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佘氏迁徙考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佘姓展区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13.约
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50.
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
64.臣65.谟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