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钱姓网 > 钱氏源流 钱氏源流

江阴周庄(射潮堂)钱氏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钱姓展区

六世祖钱进,字晋宗,自浙江临安迁徙至无锡,为无锡湖头支钱姓迁始祖,世居于无锡、常州一带繁衍生息,十五世钱士元所生五子,分别为马桥、文林支祖,第五子钱复(1347—1432)儒学学正,值元季兵乱巅沛而事亲无失娶澄江青阳唐村星渎桥薛德衡之女,德衡嘉其贤,遂馆於甥宝而定居,是为江阴钱氏第一代始祖,子任光禄寺署丞转云屯市舶提举,至十九世子泰于明景泰年间由青阳迁徙至孔家村,后改为钱家湾,是为钱家湾第一代始祖,其弟子贵,由青阳徙居常山南钱家场,是为钱家场第一代祖,弟子成,由青阳徙居长寿镇之北下都,是为下都第一代祖,弟子明,由青阳徙居云亭之西圹村,是为李家村第一代祖,因而在江阴,钱氏就分布于江阴的周庄、长山、长寿、云亭以及张家港一带,为各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钱氏家学传统深厚,钱肃王谆谆教育后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无愧于圣贤”,宋兴时钱弘遵循祖训,以民为本,保境安民。以民族大业为重,不动干戈,纳土为宋,使百姓避免一场战祸,使社会避免动乱,恩泽后世,成为中国和平统一的先例,现今钱氏宗亲谨记祖训,爱国自强,居安思危,奋斗不息,弘扬公勤保国,和谐发展的精神,为社会繁荣、民族发展作贡献。

  钱氏家学传统造就宗族文化史上生生不息、代代名贤辈出的宗族文化链。战国有隐士钱丹,秦代有御史大夫钱产,西汉有谏议大夫钱林,南朝有太史令钱乐之、唐代有诗人钱起,五代有建立吴越政权的钱,北宋有诗人钱惟演、文学家钱易,元初有画家钱选,明末有礼部尚书钱谦益,清代有著名学者钱大昕、文学家钱澄之、藏书家钱曾,近现代更有大批英杰,有名扬四海的鸿声钱氏“六院士”:钱穆、钱俊瑞、钱伟长、钱易、钱临照、钱令希以及文字学家钱玄同、植物学家钱崇澍等。

  钱氏迁徙至江阴后德泽祖恩,村繁叶茂,代有传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作出了贡献,近现代更有一批杰出精英,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保功,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是从事高分子研究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纺织大学校长、名誉校长钱宝钧教授,是著名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是著名雕塑家、书画家,还有画像大师钱绪荣,著名文物鉴定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钱镛,留学于日本的广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公望,东南大学生命科学教授钱林德以及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钱公麟等一批文教界精英。在工商企业中有造福社会、报效桑梓的著名华侨实业家钱锡恩,著名实业家钱以湘,曾创办江阴利用纱厂担任总经理,创出“九狮”名牌纱,享誉东南亚,他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江阴著名的儒商,上海正泰橡胶厂创始人之一的钱颂恺,为研制回力牌橡胶轮胎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还有海达橡胶集团董事长钱吾寿等一批企业家,并有江阴第一任中共江阴县委书记、江阴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缔造者钱振标烈士。

  江阴钱氏重视建祠修谱工程,自浙江临安分支迁至无锡,十六世迁江阴青阳,十九世分居于钱家湾,遂重组建宗祠,修家谱。清嘉庆年间由丹山、景山为承父维风公遗愿,捐巨资拨良田建宗祠续修宗谱迄丁未告成,为本宗祠第一届续修宗谱,同治八年遭兵燹宗谱遗失。光绪四年巳卯,族长圃香等倡议续修至光绪六年康辰造成,此为第二届续修宗谱。民国六年丁巳,族长秉钧等倡议续修迄民国九年庚申完成,为第三届续修宗谱。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冬,以抗战胜利,百废俱兴,族中俊秀提议举行第四届续修宗谱,各支族一致赞同,推体纯、祝生、德荣、汉宝、育才、作舟、民望、岳年、瑞麟、湘润、永隆、福成、瑞之、福仁、清华、凤枝、华炳、富荣以及族长志棠等合作分工,兼程并进,于丙戍秋续稿齐集刊印,于丁亥仲春告成。

  近代江阴钱氏宗亲族贤,顺应时势,尊祖敬宗,热心谱事,共襄续修宗谱之举,先在云亭启动,遂由江阴钱氏宗祠原址钱家湾村,遵循60年一大修之例隆重展开修谱工程,2007年8月,该村钱福英、钱满才、钱玉祥、钱俊才、钱俊德、钱汉良等长者首先倡议,随即得到钱龙高、钱泽恩、钱留德、钱掌福、钱惠忠、钱阿末、钱良忠的积极支持,尤其取得钱吾寿、钱建军、钱建伟、钱建洪、钱惠平等诸多企业家的鼎力资助以及周庄镇金湾村党委、村委会的大力扶持,遂使江阴钱氏第五届宗谱编修工作顺利进行,经两年举族合力玉成新谱,甚为可喜。

  在编修新谱过程中,广大参修人员竭尽全力,辛勤工作,钱满才、钱龙高、钱泽恩、钱纪生、钱泉洪、钱元明、钱近坡等同志不辞劳苦,多次分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还奔走于青阳、桐岐、云亭钱家巷、山观后圹村、长山钱家场、要塞邵村、钱家村,申港后梅村以及澄江街道、华士镇、周庄镇区内各村巷,普访族人,认真进行采录。编修委员会还及时召集议事,制定章程,明确工作计划,分工合作,筹集经费,提供保障,使编修工程有序进行。

  江阴钱氏宗族新谱坚持以原谱为主,努力做到开卷即明,总目、分目清晰,理清世系与脉络,提倡男女平等,并坚持叙写规范一致原则。编写过程中重视汇集历代珍贵文献,精选有重要价值的图、文、佐证等资料。谱体文字改繁体为简体字,文句加标点,叙述以白话为主,使之符合广大族人之需要,并坚持历史纪年之新规定,这使江阴钱氏宗谱既坚持优良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这些续修宗谱工作中的创新原则,值得大大发扬。

  古人云:“有祖必有宗,有宗必有庙(祠),凡续谱修缮宗祠”以显基本,以祭其祖,这对教育宗亲,增强宗族凝聚力,提升亲和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作用,期盼江阴钱氏宗亲坚持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规划,积累资料,做好续修之准备,同时想方设法能修复钱氏宗祠,建立宗亲研究会,创设钱氏文化研究基金,增进联谊,努力学习,加强交流,不断传承与发扬钱氏优秀文化传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