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溯源探讨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饶姓展区
饶氏溯源及共同文化心理特征探讨
多少年来,各地饶氏民众一般均认为自家族谱记录的饶氏渊源是正确的,从书上或网络上发现饶氏有多个渊源,才觉恍然大误。特别是发现三沙饶氏和元亮公饶氏两大世系同出江西临川一带,更加百思不解。当今饶氏到底有哪些渊源?哪些渊源现在没有人了?或者改从他姓了?这些问题可能有的宗亲感觉没兴趣,但有兴趣的宗亲也大有人在。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所限,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上千年的疑问。现在情况不同了,信息及网络发达,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疑问再留下去了。目前,全国饶氏民众只70多万,排名200多位,属于小姓。此外还有侨居海外的饶氏侨民,还有祖辈一时胡涂而改“尧”的“尧氏”。本文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全国饶氏的参与和支持,系统研究并力图解决饶氏渊源问题,目的是使全国饶氏更加亲近和睦,同济共荣。希望本文能激起一点涟漪,请全国各地饶氏有识之士批评指教。
第一章 饶氏渊源文献赏析
一、文献概述
关于饶氏渊源的说法很多,归纳各种渊源,主要有十种说法。
首推中文百科在线上的七种说法。
中文百科在线(www.zwbk.org)是以“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号召和组织海峡两岸三地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华人学者和知识志愿者共同建设一部科学、系统、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当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知识,范围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是基于中文百科、字典、词典,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大型互联网综合服务网站。
根据中文百科在线,饶氏有七个渊源说法。
第一个渊源说法:源于尹祁氏,出自尧帝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饶氏族谱》中记载:“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尧,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在典籍《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帝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在文献《饶氏族谱》中,指明了饶氏源出尧帝之后,在先秦时期为了躲避秦人,加了“食”偏旁为“饶”,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二个渊源说法:源于妫姓,出自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舜帝本为姚姓,后迁居于妫汭,因而得妫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后代多以夏王朝时期的虞遂、商王朝时期的商均这两个人物为正朔。
在史籍《姓源》中记载:“饶,姚舜之后。舜支裔虞遂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这在文献《百家姓考略》中也记载,商王朝时期,有商均的支庶子孙受封于饶国(今河北饶阳),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饶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均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说法:源于嬛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有个刹国,一作利国,国君为嬛姓,其后裔子孙中就有饶氏、穰氏、谷氏三支主流姓氏。这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该支饶氏自称读音作yáo(ㄧㄠˊ)。
