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汝平今天嵊州市境内至少生活着两万钱姓,他们都是五代吴越王钱的嫡系子孙。从来源来看,这两万钱姓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长乐钱氏,另一支是剡源钱氏。其中以长乐钱氏人口为多,估计在一万五千左右,据说已是全国吴越钱氏最大的聚居地了(当然这个说法尚待查证),俨然已成剡西大族。现在先介绍长乐钱氏,剡源钱氏容日后另文述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末代国王钱弘
纳土归宋,并率宗室子弟三千余人迁往汴京,从此钱氏在北方生根繁衍。靖康元年(1127)汴京沦陷后,钱
七世孙钱稹鉴于北方战乱,故携家辗转逃至天台,投奔先期抵台定居同为钱
七世孙的钱忱。钱忱是驸马都尉钱景臻的长子,爵封容国公,其母为仁宗大长公主。蒙钱忱照拂,钱稹得以在天台安定下来。钱稹是钱七世孙,其传承脉络是:钱—钱元
—钱弘 —钱惟演—钱
—钱景尧—钱稹。钱稹有子名介子,曾官福州罗源令,婺州推官,娶龙图阁直学士山阴薛宗熙女,生五子。由于薛氏出嫁时有陪嫁田一千余亩,坐落在嵊县长乐,为了管理好这片田产,淳熙四年(1177),介子带领三子钱植、五子钱楷从会稽进入长乐,命二子在此定居,管理田产。钱植定居后,生有三子,长子钱继祖,字承志,居长乐村中,成了中段钱氏的始祖。幼子钱述祖,又名文姚,字舜芳,居长乐村北,成了后段钱氏的始祖。钱氏定居长乐后,发展颇盛,当时在长乐还有叶、范、张、裘、沈、茅、过等其他姓氏,后逐渐衰落,钱氏就成了长乐的主流。五子钱楷在长乐定居后,子嗣不旺,明代以后便断了记载。所以,长乐钱氏的始祖应是钱九世孙钱植,算来钱氏在长乐已生活了八百多年。如今三十三世孙基本上都已过世,三十四孙也已进入老年,三十五世孙有不少尚在壮年,如笔者即是三十五世孙,德字辈。为了不忘本宗,长乐钱氏每年都要派人携带厚重的祭品到天台祭祖,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但在清末曾与天台钱氏为祖产归属问题发生纠纷,几成武力相向之局,最终对簿公堂,虽以长乐钱氏胜利告终,但同宗情谊自然受到了伤害。
长乐地处浙东山区,与东阳为邻,民风强悍,打架斗殴,层出不穷,曾是嵊州治安的重点。笔者在翻阅家乘时,常感慨于长乐钱氏人才寥落,与其全国最大的钱氏聚居区地位极不相称,虽然所出专家教授为数不少,但无庸讳言,其中并无一流人物,与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群星璀璨的无锡钱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后来仔细一想,无锡钱氏身处太湖鱼米之乡、文采风流之地,受环境熏陶,成才自属易易;而长乐钱氏地处浙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加之山民谋生维艰,不遑制礼作乐,因之未能出产一流人才也在情理之中。同时笔者也发现,明清两代,长乐钱氏只出过极个别的文进士、文举人,而武举人却颇多,以此可知长乐钱氏崇武强悍之风渊源有自。当然仅以科甲一事来论定一地民风有失偏颇,但至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情况。虽然长乐钱氏民风强悍,但也并非一味蛮干,有时也能激于民族大义,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如明代中期,倭寇猖獗,长乐人钱良琏率众参加戚家军,在寨岭杀倭寇无数。在钱良琏的影响下,长乐钱氏有数百人先后投奔戚家军参加抗倭斗争,这些都是史乘没有记载的无名英雄,长乐钱氏为明代抗倭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里应记一笔。
长乐钱氏为保护钱氏镇家之宝———钱
铁券立有殊勋,这在家族史上应大书一笔。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是历史上封建帝王颁赐给臣子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信物和凭证,其上信誓用鎏金填写,故称“金书铁券”。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于乾宁四年(897)赐钱
