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孙姓网 > 孙氏源流 孙氏源流

源流-福建孙氏源流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孙姓展区
孙氏始祖发源多支,入闽拓基始祖理应多支,考阅闽南各县《孙氏族谱》均载其入闽始祖为孙坚之苗裔,溯源始祖孙书占(即孙书)食采乐安,为乐安孙氏,一支氏族的传衍地域应依历史演化而定,乐安孙氏子孙由于孙武以齐国奔吴,其子孙食采富春,即江西,浙江两省,衍传至三国东吴。富春富阳为郡望。

闽南孙氏宗族聚居地,始族系中原宗族分徙而来,历尽一千七百多年,世代湮远,世所传闻再查稽墓竭和残存谱碟所载,孙氏始祖孙子占和卫生康叔苗裔孙武仲,传于后世,托迹江东。史书载,江东孙坚乃其裔也。为进一步证实闽南孙氏始祖属何支派所出,闽南宗亲旅次菲律宾国的华侨抗战前在首都马尼拉建“孙氏一姓会馆”一座,青阳宗伯孙万山(现年90岁)等华侨委托当时驻菲律宾孙大使回国考证。结论:“闽南孙氏源始祖是孙子占,灯号乐安,传其裔分徙河南广胜府固始县,入三国东吴之后,陆续入闽,开辟闽南和闽北一带,而后生息传衍自明清,支派宗裔分徙台湾和东南亚谋生而居焉,闽南孙氏世传至今,奉孙氏得姓始孙子占为始祖,堂号乐安。

1、         孙亮帝贬谪迁徙入闽

孙坚硬之孙,权之少子孙亮,三国东吴第二任皇帝,十岁登基,十六岁亲政,被宗室大将军孙琳黜废为会稽王,史称为废帝,其皇兄孙休立为帝,诛孙琳夷三族后,传闻亮欲再登皇位,休帝再贬孙亮为侯官。

侯官,福建侯官,后由闽县和侯官县合并,今为闽侯县,闽侯置于东汉210年,典籍载,东汉时期,属南部都尉置侯官,汉献帝初与县(侯官县)兼领福、兴、泉、漳、等地。东汉建安年间,孙策攻占南部都尉侯官,奠定福建后方基地,东吴帝王后,为加强偏安后方的巩固和发展,于永安三年析侯官置建安郡,领东安等九县,东安县城至今南安丰州。

史料记载,废帝孙亮贬谪入闽,是三国东吴皇室最高最先贬迁先例,流放到水泽山川不毛之地,山高皇帝远,孙亮至此不能干预朝政,孙亮入闽后事,《吴书。孙亮传》只载贬为会稽王为止,历史断面至今越千年,典籍无记载,据史典断言,孙亮被贬谪非亮一人,含有皇后全氏,近侍、宗族和三千少勇。是时被迫亮离宫,由将军孙耿押送往会稽,一年后再谪贬侯官侯。据云,贬途中迫亮自杀,正史无载,谱典无载,难以确认是真是假,不敢妄撰。孙氏入闽后,埋名避乱,抑子孙,或隐逸山林,过着自耕自娱而传后世。引证《福州府志》(万历版本)所载,以及明。清“雁塔题名”进士,其中属侯官和闽县典籍进士及第列下:孙大廉、侯官,北宋元丰五年进士。孙奕,闽县,北宋皇佑元年进士,福建转运使。孙格,闽县,南宋淳熙八年进,孙崇,闽县,明洪武十八年进士。孙曦,侯官,明永乐十年进士。孙谟,侯官,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孙昌裔,闽县,明万历十八年进士。孙谓,闽县。明嘉靖二十年进士。孙昌祖,侯官,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孙猷,侯官,清嘉庆进士。孙翼谋,侯官,清咸丰二年进士,孙文清、闽县、明洪武举三年举人。孙谓,明嘉靖十九年举人,孙会,侯官学,明岁贡,任福州府经历,上列不含福建市县如闽清、福州、连江、长乐、福清等郡县所中进士和举人。

  