古刹国源出偃姓,实际上属于群舒之一,只不过其到底属于哪一个舒国,史书记载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个渊源说法: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给长安君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饶,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地。长安君,名叫赵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小儿子,被赵惠文王封爵为“长安君”。到了秦王赢政八年(赵悼襄王赵偃六年,公元前239年),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邑,想必长安君已经安然回国了。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域管辖,期间先将饶邑置为饶阳郡,后改为瀛州饶阳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
在长安君赵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饶阳饶氏,史称饶氏正宗。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五个渊源说法: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于饶邑(饶安,今河北盐山与山东庆云之间),战国末期,饶邑被赵国攻取,这在史籍《史记》中有记载:“始皇帝六年,赵将庞暖攻齐取饶安。”
庞暖。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是赵悼襄王属下大将。秦王嬴政五年(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庞暖曾擒杀燕国大将剧辛,在秦王嬴政六年(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庞暖又率赵、楚、魏、燕四国的联军一起攻秦国,之后夺取了态度暧昧的齐国之饶邑,从此赵国据有了今河北沧州之地。
失却邑地的那位田齐大夫之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沧州饶氏,亦称青州饶氏。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shào(ㄧㄠˊ)。
第六个渊源说法: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初期淮南王英布之后,属于以先祖葬地名称为氏。
英布,公元前?~前195年,六人(今安徽六安),是楚国人,秦朝时期由于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郦山(今陕西西安)为刑徒,因此又称作“黥布”。
反秦战争开始后,英布初属项羽,为西楚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因功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的后裔子孙以及忠诚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于鄱阳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鲤鱼洲饶氏。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第七个渊源说法: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辽东鲜卑乌桓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辽东鲜卑乌桓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乌桓,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乌桓民族在语言上与鲜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他们没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民族在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有乌桓部族人以故居地饶乐水之名为汉化姓氏,称饶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次外还有三个渊源说法。
第八个渊源说法:根据《世界华人宗亲传人大辞典》,源于炎帝后裔烈山氏或神农氏的分姓。
第九个渊源说法:根据《平阳堂中南饶氏族谱》,源于尧帝后裔饶裕公。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一世裕公,讳京,仕平阳安都长,妣吴氏,生子:仲义。…… 十五世伯钦公,妣马氏,生子:威。 十六世威公,事亲至孝,文章奇异。仕汉为鲁阴太守,任荆州刺史,封平阳伯,有民歌惠政,勒碑存于鲁阴。妣秦氏,生二子:年松、西湛。…… 廿一世祖源公,葬平阳猪婆山狮形。妣钱氏,生一子:俊。…… 卅三世廷直公,字朝弼。幼读诗书,过目能诵,腹蕴经纶志怀匡济。廿八岁仕宋为邓州通判,抚州事,值宋金讲和,割唐、邓二州卑金,金迫而取之。公坚守而待命,义胆忠肝,千秋不朽。公葬于卢溪天鹅抱蛋形。妣孔氏,通经史群称贤德夫人,与夫同葬。生六子:金、玉、满、堂、富、贵。