金书铁券以示嘉奖。据钱大莘先生考察,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实际上是325字,加末尾一行17字,共342字。这块铁券形状如瓦,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铁质如墨,鎏金作字,虽已经一千多年,其字除剥蚀部份外,仍是金光闪闪,光彩夺目,见者无不称奇。关于此券的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因篇幅所限,不拟赘述。此券曾经宋太宗、仁宗、神宗、明太祖、成祖、清乾隆等帝王御览。乾隆御览毕,还作《观钱铁券歌》一首,命工匠刻在木板上,和铁券一并归还钱氏后裔,以便垂训万古。钱氏子孙莫不以此为无上荣光。此券自南宋以来一直由天台钱氏保管。清末,天台钱氏衰落,典当不慎,于1901年被人盗至嵊县觅售,时常熟人徐印士为嵊县知县,出银400元购去。此事后被长乐钱氏得知,就与徐印士力争。在长乐钱氏的压力下,到了1904年,徐印士只得同意长乐钱氏以原价赎回此券,并乾隆御赐宝匣一只。
长乐钱氏得券后,演戏十天,以示庆贺。以后由中段、前段、后段三段房长轮流保管。每年春节,用花轿抬着,伴以乐队并五王像及长乐先祖遗像供奉于大祠堂,用隆重仪式祭祀,可惜该大祠堂于1979年被主政者下令拆毁,另建电影院。据笔者父亲告知,该祠年代久远,壁画精美,极具文物价值,由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都毁于一旦,今日思之,曷胜浩叹!
抗战爆发,1942年长乐沦陷,长乐族人为防铁券遭劫,用油纸严密包封深藏于后段钱赓麟家内一口井里,上盖石板,与地面石板一样铺平,可说天衣无缝。1945年日寇投降,铁券又重见天日,以后一直保存于长乐商会会长、开明地主钱元瑞家中。1951年,土改结束,钱元瑞代表长乐钱氏捐赠给嵊县文管会,后转送浙江博物馆,1959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调走,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今年春节笔者曾去山口村五王庙一游,看到庙门口刻有清代大学士刘墉所题对联一副:启箧尚存归国诏,解时拂射潮矢。该联指出了钱氏的另一传家重器———归国诏。有人认为归国诏是钱
临终时要求“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的遗诏,这实在是无稽之谈。诏是皇帝下达给臣下的文书命令,钱一生并未称帝,何来遗诏?所谓归国诏是指宋太宗赵光义对钱弘上表要求纳土归宋的答诏,是宋太宗颁给钱氏家族的诏书,绝对不是钱的什么遗诏。由于此诏关系重大,就一直作为传家重器精心保存着。如今归国诏早已荡然无存,所幸钱铁券经长乐钱氏长达半个世纪的精心呵护尚留存在天壤之间,此宝物之幸欤?抑时代之幸欤?据钱大莘先生回忆,某年曾去临安钱王祠公祭,有族人得知大莘先生出自长乐钱氏,就对其另眼相看。以此看来,长乐钱氏保存铁券之功是得到了广大钱氏族人认同的。
长乐钱氏对经商办企业似乎颇有点头脑。早在文革后期,就有人小打小闹地开始制造电器产品。改革开放后,长乐钱氏抓住历史机遇,电机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长乐镇也因此成了电机专业镇,成为华东地区电机产品的集散地,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器电机为主,服装、水带为辅的产业格局。长乐钱氏虽未出现拥资巨万的大商巨贾,但中小企业主为数甚众,他们在追逐什一之利的同时,客观上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在中央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引导下,长乐镇的各项事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相信长乐钱氏能抓住发展机遇,在新的时代潮流中再创辉煌。
最后让我们重温先祖的遗训: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众行,造河船以济众渡……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长乐钱氏子孙闻此,能不发奋兴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