、汤濑氏、汤ノ川氏、汤之目氏、汤田村氏、汤田坂氏、汤多村氏、汤坐部氏、汤尾辻氏、汤野氵尺氏、汤田竹多氏、汤坐亘理氏、汤坐菊多氏、汤地落笹氏、汤母竹连氏等。日本汤字的读音虽然与汉语不同,但符号相同,且字意相通,皆为“沸水”之意。因而可以肯定日本的汤字符号,是借用了汉字中的汤字符号。而日本在无文字之前,均借用汉字,其国最早的史书,712年编写的《古事记》和720年编写的《日本书纪》,皆用汉字编写,足以证明上述汤字符号的借用观点。从日本的汤氏、汤江氏、汤谷氏、汤邑氏、汤岛氏、汤河氏、汤山氏、汤城氏、汤里氏、汤村氏、汤殿氏、汤元氏等家族符号上,均可看到汤人的祖先名姓及中国汤人的居住地名、仿佛从中可以聆听到汤人东渡日本的足音,并看到汤人迁徙的作标。

  汤人尊汤古为始祖,对汤古氏发明的磨盘顶礼膜拜,此俗后被汤人传入日本。《日本史》载:“横滨市南掘贝冢是绳纹前期的遗址。遗址位于台地的南坡上,占地面积5000平方公尺左右。从这里发现50所大小基本相等的竖穴式房屋遗址。房屋有重叠的,有的房屋被贝壳层埋没。……遗址中央有南北约60公尺,东西约35公尺左右的广场。广场中间只有一个大石盘。房屋围绕着广场,以马蹄形排列着。由此可以看出,广场是讨论当天生产,分配劳动果实以及开会、祭祀的场所。大石盘是共同使用的碾磨工具。”据我分析,这块位于广场中央的大石盘,即汤人祭拜的盘古石。盘古即汤古,是汤人的始祖,在天山汤谷创立了中央之国,故而其子孙以中山氏、中央氏、中行氏自居。磨盘为汤古氏发明,形似太阳,故而汤人祭祖,以盘古石为偶。

  汤人以桑树为社树,每遇迁徙之举,必扶木而迁,因而桑树又名“扶桑”、“扶木”。汤人东渡日本,亦将桑树移植于孤岛,故而日本又名“扶桑”。赵似祖《登州怀古》曰:“日出扶桑万里晴。”登州即山东文登,诗中所指扶桑即汤谷。《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于鸟。”而佚名在《徐福东渡》诗中写到:“楼船东渡入扶桑。”此扶桑则指日本,两地皆曰扶桑,实是地名迁移之故。从中国的汤人文化与日本的汤人文化相比较,日本汤人源于中国汤人,故而日本汤氏名人亦应列入《汤氏源流》之中,这对研究汤人亡海历史及中日文化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