2、讨虏之后避乱入闽

闽南孙氏谱牒序言载:“先世讨虏之后,避乱入闽。”避乱之后,择泉之东门住焉

泉郡《晋谱》修撰于元至元甲申年间(1284年)载:“江东孙坚乃孙武之后,权承父兄业而立江东,创三世至皓而归于晋,后族人逃乱入闽来泉。

厦门集美孙厝孙氏族谱《柳塘记》,修撰于元大德丙午年(1306年),裔孙德用志《序》载:“先世讨虏之后避乱入闽,始祖择地东门居焉

明万历纪举人,知吉安州奉直大夫,二十五世孙幼孜《再序》载:“盖渊源之来有久矣,则谱所载世所传闻,孙氏预江左之迁入闽来泉。故先世讨虏之后避乱入闽。”

清康熙甲午科举人南塘(晋江伏田)裔孙蕴衙题温陵孙氏第一世祖平谕公像赞:“予观夫家乘所叙,维我孙籍自食采乐安,郡号为乐安孙氏,子孙因乱奔吴,历秦汉而居江左右,坚乃其裔,权承父兄业而主东吴,至皓而丧国,宗逃乱入闽,始择地泉之东门。

闽南孙氏祠堂大门联:“家号乐安安乃乐,谱族东孙孙为东”。晋江东石塔头孙氏祠堂有对联,其上联云:“乐安衍派奠江左继温陵蕃清阳历南塘肇塔江宗功永记”。以上列举《序》和对联队,以及历史记载,闽南孙氏确实是孙坚之后裔,无可非议。

“序”中提“讨虏之后”,首先,应弄清讨虏为何人,如何得此称号,其次,弄清“之后”的含意,即时间上下限。查阅《吴书》四十六和四十七卷载,孙坚父子先后被封为“破虏将军”“讨虏将军”而“孙权继承父兄业,年权十八岁主江东,时曹操为拢络孙权,用汉献帝名义,封“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建安五年(200年)封,至皓天纪四年(280年)归晋为讨虏之后的时限,共计81年,江东孙氏政权和族权曾有极其鼎盛时期,但由于宗族内讧,相互残杀,君臣离心,导致政权丧失,故其宗族不免因避乱祸而徙居偏安之地,祈求安养生息。

上溯三国鼎峙,争战不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为当今天子皇叔,权凭长江天险,与曹刘三分天下。权帝立息相吞之心,固守江东基业,并伺机拓福建等后方,含有寻新兵源新财源,及寻求退路谋略,故在建安七年(205年)讨伐上饶置建平县,又于207年置福建浦城,210置福建闽侯,260年置绍武、将乐,东安等县。分兵镇扶。如三国吴将张悃镇守闽南泉州一带,清乾隆《泉州府志》载:“神张悃,三国吴将也,尝屯是山以御寇,惠安崇武乡人祀青山宫,又名灵应庙,灵安王庙。

孙权东吴凭借航海优势,除加强长江天险以水兵守防第一防线外,自230至240年曾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统甲士求夷州(今台湾),又派将军聂友校尉陆凯带兵三万航行至海南岛。派康泰,朱应出使南海诸国,如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夷州人曾到会稽货布等史证,阐明当时有密切的贸易往来,繁荣江南,东吴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们议论“六朝繁华”首推东吴。

然而,事物发展总有正反两面,年年大规模的征战,抽丁田赋加剧,家族悲剧屡屡发生,江南百姓和孙氏宗族均有避乱居安的思想,伴随福建偏安地带的开拓,从万人甲士求夷州,甚远,数千人而还,可证实一批宗族和百姓“甲士”滞留闽浙而居的事实,以福建为例,经考查,福建沿海县镇压乡村有宗族聚居,例如连江和长乐,福州,福清,闽侯,福清龙田,莆田江口,笏石,惠安埔塘,崇武,泉州清源,晋江伏田,青阳,塔头,同安沙溪,集美,厦门嘉禾,以及漳州,云霄,东山,诏安等地均有孙籍传世,至今不衰。

“讨虏之后”延伸至两晋南北朝,据史籍记载,孙氏宗族入闽后有二支:孙恩和孙处。《晋书。孙恩传》载,孙恩祖居山东琅琊,其叔父孙泰,江东五斗米天师教道主,因组织反东晋被杀,其侄孙孙恩逃到翁州(今天舟山群岛)聚众起义,二次登陆攻陷会稽(今天浙江绍兴),攻克余姚,上虞,山阴,破扈渎(上海),大败晋兵直逼建康,又易道袭广陵,并浮海攻郁州(连云港)。402年第三次登陆攻临海,失利投海自杀,余部由妹夫卢循率领,退入福建泉州湾群岛。《泉州道教》载:东晋时,信奉天师教的孙恩,卢循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者流散泉州沿海,称为“游艇子”。不可否认,孙恩子孙和宗族同时流散郁泉州沿海,隐祖抑子,遗逸山林。尔后,泉州道教方兴未艾,仙山琼阁,道观寺院遍布清源重镇和泉山沿海乡村,不由此所传,岂非怪事。

