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宋姓网 > 宋氏源流 宋氏源流

五华宋氏历史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宋姓展区
宋氏渊源,久远流长。 考证宋氏源流,可追溯到父系氏族时代。有个女子叫简狄的,与一 个叫帝喾的上古帝王生下一子叫“契”。契长大后帮助大禹治水,立了 功。于是大禹把今天的河南商丘封赐给契,并赐于子姓。契的第十四代 孙成汤灭夏, 建立商朝, 成为商汤王。 汤王的第十代孙受辛接任权力后, 被周武王所攻伐。受辛的庶兄微子启,带着商朝宗庙祭器去见周武王, 要求保全商朝香火。周武王答应了微子启

的要求,并封受辛之子武庚于 殷。武王死后,武庚起兵复国,兵败被杀。公元前 1042 年,周成王姬 诵把商朝的旧都商丘一带地区划封给微子启管辖, 微子启在辖区内建立 起宋国,定都商丘。宋立国七百余年,世家大族居住在三国魏制时的京 兆郡——今陕西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后来南迁的客家宋氏,便以“京 兆堂”为堂号,以此来纪念京兆地。 宋氏后裔蕃衍发展,人才辈出,传至第十世汉光武时代,宋弘官授 内阁大学土,才华横溢,名标史册。此后历朝都不乏做官之人。唐代宰 相宋景公,宋朝兵部尚书宋白,明朝开国元勋宋濂,清代嘉庆年间岭南 才子宋湘,抗日名将,原国民党六十六军一六零师中将师长宋士台等, 就是宋氏裔孙的杰出代表。 在广东定居的宋氏裔孙, 都是宋弘大学士的后代。 宋弘的后裔宋哲, 生下七子,即军一至军七兄弟,这兄弟七人, 世袭军家,授职军部。 此后支派迁衍, 军一、军二支派迁北京,山东、江南;军三、军四支 派迁浙、四川;军五迁吴地,后支又迁湖广及福建莆田;军六居金陵; 军七后裔宋端由吴地迁居江西吉水。 宋端后裔元东公由吉水迁移到瑞金

青草湖大柏地。元东公生四子;长曰新恩,次曰新悠,三曰新惠,四曰 新思。兄弟四人早年父母双亡,生活艰难。悠、惠二公居吴地,新思信 息失传,情况不明。 新恩公是广东宋氏的开基始祖。 南宋绍兴年间,我祖新恩宋公年方十八,志气超人。携款千金来广 东惠州长乐琴江都中正约。据族谱记载,本地住民唐秀才要去省城参加 乡试,但缺少费用不能成行。我祖恩公解囊相助,唐秀才赴省考试,果 然金榜题名,考中解元。唐解元衣锦还乡,见新恩公品格清奇,气宇轩 昂,遂将第三女唐氏三娘许配给恩公为妻。后来家景逐渐殷实,每行恤 苦怜贫,账济乡邻之善。众口皆碑,深得乡民的一致好评。 新恩公生一子:潭木公,为二世祖,潭木公亦生一子:振宗公,为 三世祖,振宗公生四子:长曰有仁,次曰有义,三曰有忠,四曰有信, 为四世祖。五世祖分别是:有仁之子震一公,其后裔定居梅县白渡,蕉 岭,油坑,惠州等地,不在五华。有义之子震二、震六二公,其后裔居 住在桥江、溜砂、双璜、富强等地。有忠之子震三、震四、震七三公, 其后裔居住在梅林新塘,琴口,樟公坑等地。有信之子震五公,后裔居 住在大湖、神角、高寨、横山下,茄子塘,华阳米潭楼光寨等地。另外, 紫金敬梓亦有震五公的后裔居住。五华宋氏约在公元 1385 年,即明代 时期迁入五华定居的。 时至今日,新恩公后代昌盛,人丁兴旺,从一世祖新恩公算起,到 2010 年新历 8 月底止, 已蕃衍至三十二代裔孙, 不但广东各地宋氏都是 新恩公后裔,而且还有播迁在广西、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台湾等

