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阙氏史略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阙姓展区
仁寿阙氏史略
明末清初。四川省大部份地区,天灾连年,战乱频繁,导致不少地域,地广人稀,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百业俱废。清初,力图尽快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既得政权,奖励移民是重要举措之一。在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生长在湖南省宝庆府武岗州新化县大阳乡第九都尖山岭之阙公大富(字碧教),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89)偕李氏六娘及五龄长子文秀离乡背井,行里迢迢,来到四川省永宁道资州仁寿县顺河乡五甲杨柳场沙子坡(今杨柳镇龙水村一组)插业落户。其后又三度只身返楚,至清雍正三年(1726),始将其父仕祯公及弟兄大光公、大荣公、大贵公、大耀公等一家老小分批陆续迁来杨柳,其后子孙繁衍,生产和居住范围日益扩大,至1949年四川解放,阙氏族人已遍居于今扬柳镇所属各村组,成为杨柳第一大族。
大富公携眷来杨柳时,由于行色匆匆,行囊累累,未能携带宗谱。尔后时过境迁,物失人亡,“屡托人往问新化故宗,报以村落犹存而世族尽散”(阙吉斌《旧序》,以下简称《旧序》)。而今欲上溯源流,唯一依据系民国八年(1919)杨柳族人所修《阙氏族谱》,据《谱》载:“……相传系出炎帝为姜性,远而难稽。至周有盛伯隐居鲁地阙党,因以“阙”为氏。其后,齐有阙止为卿;汉有荆州刺史阙诩,多德政;明宣德中,有阙涛以才能任陇南令。其余不少概见。”(《旧序》)“我族氏姓,出下邳郡。下邳者,今之安徽(应是江苏)所属也。马齐鲁接址,大抵较是”(阙富文《阙氏族谱序》)。“自下邳而楚,不知徙于何时,或者刺史史宦楚时,遂家欤,未可知也。唐、宋、元、明,俱无可考”(《旧序》)。“汉有阙翊为荆州刺史,遂家焉,后子孙繁衍,或居邵阳,或居安化,至廷义公徙居新化县大阳乡第九都尖山岭置业焉”(《阙氏族谱——总源流序》)。这里对翊公自下邳迁楚之说,似较肯定,与《旧序》所言,语气上颇不一致。按《旧序》撰于清道光五年乙酉(1885)。是时,吉派先辈欲修谱而未果,古斌公所作此序遂遗留于后世。而《阙氏族谱》则编于近代,事近则易赅,当以吉斌公之说为是。“其先世由山东阙里得姓,周末避秦乱,分肇广东、福建、江西,吾族即江西派也。自江西迁楚迁蜀”(《阙氏族谱——永耀公墓志》)。若是,则杨柳族人之先祖自下邳而后,首迁江西,然后之楚。另据《旧序》:“(仕祯公)系廷义公长子,国朝公子孙,仲龙公曾孙,鲁尼公之玄孙,必求公之来孙。此皆我曾祖大富公等当事追荐桷有可据者。再上虽有诸治公至永鲁公八人,其昭穆不可考矣。”根据上述资料可以说明,杨柳族人先祖,居住在湖南新化者,仅廷义公一代,其上国朝公、仲龙公、鲁尼山、必求公乃至永鲁公等十余代先祖,均居住在邵阳或安化。其下仕祯公、大富公即徙蜀。族人欲追根溯源,不在新化,而以邵阳或安化为宜。总之,杨柳《阙氏族谱》,在探索祖宗亲龙去脉方面,由于未能和全国各地宗亲特别是湖南宗亲的联系,团门造车,史料之贫乏,完全可以想象,且多疑窦和谬误,又荒远难稽。但其主线,却颇为清晰。即源于山东阙里,继转下邳,而后江西,再迁湖南,最后徙居四川仁寿之杨柳场。
杨柳阙氏族人班行,系七律诗一首,共五十六字:“朝廷仕大文昌吉,永代富贵再兴隆。光宗耀祖家声远,启后承先爵位崇,教化宜人宏作育,经纶报国着精忠,山东发迹传吴楚,圣学渊源万古同。”据谱载:前十四代系湖南原定,后四十二代系代派镇续编。1989年7月,湖南新化有两位宗亲,来杨柳与族人取得联系,其所示新化族人班行,与杨柳前十四代班行对照,除仁祯公一人外,其余无一字相同,当时族众颇感惊诧。这说明杨柳阙氏与新化阙氏源同而支异。至于,邵阳或安化之阙氏班行,是否与杨柳人前十四代班行相同,不得而知,危邵阳或安化宗亲代为查询,以满足我柳族人觅追本之忱。
