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姓远祖--黄帝
黄帝, 中国古代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受到全世界华人的尊崇与敬仰。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中国人自称的常见说法,而其中的黄帝又比炎帝更常被提及。按今天的观点看,炎帝及黄帝可能均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根据山海经,炎帝在坂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传黄帝姓公孙,后改为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置尚有争议,一般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山东曲阜轩辕丘。二月二,龙抬头,相传黄帝出生夏曆二月初二,其出生地为山东曲阜。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螾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
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瞭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製纺织技术,用以製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製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製作乐律和律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製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
期间,传说黄帝在位百年,寿117岁,崩荆山之阳葬于桥山。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黄帝之裔孙帝喾,《史记》说是帝喾次妃,一次看到一支“玄鸟坠其卵,简狄区吞之,因孕生契。”契为商之始祖,故沙姓上朔至黄帝为得姓远祖。
得姓近祖--契
殷墟旧址
契(生卒年不详),子姓,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契的母亲是有娀氏的女儿,名叫简狄。《史记》说是帝喾次妃,一次看到一支“玄鸟坠其卵,简狄区吞之,因孕生契。”《拾遗记》《竹书纪年》等书也都有类似记载。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治水,那时虞舜也派契、后稷帮助禹治水;十三年后,禹总算治好水了,同时也封契于商(今陕西省-商县),虞舜又下命契为司徒(主要掌管教育的官,等于现今的教育部部长)。
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并被赐以子姓,开始治理商。商朝早期,经常迁徙。《尚书》和《史记》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 从契开始治理商,到后来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国。商朝始于子姓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
商末,纣王无道,被周武王所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后,分封安抚商遗民,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宋国始祖微子启之后裔食采于沙邑,(故地在今河南宁陵北石桥乡),以邑为氏,是为子姓沙姓,故沙姓尊称契为得姓近祖。
得姓始祖微子
微子 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殷商贵族,殷商帝乙之子,殷商最后一个王纣的庶兄。初封于微地(今山东省梁山西北一带),后世因之称为微子启(或微子开)。
以纣王淫乱,商代将亡,屡次劝谏。王不听,遂出走。武王克商,他肉袒面缚乞降。后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攻灭,即以他继承殷祀,封于宋。(殷商末年,纣王无道,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导致众叛亲离,国势日衰。微子屡谏,不被采纳,乃惧祸出走。周武王姬发灭商,微子自缚衔壁乞降。周公旦平定管蔡武庚叛乱后,成王封微子于商族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并作《微子之命》来告诫他,微子启是宋国之祖,后裔食采于沙邑,(故地在今河南宁陵北石桥乡),以邑为氏,是为子姓沙姓,故沙姓尊称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沙氏从得姓上朔至黄帝世系源流演变
黄帝→玄嚣→娇极→帝喾→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商高祖→王恒→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示壬→商‘夒’宗(夒字:上面草字,求高人解)→商太祖(商汤,子天乙,前?--前1589年)→商代王→商哀王→商懿王→商太宗(太甲,子至,前1582—前1571年)→商昭王→商宣王→商敬王→商元王→商中宗→商孝成王→商思王→商前平王→商穆王→商桓王→商僖王→商庄王→商顷王→商悼王→商世祖(盘庚,子旬,前1314年-1273年)→商章王→商惠王→商高宗(武丁,子昭,前1259年-前1201年)→商后平王→商世宗→商甲宗→商康祖→商武祖→商匡王→商德王→商纣王(帝辛,子寿,前1075年-前1046年,武王伐纣,帝辛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微子启(周武王建周后封微子启于商丘,是为宋国)→沙随国沙氏(宋灭沙随,国人有为沙随氏)→沙姓(微子启之后裔食采与沙邑,与沙随国失国沙氏融合在一起,沙氏正式得姓)→世代传承……