地的众多裔孙。五华宋氏人口总计已达 25207 人。分布居住在各地的人 数见附表。 宋氏堂号:“京兆堂”。 宋立国七百余年,世家大族居住在三国魏制时的京兆郡——今陕西 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后来南迁的客家宋氏,便以“京兆堂”为堂号, 以此纪念京兆地。 宋氏堂联: 其一:“梅花世第;竹渡家声”。传说有宋郊、宋郝兄弟俩,同去 赴考。在半路遇到洪水,看到一群蚂蚁在水中飘流,兄弟俩便用竹技引 渡蚂蚁上岸。 参加殿试时, 兄弟中有一人的试卷上的一个字少写了一点, 皇帝阅卷时,一只蚂蚁伏在少去一点的位臵上,驱赶多次不离去,皇帝 便把蚂蚁压死在纸上,那个字便补上了少去的一点。因此兄弟俩人同科 高中,金榜题名。后来,皇帝得知此事,给宋氏家族题写了“竹渡流芳” 的匾额。 其二:“赋梅世第;宰相家声”。是指唐代宋景被唐高宗选为宰相 的故事。宋璟在唐高宗时考进士及第,任监察御史时,以刚正闻名。皇 帝赏识气重他。皇帝要在众多有才能的大臣中选拔一名宰相辅佐朝政。 在几个候选人中,皇帝出题考核,优胜者为宰相。皇帝出题不用纸笔, 而是端出一盆盛开的梅花,摆在候选大臣面前,要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 写出一首赞颂梅花的诗来。宋璟很快就把诗写好了,但不急于交卷,当 皇帝看完大臣们争先恐后交来的诗作后,都感到不满意。当皇帝看了宋

璟写的“铁石梅”一诗后,连声称赞诗写得好。宰相自然就让宋璟来做 了。 名人轶事:宋湘被嘉庆皇帝封为“岭南第一才子”。 宋湘自幼聪敏,廿三岁中秀才,三十七岁中解元,四十四岁中进士。 是新恩公第二十二世裔孙。 公元一八零五年八月十三日,是清朝嘉庆皇帝的寿辰日。乾隆盛世 之后,清王朝国力强盛,八方臣服,外国使节各献寿礼。嘉庆帝志得意 满,坐在宝殿上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贺,把这个寿诞称为“万寿节”。有 一位一百四十一岁的老臣跪伏在地奏道:“祝贺万岁高寿,一定会超过 老臣,”嘉庆喜好诗文,他谈笑风生,极为高兴地说:“朕以这位老臣 为题,出一上联,让诸位爱卿对出下联如何?”众臣齐说好。嘉庆出的 上联是:“花甲重逢,又添三七岁月”;花甲重逢是两个六十,又添三 七岁月是二十一岁,两下相加刚好是那个老臣的一百四十一岁。嘉庆的 上联虽然有数字游戏的味道,但它准确地切中了那位老臣的年龄,既不 离题,又为寿庆增添了吉庆气氛。要对出下联,肚子里确实要有点儿墨 水才行。难怪在场众臣的下联,嘉庆都摇头不满意。当皇帝拿眼睛老看 着宋湘时,宋湘才说“让臣试试看”。宋湘的下联是:“古稀双庆、再 加一个春秋”。古稀双庆,是两个七十相加,即一百四十岁。再加一个 春秋,即再加一岁。合起来又是一百四十一岁。这就预兆着嘉庆能活到 一百多岁。于是连声称赞对得好。嘉庆正在兴头上,又要大臣们以他的 七十大寿为题材,每人写一副对联。众臣都把写对联当作讨好皇帝的好 机会,于是各展才华,争先交卷。只有宋湘把卷拿在手里,迟迟未交。

皇帝看了众臣的祝寿联,觉得意境平常,没有创意。于是宋湘才把写好 的对联交给嘉庆,还比其他大臣多附上一首“八寿诗”。 对联: 顺睦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泰,正是隆恩庆万年。 八寿诗: 寿诞相逢八月天,寿星高照斗牛边 寿香郁郁金炉内,寿如松柏四时坚 寿诗八句表庆贺,寿祝君主万万年 嘉庆接过对联认真阅读,宋湘的对联,把顺治、康熙、乾隆、雍政、嘉 庆共五代皇帝的年号和功绩都嵌入在其中,歌颂了清王朝国泰民安,国 力昌盛。而八寿诗八句都带寿字开头,一气呵成。龙颜大悦,不禁手舞 足蹈,哈哈大笑着说:“才子啊!真是天下第一才子!”有一位大臣提 醒皇帝:若宋湘是天下第一才子,那皇上你是第几呢?嘉庆听了,才改 口:“是岭南第一才子。” 名人: 宋一秀,男,五华县棉洋镇水湖村人,1931 年生。中共党员,是新 恩公第廿七世裔孙,研究生学历。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 克思师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邓小平 理论研究会理事。1956 年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1959 年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研究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著作(含主编)