…… 四十一世元亮公,讳素,字惟寅,行十七,唐天宝时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赐紫金鱼袋,封光禄大夫。先家世平阳,避晋乱迁江西饶州,居鄱阳珀玕,士处金陵。晚年归寓南城蓝田乡,亦名曰珀玕,永不忘本也。葬南丰白舍郭家坑,洞阳观墓下,醮田计税十二贯庵一所。妣氏、黄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五子:汉宁、汉乘、汉雨、汉由、汉典。兄弟因战乱徙迁非常。惟汉宁公仍居临川之仙源乡。…… 四十三世植公,字彦立,天宝八年(749年)生,十六岁中进士,任渔阳太守,都司兼承旨,后隐居不仕。宝历四年(828年)殁。妣王氏学士王韦奥之女。夫妇合葬仙源乡。生子:怀瑛。…… 五十二世钦公,司旦四子,生四子:长、次、三迁术陂,四竦。五十三世竦公,钦公之子,宋朝尚书,妻王氏,迁术陂又徙进贤介岗,生三子:延海、延清、思玉。……
第十个渊源说法:根据三沙世系饶氏族谱资料,源于尧帝后裔饶濙公。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到56世尧濙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 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 把姓“荀”的改姓“孙”。尧濙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后来简化为“饶”),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黄帝,公元前2660年,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五世尧帝,黄帝五世孙。初封于陶,后改国唐,谥法翼善传圣曰尧。 二十三世京公,黄帝廿三世孙。周武王褒崇圣裔,以京尧后封于蓟,是为百世不迁之祖。二十四世理公,黄帝廿四世孙。自蓟迁平阳,世称平阳尧氏。 五十四世冥公,黄帝五十四世孙。自平阳徒居临川。 五十五世铖公,黄帝五十五世孙。生子二,湜未纪,濙受氏始祖。 一世饶濙公,行二,官西汉京兆尉。魏相为御史大夫,奏濙尧后,应避祖讳,宣帝乃令益食为饶,寻赠濙太傅。生子二:鄯、鄂。 三世顗公,行一。任扶凤县尹。生子二:成、威。 四世威公,行二,字子严,汉征为鲁阴太守,有惠政得士民心。生子二:佐、佑。十五世昭公,字信明。读书好古,悲父溺,见水而泪,见鱼而泣,终身不忍食鱼。乡里称其纯孝。生子五:愈、志、恩、忠、懙。 十五世娥(749—762年),字琼贞,年十四,闻父溺,走哭水上,三日不食,死。明日鱼鳖数万,浮父尸起,乡人异之,葬娥蕃水,为立庙在饶州府乐平县,见《广兴记》,唐宪宗朝柳宗元为碑文赞之,其辞曰:懿兹德女,家世业儒,奇行特出,神道莫酬。二十二世廷甫公,任秀州节度使。因公至鹜州金华县柳林市,山水清奇,遂居之。生子三:珍、珌、璞。 二十四世洪公,字必大,明礼记中进士,任太和县令。廉能著闻,升凤阳府太守。生子一:竦。 二十五世竦公,中宋熙宁进士第,世称贞士,以诗诋王荆公云:“几番垂翅下青霄,归指临川去路遥,数亩荒田都卖却,无钱进备纳青苗。”生子二:节、俭。二十六世节公(1065~1129)行一,字德操。授翰林学士。工诗宗山谷,与陈无已等二十五人为法嗣,封夷候,吕居仁为作《江西传衣诗派图》。生子二:君美、君用。(注:吕居仁将饶节列于《江西诗社宗派图》)二十七世君美公,行一,号松坪居隐先生。生子:次守。二十八世次守公,中宋高宗进士第。与徐师川、胡少伋、谢夷、李林、潘邠老等,会饮赋归堂,极一时之盛。尝奉诏进表修谱,诏表状均列卷首。生子一:国祥。四十世叔祯公,仲贤之子。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长子徒居崇阳乌沙,次子卜居于港口铺黄沙家焉,三子复自蒲圻偕返洪都路口铺,居白沙畈。生子三:千一、千二(生于1222年)、千三。
二、族谱文献甄别原则
下面是广西贺州市“荷香月暖”于2011年11月发表的一篇网文:《宗谱无法衔接的历史原因》。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统,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奴隶社会,确立了王位世袭制。随之产生了记述夏朝世系的家谱。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隋唐两代的统治者都是出身于豪门士族,因而,对于谱牒维护统治利益,巩固政权的作用非常清楚。唐末黄巢之乱,彻底摧毁了门阀制度。五代时期,征战不已,权贵者大多是靠战功升迁而上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赫家世值得夸耀,再加上贵贱变化无常,更替很快,权贵者既不愿意,也无可能抽出时间来摆家世,排门第。魏晋以来的政府谱学也就自然消亡了。在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印刷术的进步和方志学的成熟,发达促进了它的发展,民间修谱之风尽管颇为盛行。宋代以后,以族谱选官和婚配的作用逐步消失,修谱的目的主要是敬宗收族。朝廷不再设“图谱局”,官府再不修谱牒。世族之家的修谱逐步减少,并转向一般官僚地主之家以至普及到百姓之家。私家修谱一般是本族人自己修,而且是挑选受过一定教育在本族有一定威望的人撰修。