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常姓网 > 常氏源流 常氏源流

山西常氏简介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常姓展区

1998年 5月,我到山西省汾阳市冀村镇仁岩村寻根时,汾阳市志办王希良主任曾向我介绍说:“仁岩村十分古老,它的历史深邃莫测,至今也很少有人能把它说清楚”。时隔多年,王希良主任的这一段话,仍不时地萦绕在我的心中。的确,仁岩历史,仁岩常氏,至今仍有许许多多的谜,尚未得到破解。

常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牞总人口约210万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 0.8%,按人口姓氏排列占全国第九十四位,即每 1万个中国人中,常姓人口至少有18个。常姓人口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其中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为多,约占63%左右;分布在陕西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四川中部、安徽西部、内蒙中部、甘肃西部为次,约占27%左右;在其他省份也有少量分布,约占10%左右。①

山西常姓人口共有15.6万人,在全省2363个汉字姓中,排列第四十一位,为全省五十大姓之一。汾阳是山西常氏人口主要聚集地之一,主要分布在仁岩、冀村、城关、演武一带地区。据仁岩常氏族人讲:“汾阳常氏源于仁岩,仁岩是汾阳常氏的根”。仁岩常氏神祗(家谱单)原有五卷,旧四卷,新一卷,已上神祗的已故常氏先人 72世(尚有几世已故先人没上神祗),供奉在常氏祠堂内,“文革”期间被毁。按此算来,仁岩常氏已在此地繁衍生息至少已有75世以上,按每世20至25年计,已有 1500年至1800年的历史。②

仁岩村,原是一座“坟城”,当地人言:“先有常家坟,后有仁岩村”。坟在前,村在后,坟比村早。仁岩村,古时叫什么名字不得而知,最初可能就叫“常家坟”,但无可资依据。有史料可查的:金代称任颜村(见金承安五年《太符观碑记》),明代称仁颜村(见明万历《汾州府志》),清代称仁岩村(见清光绪《汾阳县志》)。

民国27年《汾阳遗事·街村小引》记载:“仁岩村,仁爱里,长方形,街七道,堡墙高厚、齐整,村中‘四楼’为紫微,周土台为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垛口为群星”。“村形象七星,正东三门,正南一门,西南一门,正西二门,正北无门”。仁岩城堡为青砖黄土结构,城墙宽约七米,高约十余米.城围七华里,城墙的东、西、南三面高而宽,上面可行车,城墙的北面高而险,只能行人,城四周有护城河。城墙上边东南角处建有一楼,当地人称“空心楼”,按该城设计推断,应是“太微楼”。大街中心处建有一楼,当地人称“四楼”,应是“紫微楼”。城北高坡处称“老圩坡”。为常家坟和常家祠堂处,常家坟后面建有一塔,人称“一支笔”,为镇城之物。按“三垣”说,太微称上垣,紫微称中垣,常家坟及周围建筑,应是天市垣,称下垣,象征天上、人间、阴司三界。城内七街、七门,为“北斗七星”,城墙上建有二十八墩,为“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垛口,为“三百六十星官。”此城堡建筑奇特.全国少见,而此城堡又是为“常家坟”所建,那么坟主人是谁呢?

山西榆次《常家庄园》北祠堂,原有清代常家塾师温晋昌所撰、书法家十三世常立屏书写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是:“问姓起何时溯乐奏承云曾有轩辕宰相;分支兴此地考年当甘露相传炎汉将军”。此楹联之意是:问常姓起源于何时?可追溯到奏《承云乐》③的黄帝时代,常姓最早之出处,当是轩辕黄帝之宰相常先;分支兴山西一脉常氏由何时始?可考证西汉甘露时期,此脉之先祖当是官拜右将军之常惠。在这副楹联中,提及到古时两位常氏先人:一是远古常氏始祖轩辕黄帝之宰相常先;二是西汉甘露时期山西一脉常氏先人官拜长罗侯、右将军之常惠。

相传远古时代,在今西北黄土高原古齐家文化区域(即今陕西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有一古常国,黄帝臣常先、常仪即为古常国后裔。《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姓氏考略》云:“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当出此。”古籍中称常仪为黄帝子玄器后裔帝喾妃,故常仪时代应在常先之后,因此,常先是后世人认为最早常姓之出处。常先时代,远在上古.历史记述甚少,且与仁岩“常家坟”无有关联。