有:《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及 八卷本,《毛泽东的人际世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邓小平 理论科学体系》、等 21 部,计近 600 万字,发表论文 50 余篇。承担过 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重点科研项目。著作曾先后九次荣获全国、北京市 ——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的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 颁发的特殊津贴。 1998 年北京大学百年华诞, 当选为北大著名的百名教 授。宋一秀生二子,长男宋阳,1966 年生,神华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 武汉大学电子学博士。次男宋华,1969 年生,武汉大学博士,中信集团 信贷处处长。 宋文华,(1915——2001),五华县棉洋镇桥江双璜人。著名外妇 科医师。中共党员。是新恩公第廿六世裔孙。1939 年毕业于梅县德济医 院护士班, 翌年起任德济医院助理医师, 国民党军野战医院中尉、 上尉、 少校军医。1943 年起棉洋黄桥圩开设文华诊所。1954 年起历任五华县 人民医院外妇科医师、业务副院长、院长,县卫生局副局长等职。宋文 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多次被评为省、专区、县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 县先进党员称号。 1960 年赴北京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代表大会, 受到 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曾成功为断腕病人接治手臂,经手治好众多病人。 1981 年起,任五华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宋文华在医学上刻苦钻研, 并善于把实践中的经验撰写成文,在广东省第一、二届妇产科学研究会 上作过《膀胱阴瘘 11 例手术情况剖析》的发言。编写《计划生育放臵 节育环手册》,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中期妊娠引产 522 例中,并发二 例羊水栓塞急救成功》、 《断腕再植成功》, 《改革圈套新方法——120

例临床疗效分析》, 《妊娠与心脏病预防疗效分析》10 多篇论文。他还 热心对台统战,撰写了《跟着共产党,道路宽又广》一文,先后被福建 前线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 宋文华之子宋书香,是广东省梅州重点中学——五华县水寨中学校 长。研究生、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分别是五华县第九届、梅州市第二届, 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1969 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1978 年, 荣获“水稻花粉单倍体育种”和“甘蔗组织离体培养”两项试验广东省 科技三等奖。1995 年评为梅州市杰出教师,1996 年评为五华县名校长, 1997 年评为县优秀党员和梅州市县管拔尖人才。 宋宗约,1961 年生。五华县棉洋镇桥江富强村人。是新恩公第二十 九世裔孙,1985 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副厅级 干部。 大学毕业后, 1985 年 8 月调广东省农业厅工作, 于 后任省委副书记 杜瑞原同志的秘书。2004 年,省委安排到肇庆市广宁县挂职,任县委副 书记。任职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到基层去做好调研工作, 结合县内实际, 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起讨论制订出发展本县经济的 计划。使广宁县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广宁县脱贫致富作出贡献。 搏得了全县人民的一致好评。 2006 年,省委省政府把宋宗约调回省政府,任广东省扶贫办公室主任, 副厅级待遇。 宋青, 别名容史, 五华县梅林镇新塘村人。 先后进本村 “桂香书室” 、 “安流三江高等小学堂”、“广东省立梅州中学”读书毕业,一九二一

年考取“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一九二三年,由五华郭 田籍在中共广东区委负责财经工作的黄国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五年二月,共产党员古云章受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派 遣,以省农会特派员身份回五华发展中共组织,在安流三江中学(原三 江书院)秘密召集五华的中共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共五华县小组,组长 宋青,七月,在横陂圩志安西药房成立了中共五华县特别支部,宋青任 书记。十月,调汕头任农会会长。 一九二七年八月改组中共五华县特别支部, 在梅林琴口庵子塘成立中共 五华县委员会,宋青任县委委员。一九二八年一至二月,担任中共五华 县代理书记。这时,由于国民党军黄旭初“驻巢”五华摧残革命,他避 走韶关出香港,以教书为生。一九三四年署期,前往上海,在一文化馆 谋生度日。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他返回广 州。一天,因避日机轰炸,遭车祸受伤,住院治疗无效逝世。 宋氏家族迁居五华后所建祖祠——恩公祠。 恩公祠建于华阳镇境内,座西北,向东南,乾山兼亥吉度分金。 喝形——“腩纪形”。壬辰年祠宇告竣,癸巳年冬月祠宇花苔均成完备。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重修。 现在祠堂侧边已建起华阳镇镇政府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