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施姓网 > 施氏源流 施氏源流

施姓在台湾源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施姓展区

施姓在中华《百家姓》中排在第23位,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27位。据说台湾的施姓有30万人之众,还涌现出了一些显赫的人物,如“红衫军”倒扁运动总指挥、原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宏基”电脑创始人、台湾电脑大王施振荣,原司法部门负责人施启扬等。台湾施姓“根”在大陆,尤其是在福建的泉州地区晋江市,这是海峡两岸施姓宗亲的共识。

要了解台湾的施姓,首先要弄清施姓的来龙去脉。施姓的“源头”在鲁地(山东)。据《元和姓纂》、《中国姓氏大全》以及施姓族谱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周武王定鼎天下之后,文王四子、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一带),周公旦因辅国未能前往,由其子伯禽代任鲁侯。鲁侯历七世至鲁惠公,其子桓,贤德有才华,任“门下丁公府椽,流誉他方,四国归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一文为施,食采于鲍,封为施国。恒号施父”。施父鲁惠公也就成为华夏施姓之始祖。鲁惠公8世孙施之常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秦汉以来,施姓子孙四处迁徙,西至陕西、甘肃,南到江苏、浙江。尤其是浙江之吴兴(今湖州),施姓在此聚族而居,传衍子孙。隋唐时,施姓又自吴兴迁徙至河南、安徽、广东、四川等地。

河南光州固始县是施姓的聚居地。据施姓族谱记载,唐昭宗末年,有一位叫施典的秘书丞携子宣教郎敬敷、宣义郎敬承携带族人自固始县入闽,他们翻山越岭,历尽艰辛,最后落脚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县钱江(今晋江市龙湖镇前港村),其后一脉相承,繁衍至今,是为“钱江衍派”。钱江施姓尊施典为始祖,其墓地近年来修葺一新,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就在施典率族人入闽260年之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又有一位叫施炳的大理寺评事,也从固始县率领族人渡江入闽,他们先落脚于福建西北的建阳县麻沙界首,后又迁至沿海的福清县高楼村。也许他们得知晋江沿海有一支是固始迁来的宗亲,于是旋又南下,择居于与钱江相邻的南浔村。浔江施姓尊称施炳为始祖,是为“浔江(又称浔海)衍派”。清初的施琅将军属于浔江施姓。

钱江施姓和浔江施姓皆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但发祥地是山东。因为施之常在宋高宗时被追封为临濮侯,故钱江施姓和浔江施姓的郡望皆以“临濮”为堂号,施姓祠堂或“大厝”(闽南人称房屋为“厝”)大门上方皆挂有“临濮传芳”的匾额。但是,钱江施姓和浔江施姓是两支,他们的昭穆(辈分)不同。因谱牒资料不全,现在见到的钱江昭穆是从25世至49世:“衍渠阁家学,教议并宣经,述远承邹鲁。溯中秘贻谋,簪缨继美科。”浔江昭穆自18世至49世为:“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淡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后来,据说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后,康熙皇帝御赐补充浔江昭穆为“百世字行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淡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崇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己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抱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冕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以往,施姓族人对昭穆甚为讲究,钱江施姓和浔江施姓昭穆目前分别传至述、远和正、心。现在,虽然大陆(尤其是农村)和台湾以及海外施姓族人有的仍在沿用,但已经淡化了,沿用的人不多。

大陆的施姓是何时迁至台湾的?这里,我先介绍唐代诗人施肩吾。施肩吾,《全唐诗》称其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其实,他是浙江分水县人,元和年间(806~820年)的进士,不愿在宦海中浮沉,无意做官,晚年率族人渡海到澎湖“隐居”。他的诗作甚多,其中有一首《题澎湖屿》,诗云:“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卣水。”生动地描述施姓族人与当地居民在一起生活的情景。施肩吾及其族人是大陆第一批移居到台湾(澎湖一向为台湾外岛)的汉人。遗憾的是施肩吾及其族人在澎湖的业绩没有留下任何资料。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大陆移民台湾大致有三次高潮,施姓是随着这些移民潮迁入台湾的,他们大多来自泉州地区,尤以晋江县为最。第一次是明末清初郑氏时期。崇祯年间,海商巨贾、泉州南安人郑芝龙招募大批沿海农民到台湾垦荒,其中大多是泉州人。继而其子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随郑氏赴台湾的将士和百姓更是数以万计,他们大多是泉州人,自然也有一些施姓民众。这时期的大陆移民大多居住在今台南、高雄、彰化一带。第二次是施琅时期,施是晋江衙口人,衙口是浔江施姓的聚居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奉旨平定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大军进入台湾后,他以宽大的胸怀善待郑氏家属,还亲自到郑成功庙祭拜,祭文言辞恳切,令人感动。台湾收复后,清廷设台湾府,置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

施琅平台后,因战功卓著,在台南置有将军乡。于是,大陆沿海人民大量涌入台湾,随施琅去台的晋江施姓亲属和族人不计其数。如施琅子施世骥、施世骠、施世骅;侄施世骧、施世禄;族人施玮、施瑶、施璇、施肇勋、施启秉等。施世骠,15岁随父出征,因有战功授左都督,累迁广东陆路提督,后调任福建水师提督,擒获海盗有功,受到康熙嘉奖。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施世骠统兵剿灭。施琅的后裔多在台湾定居。族人施启秉以军功授左都督,后任提督军门,驻凤山,后裔成为台湾的望族:长子施世榜,凤山县学拔贡生,袭职兵马司副指挥,康熙五十八年,集众兴修水利,即台湾有名的八堡圳(又名施厝圳),引水筑圳,东西80余里,灌溉1900余甲,圳道纵横于彰化县八堡之野,为清代全台第一大水利工程。次子施世魁为凤山县武生;四子施世黻为诸罗县武生,康熙乙酉科乡试武举。康熙年间台湾科举初创,施姓族人还有多人为儒生、武生,大多居住在彰化、台南、台中、高雄。

第三次移民潮是在乾隆、嘉庆时期。晋江在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批准晋江的蚶江(今属石狮市)与台湾的鹿港“对渡”。8年后又开放蚶江与淡水河口的八里岔“对渡”,所谓“对渡”就是对口贸易。期间,大陆沿海人民大量移民台湾,据一些施姓族谱记载,其时施姓相率赴台者不在少数。

台南、彰化、淡水、高雄、台北等地都有施姓的聚居地,但是,人数最多、最集中的是鹿港。鹿港地处台湾西海岸,原是一个小渔村,明末闽南人到此经商,芦苇遍地,鹿群出没,称之为鹿仔港或鹿港。后经过开垦,逐渐形成小镇。施琅平定台湾后,鹿港属诸罗县,大陆大批施姓族人移民到此招工买牛,引水辟地,成为“垦首”。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析诸罗县,置彰化县(取“显彰皇化”之意),鹿仔港(光绪二十三年改名为鹿港)为彰化辖地。乾、嘉年间,鹿港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是台湾的三大港口之一。此时,虽然清政府“海禁”未除,但沿海居民为生活所迫,往往成批地偷渡到一水之隔的鹿港。鹿港新水地区的石埤、新水、太平等村落,原是施姓族人聚居之处,大陆施姓族人移民大多居住于此。鹿港有8万多人,其中施、黄、许三姓,占鹿港人口的80%,三姓中又以施姓为最,约占33%。施姓在鹿港的牛港穴建一“一姓街”。今在闹市中还保存了一些施姓在晋江祖籍地地名,并以此作为街道名称,如埔头街、瑶林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