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地大崔庄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崔姓展区
祖籍地大崔庄的历史变迁
元末明初长期战乱,苏北里下河地区水泊连天达九年之久,原住民因战争和水灾逃亡殆尽,存者无几。洪水入海消退后,留下了一片沼泽盐碱地。朱元璋灭张士诚后,于明初洪武年间,先后多次将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之民,强行迁移到苏北盐淮扬一带垦荒落户,史称“洪武赶散”。
1380年,从苏州迁移北上的我始祖治海公,选择在时称新丰乡的今东庄沟八十高地叠基掘井,开辟盐城西乡崔氏发源地——崔家庄园。1390年,特大海潮席卷内地,灭舍毁村,数万盐民葬身鱼腹。天佑我治海公绝处逢生,率全家人漂泊到射阳湖西岸,在涧河口围滩垦地。经数年辛劳,熟地由少变多,生活富足有余。公遂将熟地交佃户耕种,领全家人重返首辟地,高筑地基,重新掘井,大建宅院。崔氏宅院首称崔家大院。据传说,大约至三世祖后,才称为崔家庄。
从治海公建崔家大院到崔家庄迁移至新庄,历经了四百年的漫长岁月,今天已无法再现当年崔家庄的风貌了。所幸,旧庄的遗迹和坊间传闻可使我们一窥大概。《崔氏宗谱》第五、六次修谱者朝涵,根据大片残留瓦片、瓷器的农田,以及四十多年来发现的二十来个废弃水井的分布,向我们大致勾勒了旧庄的范围和规模;参考传闻和地形地貌,大致确定了旧庄的格局和河渠道路的位置及走向。
据朝涵考证,旧庄呈元宝形,位于今大崔庄东南方向三百米处。旧庄东跨仙鹤沟六个转角湾(北段称仓墩沟),西偎现东庄沟,面积有百余亩。庄内砖木结构的房屋密集(旧时农村民居以草房为主),街道整齐,商业兴隆。旧庄内有一座家(指崔氏家族)塾学堂,还有一座崔氏家祠,家祠传说是九世时由家庙扩建的。盐淮驿道由庄南穿过。驿道由东塘湾游头新河庙之北崔家渡(原文如此——引者注),与河平行向西,从庄南横穿崔家庄,至庄西,转向西北大头铺驿站。至大头铺后,再转为西向,与河平行,穿过西塘河唐桥,沿李家沟、官渡等地,穿过七里水道马家荡,到治海公创业的第二个农业基地涧河口,再延伸至淮安府。
大约在1790年之前,即乾隆末年,大崔团(清代县以下行政单位)崔氏族人见庄西北四百米处的荒地里,有青草蛇与雉鸡嬉斗。这在当时被称为龙凤交配,有吉祥之意,于是这片地就有了“龙凤宝地”的寓意。后经考察,这一地带,东面有南北流向的漕桶港(即今范吉港)与大崔东河相联;正南面有南沿河(即宝盐河),经裴刘港连接大崔南河;正西面有东西流向的郑沟河,引西塘河水流入大崔西河。这三水(大崔东河、大崔南河、大崔西河)在“龙凤宝地”汇合后,向北汇入张家河,是个俗称“三水并一流”的旺地。于是,大约在1790年前,由始祖治海公创建的崔家庄,迁至新的庄址。新庄仍沿习崔家庄庄名,旧庄则逐渐冷落。旧庄庄基的最后痕迹,直到“人民公社化”后五年(1963年)才彻底消失,成为农田。
新迁建的崔家庄,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东西宽120米,南北长150米,庄基真高3.8米。庄内格局为:大小街巷三横六竖,一个转角西街,共有立砖铺设的十条街巷,其中主大街地面用大城砖横向铺设。东西向主大街位于新庄中部,与大崔西河正面相对,街面宽4米有余,两侧店铺排列整齐,井然有序。全庄有盐砖小瓦(盐城三里窑、九里窑砖瓦)木结构房屋二百余间,砖墙草房百余间。庄内商铺,有商号15家,中药店3家,饭店4家,熟食铺6家,布坊1家,磨坊3家,浴室2家,肉案铺4家,豆腐坊4家和若干路边临时摊铺。此外,在庄的四周,还有装备内燃机的加工稻谷的米厂6家,前店后作的家具店1家和经营木材的木行1家。新庄附近的东庄、东墩、南墩等村落,也有瓦房数十间,与新崔家庄相互映衬。
崔家庄迁至新庄后,十世崔楹族长组织族众开了一条大崔庄南横河,西联大崔南竖河(又称西沟浜),与庄沟河相联,形成了一个河南小圈子,即今大崔河南粮库所在地。1825年,楹公倡议在新庄重新建造家祠和修谱。他与寿子、星灿和欣业诸公,向全族筹集建家祠与修谱资金。款子筹足后,把建祠放在首位,选择在河南小圈子开工。1831年,三间高大巍峨的祠堂刚建成,江水和洪水汹涌地迭踪而至,特大的涝灾造成颗粒无收,人饥而相食,祠堂被迫停建。第二年,楹公逝世,宗祠前殿等建筑物未建成,大殿遭洪水冲淹而残破。到了1856年,又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旱灾,饿殍载道,人口大减,我氏内贫困户增多。有人为了度饥荒,把经风吹雨打倒塌的祠中砖木盗出,换取粮食充饥。族众大都在生存线上挣扎,无心理问也无力复建宗祠和修谱。加上懋简公叔侄三家在涧河口建造了庞大的崔氏支祠,因而激发起十三世庚楼(字绍亮)公挺身而出独修宗谱。