东晋末孙处,福建转运使,从武帝征孙恩,卢循之难,处率众贬海袭破晋禺,循溃奔袭广州,复击走之。以功封新禺县使,卒于晋康,时年五十三岁,追赠龙镶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千户,故子宗世卒,子钦公嗣卒,子彦祖嗣,齐受禅国除。

惠安埔塘孙氏家庙石柱上镶刻“东海表大儒,诗礼名家,旧望曾推唐谱牒;南朝崇硕辅,弟昆报国,新封犹溯宋衣冠。”系北宋遗留古对联,联中,“硕辅”指南朝宋忠臣(硕辅)孙处。弟昆,指南梁弟兄孙廉,孙谦,均为循吏。大儒指三国时期魏东州大儒孙炎。揭示对联出处是唐《孙氏世系》孙氏世传至唐宋,孙氏名人名宦何其多,闽南孙氏所“崇”,“表”的是孙处和孙炎,可知世系所传的来龙去脉原由。家庙东南方孙氏部将陈博济侯,庙前有宋代经幢一对,经文史考证为北宋时遗物,从而进一步证实是时撰刻对联的确凿依据,晋江县南塘长房裔孙建塔头孙氏祠堂同时刻此对联。历代闽南孙氏族谱,先贤撰写《序》:“先世讨虏之后,避乱入闽,浮沉五代,至宋成基业”。石柱对联,证实上千年史系,又留作千年之后的查证史料,孙氏祠堂文化遗产堪称丰碑。

3、唐宋孙氏典籍谱序证据

讨虏之后,闽南孙氏由江浙水路入闽,陆路则由赣南经闽西入闽,肇基闽南泉州等地,其证据史料已列出不再重述,入唐以来记载孙坚之裔避乱入闽考证证据最多,闽南州郡县志和《闽书》。

《孙氏族谱》《序言》,所载甚多。其一,是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久视元年(700年)县人孙师业诉赴泉州遥远,遂于南安县城东北界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泉州,即今理是也。”《泉州府志》,《南安县志》,《晋江府志》均引此为沿革志。宗族孙师业系三国孙坚之裔,避乱后入闽世居晋江(原侯官建安郡)。在泉州置府前十一年和晋江置县前十八年,孙师业及其宗族早已在晋江县含惠安,因其先世避乱入闽居焉。

其二、《晋江县志》方兴考略云,南朝陈,宣帝令太子叔宝入闽,在林家畲家寨苑然亭(今天晋江东石)修佛寺,于沿海造塔,唐开元时,林銮使孙石匠造塔。居高临下曰虎啸塔。孙氏几于高阜比塔高,今称塔头。《新唐书。地理志》之五“泉州”,开元六年(718年)刺史冯仁智缘州郭无县,请析南安东北置晋江县,孙匠家在晋江县,建县前五年居东石畲家寨塔头,其先祖“讨虏之后避乱入闽,举家聚族居沿海村落择水而居焉。”

其三,《南安县志》载:“唐及唐以后出现姓氏有:周、孙、邬欧阳等十八姓。姓氏郡望堂号简表:姓氏孙,郡望堂号、东莞。《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均沿用《南安县志》沿革志所载,即在公元260年东吴析侯官置建安郡,领东安九县:愿丰,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新罗,东安县即今南安丰州,泉为东安县,地属建安。《南安县志》所载闽南孙氏早在唐以前入闽史实,佐证其一,其二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其四、江西宁都富春《孙氏族谱》世系表载:东平侯孙利公派下分徙伏田,即福建晋江县,详见台湾《孙氏族谱》591页转载。孙利公孙坚之裔,先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黄巢之乱,以公之材选为“百部将”入江西,福建围剿游击黄巢,功封东平侯,解甲归里往赣州于都分徙宁都为始祖,支派又分徙福建晋江伏田,传衍晋江及惠安玉塘。

