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兴邵氏
始祖邵忠,始迁祖邵秉徵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余姚复居京师,入籍北京大兴县。该族清代进士19名,名人有邵观、邵锦江、邵之旭、邵泰、邵大生、邵锦涛、邵一联、邵自昌、邵自悦、邵葆祺、邵自锦、邵葆钟、邵甲名、邵曰诚等;其中移居北京宛平的邵自镇、邵庾曾、邵葆醇(福建台湾府同知)祖孙三代,乾隆朝皆登进士,均有政绩及诗文传世。
2、天津武清曹场邵氏
大约公元1800年前,为避水灾,邵宏亮携全家由河北大城县吴家王家湾村迁至武清,为了生计,老两口各带孩子分居两处,邵宏亮带着一个儿子为曹姓地主看打谷场,遂定居曹场。其夫人也带着一个儿子在马道口生活,两地相距约三十里地。现曹场邵氏已有十二世,分五支,约三十多户,一百多人。
3、天津武清南四百户邵氏
始迁祖明代燕王扫北时由绍兴迁来,分两大门,现分四门,全村人口600余人,邵氏占三分之一强。家谱、祖坟毁于“文革”。
4、天津武清下伍旗邵庄子邵氏
始祖不详,始迁祖佚名,明代燕王扫北时由山东招远迁来,据说,原有家谱,但在解放前丢失,至今繁衍多少代已无考。现邵庄子有邵姓人400余人,分四大门。附近村庄的邵氏均是由邵庄子迁出的。
5、天津小淀赵庄邵氏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始祖邵天路从浙江绍兴迁来,滞留现在赵庄,给北仓赵姓地主当佃户,遂有邵姓。经二百来年的繁衍,人丁益众,有的谠迁出赵庄,散居在附近的小贺庄、北仓、桃花寺等,还另星散居天津市内各区。现赵庄有邵氏约100多户,四百多口人。
6、天津静海东小屯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邵旻,明永乐二年(1404)由洛阳迁河北青县王店镇乡大邵庄。万历二十(1592)年其六世孙邵纪(字经纬)迁静海县大庄子乡西小屯,又转迁东小屯。字辈同洛阳安乐窝邵氏。现全村邵姓有160户,分两大门:黑板凳门和黄板凳门。
7、天津蓟县上仓邵氏
始祖邵美公于乾隆间携子邵成、邵发由宁河县营城(今属天津汉沽)迁上仓镇二王庄,后长子成留此,次子发再迁上仓西北程家庄。两村各有邵氏400多人,各占同村一半。1962年始修家谱,1990年续修。
8、河北盐山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邵实,康节公之二十世孙,元末进士。因避兵火由河南迁居滦州,至正年前又迁至旧下国山之鱼香镇,迨明洪武九年立村为邵郭迩庄。后其子孙散居黄骅、静海、青县、乐陵等地。字辈同洛阳安乐窝邵氏。该族邵氏名人有:邵实、邵汝德、邵忡等。
9、河北营城(今在天津汉沽)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邵益谦。明永乐三年(1405)邵益谦由浙绍山阴以海防千户武职移官海隅,卜居营城。该族历代名人有:邵益谦、邵燮、邵联榜、邵兰谱、邵廷杰(号雪樵)等;现代名人:书法家邵佩英。
10、河北青县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邵金门。明永乐年间,邵雍之十六世孙邵金门由洛阳迁至青县流河镇,后其次孙邵秉云立庄为大邵庄,其季孙邵秉恭又立一庄为小邵庄。两庄相距六里地。后来又有子孙迁徙小邵营和周庄子。字辈同洛阳安乐窝邵氏。
11、河北秦皇岛小旺庄邵氏
属该市海港区北港镇,全村1300人,邵氏占三分之一,其原籍山东文登“大槐树”,明代迁入,分两房,字辈:永良汝润兴同长庆。
12、河北昌黎施各庄邵氏
在昌黎县南,全村人口1500人,邵氏占1200人,据称其原籍山东大柳树(?)立邵廷章为虚祖,有四子,长、次居本村,三子居小蒲河,四子迁新梨湾河新庄子。
13、河北昌黎施小蒲河邵氏
县志载该族明代永乐年间由山东(村民称从“大柳树”?)移民而来,全村现有3000多人,邵氏(廷章三子之后)1200多人。现行字辈为:明
德开嘉智,恒昌振瑞文,秉锺承宝善,广岐建荣恩。
14、河北昌黎邵念坨邵氏
在昌黎县西北龙家店镇,12户,县志载该族明代由山西(村民称从“大槐树”,或洪洞县之“大槐树”?)迁来。
15、河北廊坊古县邵氏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南京永溪门邵晓三随驾北行,受金带指挥,娶吏部尚书之女为妻,后择居古县村。后子孙又迁居在调和头乡北邵庄、南邵庄、朱官屯等地。现古县村有邵氏一百多户,四百多口人(全村有二千多口人),原有邵家大坟,颇为壮观,分北坟园和南坟园,北坟园为祖坟,在文革期间被平,一九七二年当时生产队又将北坟园中具有五百多年的杨树和柏树砍伐变卖,仅留一棵小柏树至今还活着。南坟园由于邵氏族人的阻挡,幸免于难,2001年族人又集资圈护。名人有:邵晓三、邵瑛等。
