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饶姓网 > 饶氏源流 饶氏源流

战争、改姓和移民对饶氏的影响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饶姓展区
战争、改姓和移民对饶氏的影响

前面我们说过,我们可以认定尧帝、舜帝、齐国大夫、嬛姓国君、长安君、英布、鲜卑族乌桓部、炎帝后裔烈山氏或神农氏等等,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饶氏渊源,但当前事实上存在的只有上述说及的元亮公和三沙两大饶氏世系,以及鲜卑族乌桓部之后的饶氏世系。其他饶氏渊源的后人情况如何?下面从战争、移民和改姓三个角度对饶氏的影响。

一、战争的影响  

影响人口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战争。上个世纪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1530多万,其中平民65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5000万,其中平民2730万。而我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又死了多少人呢?根据铁血军事网的博客文章《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灭绝之迷》记载,中国历史上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呵锸逼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战争不是自相残杀?哪一场战争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从秦末农民战争到太平天国起义,我国历经14次人口大灭绝。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如此多大规模的战争,而且这些战争又主要发生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北方地区,会有几个家族能躲得过这么多的战争呢?由此可见,现在尚未发现的其他饶氏世系,多半是早就被无情的战争灭绝了。幸好,我们英布的后人的绝大多数一直都居住在南方地区。

二、改姓的影响

古代饶氏有多个渊源没有延续下来,除了罪魁祸首的战争因素以外,改换姓氏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泉根教授认为,古来姓氏不是一成不变,其间的离合演化,甚为复杂。古人的改姓有七种原因。

一是变氏。从姓氏的演化考察,先秦时姓已固定,永远不变,而氏的使用还不固定,一家一人之氏常起变化。如战国时的商鞅,原叫公孙鞅,因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后因战功封商(今陕西商县)十五邑,号商君,故称商鞅。

二是赐姓。相传夏朝帝孔甲有两条龙,有一个人善于养龙,帝孔甲就赐他姓“御龙”。以后历代帝王纷纷效法,用赐姓来表彰忠臣勇士,或示爱宠妃臣仆。如周穆王盛姬早卒,赐其族为痛氏。汉高祖刘邦因项伯效忠汉室,鸿门宴有救命之功,因赐项氏姓刘。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采用汉姓后也选择了国姓李作为自己的姓氏。帝王赐姓一般用以褒扬,但也有因下犯上,“龙颜大怒”,贬斥臣仆而赐姓的,这种赐姓就跟“赐死”一样,是一种处罚。如齐武帝萧赜原与巴东萧子响同姓,永明八年萧子响因罪伏诛,齐武帝恶其叛逆,“赐姓为蛸氏”。

  三是避讳。避讳比较复杂,这里只简单谈谈避讳改姓的问题。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尊严,不准人们使用与他名字相同的字,凡相同者必须回避更改,此即所谓“避圣讳”。如籍氏避楚霸王项羽(名籍)讳,改为席氏(籍、席音同)。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庆、贺义同)。

四是避事。因避事改姓,这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有避仇、避难、避、嘲、避耻四种情况。如韩信倒霉的时候,他的儿子逃往南粤,取韩字之半,改姓韦。司马迁故乡陕西韩城县有姓同的,据传说在司马迁下狱时,同族人纷纷改姓避祸,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

  五是适应。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或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为了适应时代环境,逐渐改为汉姓。这种改姓通常是将复音姓氏改为单音姓氏。例如卢浦改为卢,贺葛改为葛,柯拔改为柯,叱罗改为罗,胡古口引之改为侯,莫那娄改为莫,宿六斤改为宿,等等。

六是音讹。因读音错误,以讹传讹成为既成事实而改姓。如三国时的简雍,本姓耿,因幽州人读耿为简,耿雍就改成了简雍。又如莘氏讹为辛氏,郯氏讹为谈氏,恭氏讹为共氏,虢氏讹为郭氏等。

七是省写。或省去原姓之一部分以为姓,或省去原姓之一字而成单姓。如鄣省写章,邴省写为丙,鄙省写为曾,钟离省写为钟,宗伯省写为宗,司寇省写为寇,马服省写为马等。以上是历史上改姓的主要情况。饶氏有没有因故改为他姓的呢?有,据报道:抚州市金巢开发区钟岭街办白岭村朱饶村小组是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小村,然而这里却出现了父子、兄弟、姐妹不同姓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里的人们“尧”“饶”不分,致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尴尬事。至于古代饶氏其他渊源有没有改为他姓,目前尚未发现。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饶姓望族出自平阳、临川。由此可以判断,饶氏自平阳徙居江西临川。问题是,饶氏是在什么时候南迁往临川?在秦汉时期迁居临川是不可能的。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人口大迁移,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是皇朝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有组织地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长城沿线和华南地区,而不是临川一带的江南地区。对饶氏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是衣冠南渡和江西填湖广。

1.衣冠南渡。如果饶氏真是自平阳徙居江西临川,南迁的确切的时间应该是晋建武年间。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大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建兴四年(316年)匈奴王刘曜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亡。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准备到建康(今南京)建都。东晋渡江后,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仕宦人家,多避难大江南北。而一般平民则多成群奔窜,号曰 “流人”。秦、雍(即今陕西、山西一带)等州的难民,多瞳向荆州(即今湖北一带)南徙,沿汉水流域,逐渐徙入今日湖南的洞庭湖流域,远者且入于今日广西的东部, 是为南徙汉族的第一支派。而并、司(即平阳或今山西临汾一带)、豫州的流人,则多南集于今日安徽及河南、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方,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南及闽边诸地,是为南徙汉族第二支派。此外,青、徐诸州的流人,则多集于今日江苏南部,旋复沿太湖流域,徙于今日浙江及福建的北部,是为南徙汉族第三支派。如果饶氏真是自平阳徙居江西临川,那属于上述南徙汉族的第二支派,并且只可能是是三沙饶氏。因为三沙饶氏族谱关于江西祖辈的记录非常少,而且含糊不清。

2.江西填湖广。从唐朝到清后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移民的流向主要是江西到湖北湖南。南宋末年以前是序幕期,移民动因有的是受战乱所逼,有的是听说两湖人口稀少,土地易于购置。据三沙饶氏族谱记载,三沙饶氏世系就是这个时期由江西经过分宁(江西修水)迁入湖北的。今江西修水还有一部分三沙饶氏民众。其后,又出现了两次迁徙高潮,最大的一次是元末明初的 “江西填湖广”。随着移民的流入,赣方言也改变了当地的方言状况。三沙饶氏世系集中居住的湖北东南部基本上都是赣方言区。从“江西填湖广”和湖北赣方言分布的状况来说,三沙饶氏世系也可能属于英布的饶州饶氏,至于是否属于元亮公世系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