家谱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然有交地方官员审查。乾隆之后,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方面控制逐渐放松,再加上全国新修家谱数量激增,无论是哪方面,已没有精力或不可能再一部一部地审查所有家谱了,清代的谱禁也就逐步取消了。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也就是请可以查阅官衙户籍资料的人员进行追寻宗谱,或者仅仅记住祖先中出现比较有名望的那些名字,而委托办理的那些 “谱匠”再由“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或者提供的个别指导的名字就进行 “道具”的修谱造谱,每当有人延请修谱,根据请求人的姓氏以及几代熟知的名字,就往上追溯,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这也是一些宗谱次序混乱;名字以及世代数差异的原因。只知道两三代的具体情况,以前的就靠委托他人进行修缮补充完整宗谱。造成后裔根据史料进行核准时候,漏洞百出的现象。这样,在以后的宗谱修订时候,其实会造成很多无法衔接的事实。也是正常的现象。再有,以前的修谱基本仅仅知道自己几代的情况,从宋代以来,家谱修谱逐步完善,以前的大多是靠向本姓氏最早最有威望的人,作为自己祖先或支系的,已经成为中国家谱的特性,谁也不会自己确定自己为正宗?这也成为一个古代最早的名人的后裔的家谱有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记载,只是地域的远近造成差异的大小罢了。家谱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于要隐恶扬善。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哪怕是冒认攀附也行。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为了与朱熹结下亲缘关系,抬高了理学的地位。而且,出现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后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后代的现象,而历史上的坏人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裔的。这也是历史的积淀。百家姓并无贵贱之分,姓刘、李、赵、朱的人,也是必靠认皇帝为其先祖。但是,当今修家谱、DNA验证家谱中出现的“姓氏经济学”“DNA经济学”现象。其实没有必要借文化名人自高声势的修家谱。同时,乾隆皇帝要各地地方官员对所属地区家谱内容进行审查,其次,在追溯祖先时,不准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在清朝,只有皇家是最高贵的,其它百姓均是治下子民,如果攀援到几十代上百代之外的祖先也是皇帝,以帝族自诩,岂不混淆视听,引起混乱吗?以五世祖或始迁当地之祖为本家族祖先的上限,则一切人家最多只能是豪门世家,祖先也是子民,现在仍为子民,心安理得,不存邪念。然而,即使在谱禁最严厉的时期,除了一些较为谨慎、或有在朝做官的家族严格遵守之外,一般家族大多没有严格遵守。尤其是乾隆之后,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方面控制逐渐放松,再加上全国新修家谱数量激增,无论是哪方面,已没有精力或不可能再一部一部地审查所有家谱了,清代的谱禁也就逐步取消了。因此,比较可信的是宋代以后的部分家谱,特别是明代以后的家谱就基本是确定的,追溯以往的,也许多是名人望族或皇帝的后裔了。如果我分析不错的话,董氏后裔的家谱,先祖一般把最早的名人董仲舒、董狐列为先祖。因为士大夫的家谱多丢失了,何况没有印刷术出现之前,百姓也不会有那么多东西保存竹子写的家谱的。后来要修谱,也不会知道自己的祖先,只能从历代名人中寻找踪迹。所以,最早的同姓的名人也就是后裔多在修谱时候,作为祖先的缘由。总不会没有先祖吧?这也就是名人后裔很多支系不同的原因。这也是各地宗谱有差异的原因,造成无法衔接的历史。所谓的正本清源,一部分以自己为正宗自居,仅仅是从史料上的后裔去向而定,却没有把历史的多次大的迁徙进行考究,更没有考虑三房五妾或不入列的女性,其所留下的后裔,因此仅仅从正史的分析中分析有出入就否认了其他支系是添附,攀附的定论?这都是修谱不宜的态度。因为就是从宋代明代找到的原始宗谱也未必全部可靠。考察的碑文也仅仅是记录几代而已。只是宋代以后的比较真实一些,应该以把宋代或明代以后的谱保留,先前的进行从正史、碑文、野史等进行考证后,进行充分论证。考虑其衔接的部分或地方。
三、元亮公饶氏世系的真源是英布。
综合上述十点饶氏渊源以及 “荷香月暖”的族谱文献甄别原则,我们可以认定,上述关于尧帝、舜帝、齐国大夫、嬛姓国君、长安君、英布、鲜卑族乌桓部、炎帝后裔烈山氏或神农氏的饶氏渊源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里面只有第六个渊源“英布之后”能够同当今的元亮公饶氏世系论证直接关系,三沙饶氏世系到底属于尧帝之后还是英布之后还有待考证,鲜卑族乌桓部之后的饶氏世系如果存在,则是另一个不同渊源的饶氏世系。其他饶氏渊源的后人目前尚未发现,到底如何了?或者改姓了,我们将在第二章论证。元亮公饶氏世系的的真正渊源是黄帝、二世少昊、三世大业、四世皋陶、五世叔偃、五十七世英继尧、五十九世英布。
