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起源
研究覃氏的起源,有必要对中国姓氏的起源作一个简略的叙述。
中国的“姓”,是原始氏族部落的“称号”或“代号”,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即母系氏族和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关于姓的起源,历代姓氏学者研究颇多,分类很细。但归结起来,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图腾崇拜”。李玄伯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1948年开明书店印行)中指出,古姓源于图腾:“姓即图腾的结果,在文字内尚能看见这种遗迹。凤——风姓之图腾,羊——姜姓之图腾。”
这种“图腾崇拜”主要有母性崇拜、视角崇拜(包括植物崇拜和动物崇拜)和地域崇拜。
一、中国“姓”的起源
(一)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母性崇拜”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那时的人类从一般动物世界中逐步进化分离出来,蒙昧的人们“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处于一种原始的“母性崇拜”阶段,从婚姻的角度说是处于“群婚制”阶段。在现今的动物世界中,只要你细心观察,到处都有“母性崇拜”的现象。
考古学资料记载,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有三十来个,但大多数都从“女”字旁或“女”字底,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不仅原始的“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按照现代科学对动物世界进化的认识,这些“姓”应该是最原始的“姓”了。
(二)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视觉崇拜”
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视觉崇拜”,即在原始人类视角范围内所产生的图腾崇拜,包括“动物崇拜”和“植物崇拜”等。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蒙昧的人们除了对生养自己的母亲有直面的感受外,只有对经常进入自己视觉的植物、动物等有较多的认知,这就是原始人类的一种“视觉崇拜”。在原始蒙眛时代,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已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水等都曾经是原始人类的视觉崇拜物,这种视觉崇拜物就逐渐成了本氏族部落的标志,到后来便成了这个氏族部落的代号即“姓”了。
据史料记载,在原始氏族社会时里,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东部沿海一带,各部落多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如少昊部落以凤鸟为图腾,殷商先祖以玄鸟(燕子)为图腾。在中原各部落中,蚩尤部落以泥鳅为图腾。西北高原氏族则多以野兽为图腾。史载炎帝“宏身而牛面”,这表明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的。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率领分别以熊、羆、貔、貅、貙、虎为各自氏族部落视觉崇拜物的氏族部落与炎帝氏族部落群大战于坂泉之野。那么这些“熊、羆、貔、貅、貙、虎”等,应该是黄帝率领的各氏族部落最原始的“姓”了。
(三)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地域崇拜”
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地域崇拜”,即“出生地”和“生长地”崇拜。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蒙昧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常群体的迁徙转移。在不断的迁徙转移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的“出生地”、“生长地”的记忆是比较深刻的,这就是原始人类的一种“地域崇拜”。地名,是由人命名的,最原始的地名,或是该地因某种形象和物产而得名,或是该地因居住有某个氏族部落而得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氏族部落的“出生地”、“生长地”等,就自然成为各自氏族部落的识别“代号”,即成了各氏族部落最原始的“姓”,这就是最原始的“以地名为姓”。
(四)多种图腾的交融现象
有的姓,体现了多种图腾的交融现象。
《国语·晋语四》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姓姬,炎帝为姜。”
黄帝、炎帝历来被华夏民族奉为人文始祖,据以上引文,黄帝长于姬水故姓“姬”,炎帝长于姜水故姓“姜”。原始的“姬”姓和“姜”姓,均带有“女”字旁,这就与母系氏族时期的“母性崇拜”有关;原始的“姬”姓源于姬水,原始的“姜”姓源于姜水,这又与母系氏族时期的“地域崇拜”有关。
《白虎通·姓名篇》中云:“禹姓姒氏,祖……以薏苡生。”据这段引文,禹因其母脩已呑食“薏苡”(一种植物或植物的种子,即中药“薏苡仁”)而有孕,生下禹。从现代生殖学的角度说,“脩已呑食薏苡而有孕”,是完全不可能的。这里,应该理解为禹的母亲及其所在的氏族对“薏苡”的图腾崇拜,即“植物崇拜”或曰“视觉崇拜”。
从以上引文及其分析可知,原始的“姒”姓,从“女”字旁,故与“母性崇拜”有关;因与“视觉崇拜”薏苡有关,故“姒”字从“以”音;传说禹是黄帝的五世孙,本姓“姬”,又与“地域崇拜”有关。这就表明,某些最原始的“姓”,也体现了多种图腾的交织融合现象。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现今中国的大地上氏族部落是很多的,区别这些氏族部落的“称号”或“代号”,即原始的“姓”也应该是很多的,只是囿于古文献没有更多的记载,现已无法考证而已。
古人以“正姓氏,别婚姻”阐述姓的产生的意义。姓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从“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二、中国“氏”的起源
《通志·氏族略》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中关于“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的这个记载表明,人类逐渐有了贵贱之分后,才先后出现了“氏”的称谓,即“氏”是“姓”的分支或由“姓”派生出来的。
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直至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剩余财产开始出现,掌握一定数量剩余财产的人逐渐变成了“贵族”。贵族聚族而居,子孙繁衍形成若干支系,这些支系在保留原“姓”之外,又为自己的支系起了个新的称号或曰族号,这就出现了“氏”。