分支始祖:
【沙世坚】为江南沙姓始迁祖。汝宁人,字节甫,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七月,随山东忠义军脱金人沦陷之地,归正南宋。十一月参加泰州之战。时,金人陷泰州。淮南转运副使、提领诸路忠义军马杨抗,又以其右军统领、成节郎沙世坚权海陵县丞兼知县,先遁。12月,金主完颜亮被刺,殒。癸卯,右路统领沙世坚入泰州。后坐事流广西,郑丙任职广西提刑司时,命捕盗,渐复其官。1178年,广西爆发李接大起义,吴猎建议经略刘淳派兵进剿,沙世坚奇出五路,一举剿平。时1179年正月也,叙功升广西兵马钤辖。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安化蛮蒙光渐等犯宜州思立砦,广西兵马矜辖沙世坚讨之,获光渐。义释之,光渐不敢寇边者累年。宋绍熙三年三月(1192年),宜州蛮寇边,改知郁林州沙世坚知宜州讨之。虽前已战没死将,沙世坚一到,抚平诸寨,三戒之,皆罗拜台下,发誓永不侵扰。立盐钱碑十八通,示以威信。兴修宜州城,而未动用中央财政,全仗贩卖僧牒所得。1194年,奉旨进京奏事,任建康军御前军统制。未几,知德安府,庆元中,卒于任所。 此我江南沙氏之所从来也。
世坚公,官在南廷,其子孙遍江南,故其为江南始祖。
《崇明沙氏家谱》记载:世坚公四传而至曾孙沙懿,懿生轩、轾。轩以廕补海宁令,无子,初以弟轾之季子网为嗣,网早夭,又以从弟沙德润之子继为嗣,继生文、武,俱以粟补官,文授扬州巡检,武为徐州监税。文宸门殉难,无子,武命长子原德往继其嗣,居邵伯。原德后投吴良,驻守江阴,遂居于此,是为江阴沙氏。武其余还有二子,一名原道,一名原善,居徐州,是为徐州沙氏。沙原德有六子:沙义、沙兴、沙翊、沙智、沙信、沙翥,除幼子沙翥定居江阴外,长子沙义携一弟(沙智或沙信),戍守潞州,后定居魏县。二子沙兴由全椒迁徐州,是为铜山沙氏。沙兴之子,沙谅戍守云南炼象关,是为云南沙氏。三子沙翊掾事居太仓,后有子孙,迁崇明,是为崇明沙氏。四子沙智,也可能是沙信,迁和州,是为和县沙氏。据说,还有迁顺天(今北京) 的,其事未明,待补。
沙輊之幼子沙永,迁如皋,是为如皋沙氏。
常州沙氏,据云和如皋沙氏本兄弟,自苏州迁出。
南京沙氏与常州沙氏同,目前未得谱系,不能定论。
江南沙氏,目前,可考者如下:(尚不完全,望各地补充)
【沙侈里】回族沙氏始祖之一,亦称沙叱利,唐高祖时期武官,自沙侈里起兵以来,其子孙蕃衍几遍九州,故此沙侈里被尊为沙氏始祖一世,沙氏谱碑记现存山东省冠县城里清真寺内,其距今一千三百五百余年,沙氏家族坟在山东省冠县城南三里的沙庄,“永世不忘”四个大字的石碑建立于清乾隆三年。家祖沙侈里的子孙遍于黄河以北的靖庄、冠县城西街、冠县城南街、张尹庄、十里铺、高庄、沙闫村、里固七家、里固八家、蒋寨、营镇(善乐营)、坟里。黄河以南为西沙楼、前沙海、中沙海、后沙海、曹县东关、北沙楼十八村(街)等,皆为从沙庄迁徒出去的沙氏家族后裔。沙侈里为山东冠县沙氏始祖,《沙氏族谱》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纪念祖先之日。
【沙的】回族沙姓始祖之一,咸阳王赛典赤长子纳速剌丁的第六子,为云南回族沙氏得姓始祖。沙的天资聪颖,幼举神童为中制科进士,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为大理安抚,后官至云南行省左丞,生子矣郊。沙氏后代兴旺,元代为滇西滇南之望族。元明易代,沧海桑田,沙氏湮没,宗谱断记,半属废弛,代远族殷,无由稽考。为今南方、山东青州、临沂回族沙氏始祖。
【阿里沙】广东佗城龙川沙氏始祖:系出循州达鲁花赤阿里沙。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阿里沙自上元调粤为循州刺史(治所在今龙川佗城),元亡,滞留循州,卜居善庆厢。从二世始改称沙氏。至今,六百余年,其后裔已完全汉化。龙川沙氏主要居住于佗城镇内,田排村、灵江村、佳派等地有3000余人
【阳江沙不丁】广东阳江沙氏始祖:据此地沙姓族谱记载:元朝太尉沙不丁,蒙古人,原本做过太尉同平章事,平章事就是宰相。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0年),在抗击明军中,病死于恩平境内,他留下四个儿子,两个在阳江,一个在福建,一个在北方(具体不明),其子祖福,将沙不丁葬在原阳江新洲镇那笃鸡冠岭背南坑处,此山称“文星居海外,贵子出他乡”。
此墓是阳江四大名墓之一,历史悠久。从元末明初至今,是唯一完好保存下来的两个中的一个。纱帽山是阳江的四大名山,今年清明有两百多人拜祭,其中很多是从各地赶过来的.
族谱,共十六个字:道德恒传,光开世业,文才广进,大启鸿基.
另据《阳江志》(民国14年版)记载,沙不丁,蒙古人,元末官德庆路达鲁花赤(注)。官至太尉,同平章事,统领部队驻在广东。明洪武三年(1370)在抗击明军中,病死恩平境内。其子祖福,将沙不丁葬在阳江县新洲镇那笃鸡冠岭背南坑处。清道光年间,该坟地被异姓侵葬,经官府查究后才移葬于沙帽山。
按:观“文星居海外,贵子出他乡”,此人极有可能是泰定四年进士沙不丁。
【湖南沙不丁】初居延庆,元末亦或明初,移居湖南,是为湖南沙氏之始祖。
湖南地方志载:桑植沙氏:明初,元平章镇国将军蒙古族人沙不丁在抵抗明军时战死,葬于澧州安福,其子沙盟遂居于斯。清初,因澧水泛滥成灾,其裔孙廷义携眷迁居桑植县兴贤里自生桥,今(1988年)河口乡沙家台,繁衍成族,自成一支。现有家谱留存。
该沙氏迁徙分支有:湖南桑植、张家界、慈利、桃源、益阳、常德、湖北沔阳等地。为当地沙姓始祖。
【沙班】安徽舒城沙氏始祖,元末湖广行省右丞, 此沙班又作实保,在《元史顺帝》和《续资治通鉴》顺帝本纪里有载:至正七年(1347年)五月初九受命征讨傜贼武冈吴天保,战死于军中。其后人在舒城为官,卜居沙家湾,衍今安徽舒城沙氏,家谱12卷,成书于明朝弘治年间,历代可考,归属汝南郡龙舒旁支,沙班为当地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