16、河北迁安(今属唐山市)邵氏
传说明代燕王扫北时,邵氏三兄弟(均不知名)打渔为生,由浙江绍兴府迁来,据说三兄弟中有二人去东北谋生,一人留居野鸡坨北三里地,后由于思念兄长又去东北寻找,亦未回来。只有一个老太太领着三个儿子生活,而后繁衍成大门、二门、三门邵氏。因人口愈来愈多,后立庄为“邵家营”。再后子孙又有迁徙到大杨官营、宋庄、平林镇、包官营、五道沟、五重安、建昌营、石家营。还迁徙到青龙县的蛇盘兔、邵庄等地。现邵家营有551户1972人(2003年底统计),其中80%为邵氏。原有邵家祖坟,占地二、三十亩,就在四、五年前修滦(县)迁(安)公路时给平了。该族名人有:邵正寅(道光举人)、邵鼎新(道光武举)。
17、河北滦县(今属唐山市)邵氏
传说明永乐初年(1403-1408)有邵姓从湖南(亦说从湖北)移民来到滦县雷庄东南三里处,故名邵家庄,后称邵庄。始迁祖名不详,后生三个儿子,名亦不详,但以后却形成了一、二、三门分支。后又有子孙从邵庄迁到塘坨、九百户、古冶西街等地。现邵庄有三百六十多户,一千四百多人,有三分之二为邵氏。原村西有祖坟地,后因人员不断增多,埋不开,就拔坟另埋。老祖坟在文革前就平了。
18、河北栾城(今属石家庄市)邵氏
1958年时发现一石碑载,明初燕王扫北时,浙江邵姓军官退伍留此,是为始祖,名佚,其下有两子,即以后分东门、西门两大支,现东门又分五大股,西门四大股。祖坟在苇河东,占地约一百多亩,在1958年平了。现邵家庄全村二千六百多人,邵氏占80%。据说原有家谱,四卷,存放在一个富农手中,因怕事,投入井中。
19、河北文富管营邵氏
始祖失记,始迁祖邵钦,祖籍绍兴,高祖姓甄,子孙改外祖之邵氏,明代由洪洞县(山西)迁来,三子永禄、永红、永宝,形成东门、中门和西门三派;第三世七人以“甄”为字辈。后有迁急流口乡南阜庙、静海八台及附近村庄的。现有2000余人。原有祠堂、家谱、家幛和祖坟,已毁于文革。
20、河北安国西河邵氏
始祖、始迁祖邵忠良,明末由洪洞县(山西)老鸹窝迁来。现有邵氏2000多人,分大东门、大西门,俩大门又各分小东门、小西门。据说原有家谱,解放前有人带回老家,未回。原有邵家大坟,文革时平了。从本村迁出的有郑章镇小王卖村的邵氏、定州大辛庄镇齐堡村、泉丘村的邵氏。
21、河北定州泉丘、齐堡邵氏
始祖失记,迁出地失记。始迁祖哥仨清初迁至泉丘,有哥俩(名佚)在泉丘,邵养位(不知行几)迁齐堡。经四百多年繁衍,现泉丘有邵氏500多人,齐堡有邵氏1200多人。泉丘分东、西两大院;齐堡分为东、西、中三院七大股。原有祖坟、家幛,毁于文革。泉丘辈字:天清立德恒,英跃玉学博。齐堡辈字:养魁鸣廷,良清元凤金(润),甲(耀)忠信守敬。1996年族人又议定自“敬”字后八字:承昌英兴明义智永。
22、河北白洋淀邵氏
始祖失记,1415年由洪洞县(山西)移到任丘莫州城西村,百年后忠臣、殿臣、良臣三兄弟再迁白洋淀中小岛“金家疙瘩”,后改称邵庄子,分为长、二、三门,共400百多人,占全村三分之一。有后裔迁附近李庄子、马家寨、赵北口、边村及小站等地。祖坟已平毁建房。
23、河北文安里东庄邵氏
始迁祖失讳,明永乐间由洪洞县(山西)广济寺移民署奉召迁来文安。若干年后,邵大郎,移到文安城西徐家郭村,又携祖孙三代迁文安城北定居。现里东庄邵氏尊邵大郎为始祖。现有700多人(占全村三分之一),分东、西、中东、中西四大支。村北有坟地。名人有邵邦宁、邵秉忠等。
24、河北保定水碾头邵氏
始祖失记。传说明永乐间由洪洞县(山西)移到老鸹村九甲十社人,现有140户,600多人。
25、河北满城郭村邵氏
始祖、始迁祖均失记,明永乐年间由洪洞县(山西)迁来,现有邵氏100多人。分三大支。辈字能回忆起来的有┄清、德、全、艳,以后就乱了。据说,原老杨树底下有祖坟,早就平了。清苑县东壁阳城的邵氏是从本村迁出的。
26、河北清苑县东壁阳城村邵氏
始迁祖失记,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分三次由满城县郭村迁来,本村有邵氏100多户,500多人。辈字:继,〇(双字),清,金(士),洪,玉,┄。正在编写家谱。
27、河北保定小汲店邵氏
始祖失记,清末邵老品、邵老金、邵老×三大支由满城郭村迁来。现有邵氏150多人。
28、河北保定北沟头邵氏
始迁祖邵老健,清末由清苑县东壁阳城迁来,育有五子,已传六代,共100多人。
29、河北满城东堤北村邵氏
始祖、始迁祖均失记,明永乐年间由洪洞县(山西)迁来,现有邵氏2000多人。正在编写家谱。附近李铁庄邵氏是由本村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