其五、《晋谱》载: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平谕公避乱入闽,徙居福建泉州清源。子孙无数,传系至宋,孙氏宗族世代为宋仕宦,冠带衿韦,代不乏人。当宋元易革,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宋幼主行抵泉州,蒲寿庚杀宋室千人,与知州以城降。闽南孙氏在元近百年间,“义不仕元,完臣节”。宋孙胜于泉州东南郊,今晋江南塘开凿白衣埭蓄水灌溉农田,过着自耕自食隐居生活,尔后在南塘建“孙氏祠堂”,并于元至元甲申年续修南塘《孙氏族谱》。

宋时孙梦观知泉州府,1228年绍定间主持市舶司,有政绩。祀府名宦祠,入明初永乐三年设来运驿,在城南桥村设立市舶司,梦观苗裔分车桥居住,世传以后分派漳、泉、广东等地居焉。

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庠生孙承爵《订谱解》节录明万历乡进士,奉直大夫,吉安知州升任户部孙幼孜撰《序》:余家先世盖出讨虏之后,浮沉以至五代,避乱入闽者,二雁伴行,间关不舍,则其合也,今余弟调玉之祖谏议公与余侍郎公,俱班尉公之子。谏议传世郡中,暂羁伏田,而竟归于晋;侍郎公分遁海漱成聚宝塘而世居惠”。闽南孙氏自三国东吴“讨虏之后,数历劫然,传世至宋,出仕谏议和侍郎,分支晋惠乃同宗手足。而谱牒记载:“晋全而回缺也。惠胡为缺。”为寻谱源于泉州各寺庙竖旗敲查询,“乃神庙中年予与二三兄弟偕试郡城,有晋孙姓号桥阳者,寄语相传闻,谓吾谱载在渠家谱中,历历可据,辛未进士起升,弟大父也,真有心哉,世代当时追蹑之,便详略可得,而已起升归,出示其谱遍视诸人,则谱修元至元甲申岁中,载渠派伯氏谏议大夫讳真辅,字长清,号退岩。余派仲氏宋礼礼部侍郎讳嘉安,字仲吉,乃注目其下云,是派别载图谱,今惠安县埔塘是也“,辛未之岁,起升与予弟州守励卿相访京师,口诵其谱娘娘(注:明宣宗朱瞻基孙皇后)印前所寄语一一非诬,传语至家,家中人抵掌相庆,若空谷之得足音矣,苑不复谱”由此而识,“吾埔塘第一祖名号并侍郎公四世祖为平谕公,由平谕公而上,五代入闽清源,为闽始祖者。”

闽南孙氏宗族,素有尊族重宗之念,不辞拮据之劳,慨然用力于谱,必须指出,宋元以前各支宗谱原谱,却遭受改朝换代,黄巢入闽过境之祸,闽国后期三姓祸泉,宋元易革,明代嘉靖倭寇掠沙焚淫闽南等等,有谱之族历尽最大劫难,史载惠安埔塘一带几乎被夷为平地,晋江永宁至沙塘(伏田),泉州浔美,车桥至清源同受最大劫难,闽南孙氏族谱残存无几,幸存者,乱平后继续修谱,闽南一带孙氏追慑至唐宋始祖平谕公,为温陵第一世祖,埔塘侍郎为开基世祖,传派埔塘下三乡上三乡,分派紫山和永春桃源等地,晋江一带尊谏议公为始祖,分支再传衍青阳、塔头、泉州北门、南安官桥、莆田江口及同安沙溪、广东天罡围等地。

附载:孙梦观,浙江慈溪人,宋建炎中知泉州府兼提举市舶司,有政绩,祠府,省名宦祠。致仕竟归于泉,谱载居泉山北门新营里府,传世居城之瀛溪里及分派南邑洪濑乡。

其六,厦门集美孙氏族谱《柳塘记》载始祖德昭公,唐昭宗年间(889年)以父功任神策军指挥使。其父孙惟最,唐五原人(陕西定边),当黄巢兵陷长安,率乡里子弟千人攻咸阳兴平,唐僖宗幸临兴元,以破贼有功劳拜右金卫大将军,累迁鹿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改荆南。在京置神策军。德昭公于唐光启二年(886年),携眷徙闽之福清,再徙泉郡东门,三徙银邑之嘉禾。厦门孙氏族谱引云:“维我孙籍,光州固始人也。避乱入闽,根基桐城之东,后徙厦岛,继而散处银邑,簇然峰居为孙氏特盛集美派其一也”(清壬寅年陈超毫拜序)谱序撰:“启疆桐城分派,燕翼西仓,分居集美柳塘。