《汉书》载:“常惠,太原人,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百家姓书库》载:“常惠,山西太原西南人”。“太原常氏,为汉昭帝时光禄大夫、右将军常惠之族所在”。清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职官上》载:“汉西河郡太守:常惠,元朔中。杜延年,五凤中。冯立,字圣卿,竟宁后。杜敦,字仲信,延年之曾孙。茅衷,字思和(并前汉时,年号无考)。

西河郡,古称西河地,即汾州故地。《禹贡》九州为冀之域,舜肇州十有二,分冀为幽州、并州,则西河属并。这说明常惠从少年自奋应募参军,到元朔中出任西河郡第一任太守,他一直生活在西河。《汉书》称:“常惠太原人”,因西河属并,如仁岩人称汾阳人同。《百家姓书库》称:“常惠,山西太原西南人”。这是说他出生地在太原西南某地。太原西南有清徐、交城、文水、汾阳等地,经查前几地与常惠无关系,只有汾阳才是他青少年时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因此,常惠当是汾阳人,汾阳常氏即是“常惠之族所在”。

天汉元年,常惠以假吏身份(临时选派的官员)随苏武出使匈奴,在匈奴滞留期间,适逢匈奴缑王反叛,发生内乱,牵涉到副使张胜,匈奴单于威逼苏武投降。苏武对常惠等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④并引佩刀自刺成重伤,常惠等设法救活了苏武。此后,常惠同苏武被分别囚禁匈奴19年,直到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通好,汉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单于谎称苏武等已死。后来,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⑤这是说,常惠得知汉使复至匈奴,便说服看守他的匈奴人,让他夜见汉使,并献策让汉使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射得一只雁,足上系有一封书信。告知苏武等人没有死,被囚在北海某泽中。汉使大喜,依常惠之计质问单于,单于视左右人等大惊,无奈只好承认苏武等仍在。这样,单于才允许苏武、常惠等人回归汉朝。昭帝始元六年春,苏武、常惠等 9人回到了久别的首都长安。昭帝为嘉奖常惠在匈奴期间忠贞节操,拜为光禄大夫。

本始二年,乌孙国公主上书言:“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⑥时昭帝崩,宣帝初即位,遣常惠出使乌孙。常惠抵乌孙后,分析汉与乌孙、匈奴三国形势,奏请宣帝言:“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⑦于是汉发15万大军,由 5位将军率领分道出击。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常惠被任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从西方直进匈奴右谷蠡庭,大败匈奴兵,打了大胜仗,宣帝以功封常惠为长罗侯。

山西省太谷县侯城乡,有“纪念常惠受封长罗侯”之说;而侯城乡惠安村则亦有“纪念常惠奉安之地”之说。据仁岩常氏先辈云:“汾阳仁岩常氏与榆次车辋常氏是同宗,而车辋常氏又是从太谷县侯城乡惠安村迁去的”。仁岩距惠安百里左右,惠安距车辋四十余里,都在晋中平原。仁岩常氏在汾阳可资依据已达800年(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惠安常氏在太谷的可资依据为600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8年),而车辋常氏在榆次的可资依据为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据有关资料分析,惠安常氏由汾阳迁去,榆次常氏由太谷迁来(已有史料可证),均有可能,汾阳、太谷、榆次常氏,应都是常惠的后代。

乌孙的邻国龟兹,曾杀死过汉朝使臣、校尉赖丹,常惠奏请宣帝在他出使乌孙时,发兵攻打龟兹,宣帝不许。常惠只好率吏500人抵乌孙,联合乌孙及东西等国,发兵 4.7万人,从三面围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惠曰:即如此牞缚姑翼来,吾置王”。⑧龟兹王无奈,只好绑送姑翼,常惠将姑翼斩杀后撤军。

此后,常惠接替苏武任典属国,处理外国事务。由于他勤于公务,忠贞为国,不辱使命,多次立功,宣帝甘露中。拜为右将军。宣帝崩,常惠事元帝,三年后(公元前 49年)谢世,谥号壮武侯。以常惠功,封爵至曾孙,至东汉建武中乃止。常惠一生集使臣与将帅于一身,赤胆忠心,忠贞不二,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不为艰难险阻所惧,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因而他在中国外交及军事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常惠谢世后,按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他的子孙们当把他送回出生地汾阳立坟安葬。汾阳常氏的根在仁岩,仁岩又是“先有常家坟,后有仁岩村”,按时间推算正是汉代,常惠是供职武、昭、宣、元四帝的功高爵显的老臣,为他修建一座“坟城”实不为过,仁岩“常家坟”的主人,除常惠外当别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