此后至1880年,未有大的自然灾害。经过二十多年休养生息,我氏逐渐恢复元气。1880年左右,祖籍崔家庄族众盼复建宗祠如大旱之望云霓,居涧河口崔家庄的十三世谷霖公心系宗祠,献出祖籍崔家庄南部中间的一片旧宅地块,一座一院两殿六间规模的崔氏宗祠终于建成。后鼎生公为往来祭祖方便,在宗祠后面建了三间砖草房作为附属建筑。1921年,十五世颂虞公首办大崔初级小学校,崔氏宗祠成为校址。1936年,族众又在宗祠后院西侧,建了四间砖木结构校舍。1937年,新建的校舍成为芦沟小学的初级班教室。民国《续修盐城县志》有文字云:“芦沟小学校,高级厝芦沟寺,改建校舍三十余间;初级借崔氏宗祠”,是为史证。1938年,日寇占领盐城,盐城县《力报》社和张姓印刷厂,由县城移至崔氏宗祠。1939年春,民国省政府派到盐城五区训练抗日壮丁的两教官入住宗祠。1940年底至1942年7月18日,崔氏宗祠先后为抗日区中队、新四军三师二十二团三营营部。1944年2月下旬至1945年夏末为新四军一师四团驻地。1941年4月《江淮日报》社迁至崔氏宗祠。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解放军三野后方医院二分院将崔氏宗祠作院部和会议场所。1955年,大崔小学最后一个班级迁出宗祠。1956年,宗祠成为芦沟中学教师宿舍。宗祠建筑物最后毁于1972年。宗祠拆毁后,在其原址上建起了大崔粮库。
崔家庄迁至新庄后不久,我氏族众对新庄附近的盐淮驿道作了改建,从崔家庄南移至曹家庄北。改建后的驿道,东起东塘河的崔家渡,西至大头铺。改建前的南驿道,由钱家墩至仙鹤沟一段长二百多米,其痕迹直到1958年才消失。改建后的北驿道的痕迹消失较早,时间大约在抗日战争初期。
崔氏人丁旺盛,自始祖奠基崔家庄以降,因战乱、天灾、谋生、就耕、婚嫁等原因,族内人口迁徒离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尤以战乱和天灾时为甚。在明末战乱、清兵入淮、民初军阀混战、日军侵略等局势大动荡之时,族众离籍外迁者甚多。迁庄之前和迁庄期间,是一次人口迁徒的集中期。其后清咸丰、同治年间数次特大的自然灾害,致使饿殍载道,人饥而相食,若干族众为谋生而逃荒流落他乡,也有很多族人搬迁到田产地繁衍生息。因此之故,数百年来,在盐城县境内外,新增了若干处崔氏聚集地,其名称都冠以崔,以示不忘其祖,而其称谓,有庄、舍、墩、楼、垛、巷、湾等等,不一而足。大约于1900年前后,外迁族人将我宗崔氏发祥地崔家庄敬称为大崔庄,这就是“大崔庄”的由来。
大崔庄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遭到日寇数次扫荡和十八个月的伪军盘据,接着是1946年的土改和国共内战,居大崔庄的大多数人口弃籍离乡,加上庄四周有若干户为避战乱去了江南、上海等地,人口锐减。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崔庄各方面的发展缓慢。三十多年中,除地方机关单位外,只增加了为数不多的小工厂和小学,新办了芦沟中学和幼儿园。1983年起,芦沟乡制定了集镇发展规划。此后十几年,大崔庄发展迅速,吸引乡内外不少人(包括崔氏外的他姓人氏)迁入大崔庄。大崔庄民众乘改革开放之风发展经济,经营工、商和手工业等。发展过程中,大崔庄(芦沟镇)将周边的东庄、仓墩、东墩、小北舍、严湾、西沟浜等处结纳其中。扩展后的大崔庄,东与冯墩,西与王桥,南与南舍,北与周墩、大崔北舍、西舍、双墩、朝阳庄(曹家庄)接壤。人们改称大崔庄为大崔镇。
古老的大崔,历来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屡遭内匪外寇侵扰。1930年秋后,西荡土匪王三领二百多匪徒乘数十条荡船抢劫大崔,劫去六大船金银财宝。1939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民国江苏省保安二旅、八旅军队清洗大崔。1941年9月9日,兴化日军七艘汽艇从南沿河经夏桥,抵大崔庄后用机枪扫射,1小时后驶离去湖垛。同年12月7日与1945年1月21日,日伪军两次扫荡偷袭大崔。1942年8月29日大崔庄沦陷,1944年3月13日日伪军撤离。从1930年算起,十四年内,大崔庄遭受土匪、兵痞、日伪侵扰蹂躏,破坏严重。1949年后,大崔经济逐渐恢复,尤其是1983年以来,经过十年的城镇建设,改建、扩建迅猛,市容繁华。大崔庄(芦沟镇)的规模较之建国初期扩大了十多倍,古老的大崔今天已是一个移民集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淮河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