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钱姓网 > 钱氏源流 钱氏源流

钱王后裔在光山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钱姓展区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支流潢水的中游,属信阳地区。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中国的苏区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光山历史悠久。周为弦子封国,故称“弦”;春秋为弦国地,战国属楚;秦代辖于九江郡;西汉置西阳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光城县,同年并置乐安县;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阳郡立光城郡;(464年)除光城郡为县,仍隶弋阳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原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辖区范围大致在今豫南南五县;隋开皇三年(583)光城县并入乐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光山县。唐宋以后复置光州,但治所移至弋阳(今潢川),而光山为光州辖县。此后一直是江淮河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三千余年。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古迹有净居寺、紫水塔等。

光山县地处在北纬31°37′6″—32°11′40″、东经114°31′50″—115°10′45″之间。光山县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55公里,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光山县人口59万人,京九、沪陕铁路、沪陕高速公路、106国道穿越其境。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盛产小麦、大豆、薯类等。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麻类、油菜、花生、芝麻、烟叶、板栗、银杏等。林业树种有松、杉、椿、杨、柏、槐等近百种;南部地区还盛产油料植物、淀粉植物和药用植物。光山县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铅、钼及石灰石、沸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是全省富矿县之一。 工业有轻纺、建材、机械、化肥等。

光山太守钱伦

吴越钱氏一世祖钱镠,二世钱元瓘,三世钱伦,字  范,为光州太守,生二子。因职,其子孙在光州繁衍,人丁昌盛,形成庞大的钱氏族群。

10世象祖,11世泽,12世可权,13世国宝(光山支祖,庆公太守派),有四子。长子迁河南,14世宗甫,15世文德,…..。30世以下的辈分字序为:作人光世运,崇先启文明,锦树传家秀,金书受国旌。

光山县庆公太守派下十五世文德公裔孙,在光山、罗山、潢川及周边地区居住,人口迅速增长,遂成望族。由于山区人多地少,加之战乱、灾荒,或经商做官,或投亲靠友,多批次由潢水经淮河,外迁到江、浙、安徽一带。如30世万选由光山迁居郎溪县;30世作哲由光山迁居广德县;31世国饶字人珠,率子由光山迁广德;32世光裕由罗山迁广德县流洞桥;33世安荣由光山迁浙江安吉梅溪镇;34世运昌由光山迁广德。也有部分返迁者,如24世士储返迁河南;25世之三返迁光山等。

光山太守派钱氏

千年来,光山钱氏遵武肃家风,扬先人德范,爱国惠民,得到生机勃勃的发展。现居光山的太守派钱氏裔孙3000余人,分布在寨河、孙铁铺、南向店、北向店、大岳畈、城关等乡镇。鉴于一些宗祠被毁,谱牒散失。寨河乡钱长江先生积极组织光山钱氏联谊活动,走访采集,筹划续修《光山钱氏宗谱》,并已开始修复“钱氏宗祠”,以便广大裔孙聚会和祭祀之用。

寨河钱氏

光山县钱氏以寨河为主,因行政区域不同,光山、息县、商城、潢川、罗山周党、新县部分所居钱氏,原字派与新县钱大湾楚黄系字派相同。传说在清末秀才赶考与楚黄系考官发生误会后,他们另立门户,自修祠堂,自修家谱,自起二十字派号:“有志福基长,鸿勋焕瑞光。蕃昌绵厚泽,世毓桂兰芳。”这跟楚黄系的:“作人光世运,崇德启文明。锦树传家绣,金书受国旌。”二十字派之字虽然不同,但辈分派系对应,也与“百字派”一一对应。一百多年前,该系祠堂与族谱毁于战火,以后没再续谱。好在光山北支系于新县楚黄系古今多有人员相互往来,长幼尊卑,以礼相称,井然有序。

钱钧将军

钱钧(1905--1990)吴越国王钱镠三十四世孙,原名钱运彬。1905年5月2日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土楼乡钱家湾村。幼年家贫,6岁起被迫给地主放牛,8岁离家到湖北礼山县宣化店(今属湖北大悟)自谋生路,跟随一位漆匠学艺。3年后,又学会了打铁、钉掌、骟马等手艺。13岁入少林寺攻习武功,练就“朱砂掌”。与同乡许世友都师出少林寺,故他俩被毛泽东戏称“不当和尚当将军”的人。钱钧身怀绝技,砖石一掌就能劈开。61岁时还能单手托起老战友陶勇将军。

钱钧18岁回归故里,挑起家庭生活重担,为养家糊口,烧过炭、当过漆匠、骟过牲畜。1925年经人介绍入湖北汉口一家铸铁厂当翻砂工,同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光山县殷区开展宣传、组织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工作,先后任乡农民协会主席,农民自卫队大队长。1929年4月参与领导殷区农民起义,起义武装编入殷区游击队后任中队长。同年9月随游击队编入红军第11军31师,后任鄂豫皖边特区手枪队队长。1930年3月,率手枪队于宣化店附近之陈家坪缴获国民党军飞机1架(飞机后被鄂豫皖苏区政府命名为“列宁号”),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1师3团2营6连指导员、连长、副营长。1931年1月起任红4军第10师28团1营营长、3营政治委员,曾在双桥镇战斗中,率部俘国民党军第34师师长岳维峻。后任红四方面军警卫团政治委员、第11师33团团长、第11师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反“围剿”、反“围攻”作战。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团团长,率部3次跋涉渺无人烟的大草地,在翻越终年冰封的雪山时曾感染严重伤寒,险些被病魔夺去性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教导团团长。1937年9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翌年5月,奉派随干部队赴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山东鲁中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第3团副团长,山东纵队第4支队2团团长,第12、第1支队副支队长,第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泰安军分区副司令员,沂山支队支队长,鲁中军区三军分区(泰南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3旅旅长。参加了开辟泰山、鲁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初期,任鲁中军区第9师师长、鲁中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7月起任鲁中南军区副司令员,鲁中南纵队、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参加了潍县、莱芜、兖州、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山东军区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第3工区总指挥。1955年调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改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1965年至1975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83年10月中央军委明确其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离休后致力于国画,尤以壁画见长。并总结撰写了《朱砂掌功法》,丰富了武术宝库。著有《钱钧回忆录》及文章《从放牛娃到上少林寺学艺》、《董老领我入党宣誓》、《无人区升起了炊烟》、《忆济南战役》等。

1990年4月1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讣告中称其为“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

他是光山钱氏的英雄,也是钱氏家族的骄傲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