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申氏,源出云南凉山地区古老的彝族阿牛氏部落。
大小凉山彝族在家族中实行严格的父系财产继承制度,财产均由亲子继承,幼子享有优待,女子没有财产继承权。基于父系继承制度,形成了一套父子连名制,儿子名前冠以父名,以示自己的身份。这也是父系制度下一种文化现象的遗风。这种父子连名制的扩大,就形成了凉山有名的家支谱系。家支是由父子连名的系谱作为一根链条贯穿起来的。彝族人通过它来严格区别不同的家支,以及支与支之间的长幼辈分和对娃子的隶属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势力、地位和家支制度。
父子连名的方法是,父名的最后一两个音节与儿子名字连缀。如,“乌罗罗”的乌是父亲“曲木乌乌”的最末一个字,“罗罗”是子名。“罗罗布西”的“罗罗”是父名,“布西”是子名。命名时还须在父名前冠上姓或家支的名称。如,“阿侯鲁木子”的全名是“阿侯·吉哈·鲁木子”。“阿侯”是家支名,“吉哈”是父名,“鲁木子”才是本人名字。
彝族在父子连名制原则下命名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或不同家支的喜好和习惯,还有多种多样的命名形式。如在甘洛等地,在本名前冠以孩子在家中的排行。大儿子叫“木衣拉达”,其中,“木衣”就是老大之意,“拉达”则是本名;二儿子叫“木乃曲布”,“木乃”即是老二之意,“曲布”则是本名;小儿子叫“木牛什呷”,“木牛”意即小儿子,“什呷”是本名。如果是女孩,则将本名前的排行名换成“阿衣”、“阿呷”、“阿牛”等即可。
彝族阿牛氏部落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保留着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痕,“阿牛”也是非常古老的彝族姓氏之一,为核心原始姓氏。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整个彝族阿牛氏部落还处于原始的奴隶制社会形态中。
在明、清两朝五百余年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彝族阿牛氏部族竟然未改冠汉姓,一直到清末民国初期,才有少部分具有官身的头人开始冠以汉姓,其中就有改冠汉字单姓为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不过,阿牛氏这个姓氏一直沿用至今,大多数彝族同胞依然坚持维系着这个古老而又原始的姓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申佳氏,满语为Se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多恢复汉姓为申氏、沈氏等。
⑵、满族申穆哩氏,满语为Senmuri Hala,世居朱舍里(今吉林临江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即二道江流域),所冠汉姓即为申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申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