夏商两朝,氏已经开始出现,但氏的大量产生是在周朝。
周朝初年,周王室为控制所征服的广大疆土,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封授七十一个诸侯国(见籍秀琴著《中国姓氏源流史》)。在所封的诸侯国中,既有同姓诸侯,也有异姓诸侯。据统计,由周的同姓诸侯得氏的有48个,由周的异姓诸侯得氏的约有60个(见籍秀琴著《中国姓氏源流史》)。
各诸侯国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等进行分封,分封的区域叫“封邑”,即采邑、食邑等,受封采邑、食邑的卿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命氏。
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氏”大量出现,据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国为氏的共有233个,以邑为氏的共有161个。以后,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氏”就越来越多了。
古代很多姓氏学专著,对“氏”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宋代的《通志·氏族略》(郑樵撰),共收姓氏2270多个,书中把“氏”的来源分为32类。其主要有:
源于封国的“氏”,如“雍氏”、“江氏”、“徐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于封邑的“氏”,如“冯氏”、“郗氏”、“荀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于先人名与字的“氏”,如“孙氏”、“颜氏”、“包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于先人职官、爵位的“氏”,如“山氏”、“钱氏”、“史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于諡号、封号的“氏”,如“文氏”、“庄氏”、“康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于职业、技艺的“氏”,如“巫氏”、“师氏”、“陶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于事件的“氏”,如“松氏”、“门氏”、“班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于次第的“氏”,如“祖氏”、“孟氏”、“季氏”等氏的一部分分支。
源自帝王赐改的“氏”,如“刘氏”、“李氏”、“朱氏”的某些支系是分别源于汉代、唐代和明代皇帝所赐改的“氏”。
源自避讳的“氏”,如“洪氏”一支是因避讳由“弘氏”所改的“氏”,“常氏”一支是因避讳由“恒氏”所改的“氏”等。
源自避难、避仇的“氏”,如“龚氏”一支是因避难由“共氏”而改的“氏”,“勝氏”一支是因避仇由“勝屠氏”去“屠”而改的“氏”等。
源于音讹、省言的“氏”,如“郭氏”一支是由“虢氏”音讹而形成的“氏”,“马氏”一支是由“马服氏”省去“服”字而形成的“氏”等。
除以上外,在民族大融合中少数民族多字“氏”改为汉字单字“氏”的也很多。如南北朝鲜卑族复姓改为汉字单字氏有“穆氏”、“贺氏”、“楼氏”等;唐代突厥族阿史那一支改为“史氏”,南诏彝族、白彝改为汉字单字氏的有“蒙氏”、“杨氏”、“段氏”等;元朝初年,回人赛典赤赡思丁逝世后,其九子十三孙分别改为汉字单字“纳氏”、“马氏”、“哈氏”等十三氏,这就是有名的“回族十三姓”的由来;辛亥革命后,入驻中原的满族人全部采用了汉字单字氏。如此等等,是很多的。
三、中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越来越多,其意义也越来越简单了。
由前面的叙述可知,“姓氏”是指“姓”和“氏”,三代(夏商周)以前是有严格分别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是各个不同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或代号,它表明不同的“姓”属于不同的血缘族属。“氏”起源于母系氏族过度到父系氏族阶段直至开始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它是“姓”的分支,它表明由“姓”派生出来的具有不同贵贱属性的族属。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了鲁国大夫众仲关于姓与氏的精辟论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此。”这就是说,天子分封有德者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地(即氏族起源地)而赐姓,赏赐土地作为他们的封国并以封地名命氏,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姓与氏的联系和区别。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氏”或兼称“姓氏”,其划界的古典文献是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史记》以前“姓”与“氏”有别,从《史记》开始则“姓”“氏”合一了。
中国的姓氏产生五、六千年以来,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很多,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氏族考》收姓氏4657个,现代人编著的《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个、《姓氏辞典》收录姓氏8000多个。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搜集的数据显示:正在使用和曾经使用的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569个,五字姓氏96个,六字姓氏22个,七字姓氏7个,八字姓氏3个,九字姓氏1个。另外,还包括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
2010年,由袁义达、邱家儒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姓氏23813个,常用姓氏约3000个左右。
从姓氏发展和演变的总的规律上看,在字音上有从复音姓向单音姓演变的趋势,在字形上有省文简化的趋势,在用字上有从芜杂粗俗到规范文雅演变的趋势。
在姓氏的发展和演变中,随着一些姓氏的消失,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姓氏。当下流行的“张王”、“刘陈”等姓就是新的姓氏,这种姓氏在福建、广东和香港稍多一些,是由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如2006年11月9日当选的联合国世界卫生中国“覃”姓,源于上古时期“以地名为姓”而出现的最早姓氏之一,因“覃”姓祖先最早生活于上古时期的“覃怀”地,故以“覃”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