主要论据如下:
1.根据中文百科在线关于饶氏渊源的论述,英布,偃姓,英氏,公元前?~前195年待考,六邑英家洼人(今安徽六安),著名秦汉之际反秦英雄,军事家。英布是古英国王族后代,以国名为氏,为远古圣贤皋陶的第五十九世孙,皋陶少子叔偃的后代,与上述第三个渊源中的刹(利)、六、英、舒等同宗同源,其祖父名叫英继尧。
英布是楚国人,秦朝时期由于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郦山(今陕西西安)为刑徒,因此又称作“黥布”。
反秦战争开始后,英布初属项羽,为西楚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因功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被杀害后,英布又反叛汉高祖刘邦。英布最后在兹乡(今江西余干)的一座农舍里被杀害。英布的后裔子孙以及忠诚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于鄱阳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鲤鱼洲饶氏。偃姓英氏支系饶氏族人皆尊奉英布为得姓始祖。
2.中文百科在线关于饶氏的郡望,包括平阳、临川、饶州、辽西四地。其中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东汉光武帝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偏旁,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孙吴分豫章置鄱阳郡;隋开皇九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大业三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饶州;南唐开元初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清朝沿用明制,都是州府所在地。关于饶氏的堂号,包括临川堂、平阳堂、辽西堂、饶州堂、惠风堂、朋来堂、鲤鱼堂、惠风堂、孝德堂、双峰堂十种。其中饶州堂亦称饶衍堂、番易堂、乡亭堂、鄱阳堂。上述关于饶州堂、饶衍堂、番易堂、乡亭堂、鄱阳堂、鲤鱼堂的郡望堂号之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不是因为先有饶氏而后有饶州,而是先有饶地而后有饶氏。饶州是历史地名,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州名。饶州,其实当初并不叫饶州,而是叫饶,就象英布祖居六,而当时还不叫六安一样。英布的后人为什么姓饶而不姓英?因为英布是反秦大将,而后是反楚大将,带兵杀死过许多人。为了避免被抄家灭族,只能隐姓避居。因为避居于饶,所以改姓饶。英布的后人并非帝尧之后,也并非南迁,为什么元亮公世系的许多族谱却称“饶本尧后,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因为出于避居安全的需要,加上“饶”正好是“尧”加一个“食”部,英布犯过秦律被黥面,又是反秦大将,所以许多族谱称“饶本尧后,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3.为什么要尊元亮公为一世祖?因为是隐姓避居,不是豪门士族,无门第可言,甚至生活贫困,从汉到唐初,都无族谱记载。直到唐朝,遇到认皋陶为祖宗的李氏王朝才情况得到好转。元亮公在唐天宝时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赐紫金鱼袋,封光禄大夫,先家世平阳,避晋乱迁江西饶州,居鄱阳珀玕,士处金陵。晚年归寓南城蓝田乡,亦名曰珀玕,永不忘本也。于是饶氏从元亮公开始建立族谱。元亮公的前辈或者旁亲,因为毫无一官半职,或者没有娶妻生子,或者贫病潦倒,都未入谱。例如传奇孝女饶娥之父饶绩就没有载入族谱。在此可以说,饶氏在元亮公以前并没有族谱,什么“一世裕公、廿一世祖源公葬平阳猪婆山狮形、卅三世廷直公值宋金讲和”等等,尽是谱匠的胡编乱造。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现在的余干县兹乡、南昌县鲤鱼洲、东乡县珀玕乡,南城珀玕村,四地相互距离不远,都属于古代的饶州。
4.源出江西修水的三沙饶氏世系也可能是鄱阳鲤鱼洲饶氏。一是他们三沙饶氏的族谱也记载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后迁临川。二是他们的族谱同样胡编乱造。三沙饶氏族谱中的“饶竦、饶节”,是抄袭元亮公族谱的,按照三沙饶氏族谱记载推算,从黄帝到公元前1045年的23世子京公,平均每一辈相差60多岁,从汉宣帝时期的一世饶濙公到公元762年生的15世孝女饶娥,平均每一辈相差55岁,从1129年生的26世饶竦公到1222年生的41世千二公,平均每一辈相差6岁。至于三沙饶氏是否属元亮公饶氏的后人,或者是元亮公后人的旁亲?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