自清康熙中叶大富公率家徙居杨柳以来,族人繁衍生息,发展迅猛,截至民国八年(1919)修谱时止,仕祯公下大派5人,唯大贵公无嗣;文派10人,其中文理公、文炳公、文韬公、文榜公俱无嗣;昌派21人,唯昌烈公无嗣;吉派71人;永派168人;代派284人;富派465人;贵派565人。1919年后以至于今,又近八十余年,其间富派出生己届尾声,仅代钟公一家生子女七八;贵派增生颇众;再派兴派隆相继进入生育高峰期;光字派、宗字派也正在陆续升堂入室、崭露头角。因此,人口激增。据粗略估计,现有丁口约4—5千人,占杨柳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
杨柳族人居住较为集中。现杨柳镇所属十二个行政村及里仁乡之大田村、白扬村、白蜡村、花椒村;团结乡之拥护村、九曲村都有阙姓族人集居(上述里仁乡、团结乡所属村,解放前均杨里乡管辖)。其中以扬柳之同和村(约600多人)、四新村(约600多人)、龙水村(约400多人)、渡橹村(约400余人)、营棚村(约300余人)、金柳村(含场镇约200人)等村密度较大,其余各村,大体在百人以下。
近几十年来,有人在成都、内江、重庆、绵阳、自贡、凉山、攀枝花等市、州所属市、县落户定居。也有极少数移居省外者。1970年前后,为修建黑龙滩水库、淹没区族人,在政府统筹安排下,迁居县内其他乡镇,总数约1500人左右。
仁寿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龙泉山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两麓多属浅丘,间以代山、河谷及小块平坝。杨柳在县城北20余公里,龙泉山西麓,介于龙泉山与成都平原之间,属浅丘平台区。自然条件较差,无地下资源,生产以农业为主,解放前生计艰辛,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生活大有好转,近年族人在农闲外出务工及青壮年长期赴外省与本省大城市中务工的逐年增加,部分家庭经济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从商、办厂而富裕者甚鲜,我们估计人均收入还达不到1000元,温饱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但达小康水平仍有较长的距离要走。
1991年我们与福建、湖南等省宗亲开始通讯联系,特别是收到福建寄来的永定县籍阙沛球宗亲在台湾1988年编的《阙氏总谱》之后,对上祖世系源流才有清晰的了解,但由江西迁邵阳(或安化)过新化这段族史,仍须继续寻索,请江西、湖南宗亲大力帮助。
我们要求各省和海外宗亲今后开展更广泛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交流和经济合作,互相帮助、支持,到通有无,互作补充,以期达到全族共同繁荣、进步、富裕、昌盛的目的。
阙再熟、再虎于1995年12月
荥经县阙氏源流(据世彬宗亲函告)
荥经阙氏,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江西省吉安府信实乡阙家村迁川的,开基祖宁霓公(荥经一世)妣王氏,生二子万珍、万琦,肇基于荥经县附城乡南罗村,今有丁口共350余人,其辈行是:
达道师尚(以上在信实乡)宁万邦景运启昌隆世宗书成俊履丰永保惠源普相同
共26字,今已衍至“俊”字,从宁字算起至俊字共13世。
据泰和县笃卿宗亲函告,泰和县今螺溪乡在清代部分村曾名信实乡,但荥经县宗亲祖基地阙家村在何处,尚待查核。
岳池广安两县阙氏源流(据永定寿卿公房族谱所载及岳池朝俊宗亲函告)
在清乾隆年间,永定11世攸基公(举人)携眷离永定县虎岗乡灌洋村经粤桂入川,攸基公逝于旅途,妻携子偕另七姓达岳池县定居,八姓在岳池县西街共建福寿宫,今岳池阙姓聚居于九龙镇自生办事处及罗渡镇邹家坪村并派生到广安县万笋镇玉锋村,三村共有丁口2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