按欧苏谱例,尊孙朱为始祖,“始祖讳朱,兄弟三人,长袭万户侯,朱擢解元,生五子,分田头,泥涛,西林,板上,柳塘,支分派流浩大,禾之孙氏自此始耳,说者谓东孙西倪南陈北薛,良有据也。查谱:始祖讳朱号扫松,北宋建隆初(960年),领乡试第一。宋乾德四年卒,妣赵孺人葬于马巷沙溪。

清乾隆三十四年。二十四世孙乔敷拜修《序》云:“吾本宗(集美)驿公以下数传而至我祖讳元芝公暨元辉、元恺,又徙于集美,孙氏此所谓三徙而成名也”。《晋谱。孙厝头谱记》:“二房徙沙溪”世所传闻至今,沙溪指同安马巷镇小盈岭,嘉禾公卒后,移葬同安沙溪与祖母墓合墓。据云祖母滞留沙溪居住,祖父继续航海至厦岛居住传世,再从厦门泥金村孙氏宗祠春冬两祭祠查悉称“孙佘池”,“三王府”中的孙爷为伯爷,青阳称为叔爷,说明为一脉相承的史证,今附于此。

“柳塘记是吾闽迄今所见最完整的谱牒史料之一,历宋至清一千年间。。。”昭穆有序,源流清晰,对厦门宋代之社会状况,吴真人史迹,明清之渡台及侨居东南亚等,甚至民俗诸方面均有保留重要史证。可展示厦门一千年的发展轨迹。承水寿伯出示,才知历劫保存至今。”

其七,安溪狮渊(武荣洲狮渊),《孙氏族谱》载始祖顺仁公,于唐末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祥凤里沿山村,避乱入闽。入闽至今一千又四十多年。谱载:祖先顺仁公在闽南辗转徘徊,最后选择在南安、安溪交界处,即武荣洲蓝溪之交,有巨大蹲踞如狮曰狮渊定居。皇清诰赠奉政大夫、刑部江西侍郎中刚毅孙公墓志铭载“有聚族于万山之趾者,为富春孙氏。孙氏始祖五代顺仁公由光州固始来,自宋明迄今数百载。于兹世以农为业。”孙公刚毅生万历丁亥年六月十九日丑时(1587年),卒崇祯戊寅年九月二十四日寅时。另一墓志铭系安溪湖头内弟李光地撰:“清奉政大夫提督江南通省学政按察司签事渊溪孙公墓志铭,公讳胤骥字天闲号渊溪,顺治乙未科二甲进士,生于天启乙丑年十一月十八日卯时,卒于康熙乙已年八月十九日子时。癸上列二块墓志铭,孙公刚毅,生四子,长男胤骥字天卫,清顺治癸卯科武举人(1633年)。三男胤骥字天闲号渊溪,清顺治甲午科举人,乙未科二甲进士(26名),次,四男蚤世。”以儒科联羁捷南官指胤骥,即在三年内中秀才,举人,进士。“文武宜兄宜弟”指胤骥、胤骐兄弟二人。

查安溪渊兜村《孙氏族谱》,“始祖自一世至十七世均单丁过世,持续五百多年,第十八世支派繁衍众多,始分三乡,传世后五百年,现有人口六千余人,分居渊兜、燕兜二个村。

谱载始祖由固始县祥凤里沿山村避乱入闽经过中共固始县档案馆孟兆轩先生1995年9月20日复函:“来信收悉,我馆组织四名同志用三天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联合民政有关同志进行分析研究,然而遗憾的是没有找到祥凤里,找到与之相近有:“大山堂环山村,溜山村,有安凤津,安丰乡等,这是初查找。”有关固始县古今变迁,详见孙叔敖世系演变。

福建省历来战事祸害相对较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为中原时宦和百姓提供偏安之地,乐安孙氏自发祥地经过浙赣多批多次徙居,特别是闽南泉州一带,适者生存,劣者淘汰,或再徙,原徙居闽这,有的再徙沿海岛屿或东南亚诸国。迄今传统迁徙路线乃在运行中,上列七方证据,有史有据,以作孙氏族谱所载之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