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强姓网 > 强氏源流 强氏源流

甘肃“金城”强氏家族概述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强姓展区

强氏家族人丁兴旺、分布较广,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在甘肃省居住的强姓人大约有2万人之多。其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陇南市、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武威市、张掖市等地。

甘肃金城(兰州)强氏家族,是指大明万历年间迁来金城(兰州)住井儿街(明肃王府人员住地)的强氏家族即现散居在兰州、白银等地的强氏家族。甘肃金城(兰州)强氏支系来自何地,史料中尚无完整记载,目前只能以分布于各地的手抄家谱为线索,结合民间口头传说和查阅辞书、地方志等,进行初步推断和考证。根据现存的家谱记载,甘肃金城强氏一族自大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20年)迁居金城(兰州)后至今,已有三次纂修《家谱》的历史记录。各次《家谱》均完好地传承了下来,故甘肃金城强氏一族自鸣鹏(明朋)、鸣桂(明贵)、鸣清(明青)公以下不仅《家谱》保存基本完整无缺,传承脉络也十分清晰。长房和二房两支后裔分别曾于大清嘉庆十五年和同治柒年正月修谱,并新建了家祠,光绪十七年三月和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又重修了家祠和家谱,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清明第三次重修家谱。目前,甘肃金城(兰州)强氏后裔也正在积极筹备第四次修谱。据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平堡《强氏家谱》(该谱是大清嘉庆十五年明贵公后裔世英公组织人员编撰)序言中记载:“强氏起自天水,而晋大夫强剑其较著者。吾堡强氏不可详其始籍。然自有明迄今约十余世,而其凿凿可据者仅七世矣。” 经世英公考证我强氏一族:“明万历壬午古钟载有强守寅、强明朋而强自亮;天启三年碑记又载强明青、强明朋而明贵公益亦舆焉,则舆明贵为昆仲矣;且有旧塚一处奠基六世,每岁拜扫必登焉。先世相传以为军户强国忠一支之墓,今已不嗣矣。国忠者明贵之孙辈也。又得之康熙四十年家藏文契曰:‘国忠之子服谦。然则此塚之六世,其终于服谦耶否耶未可知也。’”

根据家中现存的白银强湾《强氏家谱》(此家谱以同治七年正月二十四日修订的家谱为据,为民国三十二年清明所续)序中记载:“我始迁祖强氏鸣鹏老祖亲兄弟三人,原籍陕西红铜县钱(乾)州(注:有可能是作者当时笔误,应为咸阳市乾县、礼泉县)人氏,自明朝万历年间(约公元1573年至1620年)先迁移到金城即兰州城关区井儿街(明肃王府人员住地)住站,随后长房鸣鹏公移居‘一条城’(现为位于黄河岸边的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其殁后葬于青城老祖山脚下,道德坟塔之东。”并在兰州青城建有家庙等祭祀场所。青城原名一条城,约二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名“一条城”,民国时期老百性简称为“条城”。根据《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金县志》记载:青城为宋代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宋史?狄青传》也记载:“宝元间,元昊反,青为延州指使,以功累迁西上总领事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都总管,经略招讨使。”后代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呼为“青城”。明末,随着鞑靼势力的北退,青城人逐渐跨过黄河北移。随着人口的迁徙,条城的外延也不断扩大。清道光、嘉庆年间,条城强氏后裔又跨过黄河移居黄河北岸水川后又移居强湾、靖远、景泰、青海等地发展。鸣鹏公生有一子自(字)幼,自(字)幼公生有三子孟德、孟财、孟钱(乾),现生活在白银、靖远、景泰等地的强氏族人均为其后裔。自此,我始迁祖强氏鸣鹏老祖的后裔,在陇原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至今近400年的历史。我们家谱排辈顺序是:“鸣字孟守敬周喜,忠存福儒万有生,科发连登魁元仕,文章花果仲英才”。据不完全统计,鸣鹏老祖后裔约2000多人,现已发展到十七世连字辈。和张、李、高、王、曾、魏、刘等姓成为当地的“八大姓氏”之一。

二房鸣桂公移居靖远县平堡。平堡又名平滩堡,位于乌金峡出口处黄河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这里保存有堡子山古城堡遗址,据考证为汉代所筑。史料记载,平滩堡曾为兰州属地,原名哨马营,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蒙古人南下入侵,翌年被靖虏卫守备廖斌大败于大浪口,于是在此修筑关堡并设操守官一职领军驻防,隶属于靖虏卫。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甘肃抚臣田乐收复黄河以北地区,蒙古人败北远遁,在这里戍防的“四十八门军户”遂移居落户,垦田种地,成为今天平堡人的先祖。有可能二房鸣桂公就是戍防的“四十八门军户”之一。不久其一部分后裔又移居黄河北岸白银四龙、王岘、靖远等地。二房鸣桂(明贵)公生有五子,长子自兴、次子自旺、三子自顺、四子自发、五子自全。至民国时期,强氏一脉在平堡已形成名门望族之一。据初步统计人口约2000人。共涌现出将士1人、武生员2人、寿官2人及武术教员1人。二世祖自旺公,康熙年间参加平乱战争中,为国家统一,在新安血洒疆场、英勇献身。清朝画家强学文其名声享誉兰州、白银、靖远等地。三房鸣清公移居平番县“红城堡”(现为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永登县红城镇是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地处河西走廊东部门户,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素有“金城咽喉,丝路重镇”之称,其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她商贸发达。她始建于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因城墙是红土筑成,故名红城。又因城临丽水(庄浪河),也叫丽水城。西夏时期,曾在这里设卓罗和南军司。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原城已毁,迁至河东,重筑城郭,仍沿用旧名。明、清时设立堡署,称红城堡,有守备带兵驻扎,民国时改为红城镇。东汉永平初,滇吾羌进攻陇西,曾在此地击败陇西太守。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勒姐零五羌围攻此城,被护羌校尉所击败。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曾猛攻此城。民国十七年,在这里发生了凉州之战,此城为重点争夺地。据了解该支强氏人口也在500多人左右。

从以上我们看到强氏一族自迁居金城兰州,移居条城、平堡、红城堡后不到400年,甘肃金城(兰州)强氏家族经过不断的辛勤耕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繁衍生息,逐渐强壮、强盛起来。可谓是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建国以来,特别是自恢复高考以来,由于强氏学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每年都有跨入高等学府的优秀学子,已有大学本科生1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而且以“为人诚实、憨厚、直爽,做事勤奋、认真、干练”深受各行各业好评。有一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地级干部3人,县级干部20人、大校军衔1人。中级职称及以上约26人。另有硕士5人、博士2人。三个小小古镇中的一个小小强氏家族,竟然出了这样多的栋梁之才,实在是一个奇迹!

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我们的老家谱等资料不慎丢失,因此,从始迁祖明朋(鸣鹏)公、明贵(鸣桂)公、明青(鸣清)迁来金城——兰州之前的历史已无法考证。不过从甘肃金城(兰州)强氏家族的迁徙路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有的资料初步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甘肃金城强氏一族在大明万历年间以军籍迁移到甘肃金城兰州的;二是在甘肃兰州、白银居住的大部分强氏家族应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礼泉县强姓同属一支脉;三是应属于天水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