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平姓网 > 平氏源流 平氏源流

平姓迁徙分布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平姓展区

平姓迁徙分布

 

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相晏婴,字平仲,他当时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他人虽然很矮小,但是却足智多谋,他的子孙后代以这样一位祖先为荣,就以他字中的“平”为姓。《姓氏考略》载:齐相晏平仲之后,以字为氏。到了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哀侯有一个儿子叫“婼”,他受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附近),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平”为姓。这支平姓起源于韩国的公族之姓,姬姓。路史云:“韩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因以为氏”。平姓后来在河内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内望(河南省沁阳一带)。              今河南、湖北、云南、安徽、四川、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山西、辽宁、内蒙古、福建、湖南、江西、广西、广东、香港、台湾等各省区,均有平氏族人分布。

 

   地名考                                            (一 )平邑:

 

1、山东平邑、夏、商、西周时期为颛臾国,南部商代属倪国、西周属邾国地。春秋时期,北部仍为颛臾国,余之分属鲁国之武城、东阳、邱舆、卞等邑。战国时,先属费国、鲁国,后属齐国。秦朝属薛郡。西汉境内置南武阳县、南城县,分属兖州泰山郡、徐州东海郡, 并一度置平邑侯国、南城侯国。(当时不属古韩领土)

 

2、河南南乐平 邑、在县东北4公里,属谷金楼乡。《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太平寰宇记》卷五四魏州南乐县

。《史记赵世家》:「(献侯)十三年,城平邑。现有前、后、中、东四平邑,是一古老村落。(当时不属古韩领土)

 

3、战国韩长平邑:

 

战国中晚期 之韩长平 邑(上党郡)的区域,西起少水(今沁河)以东,(据刘泽民等主编《山西通史大事编年》153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北括涅(霍山以南)地(《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33~36页,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南达野王(今河南沁阳)、轵(今河南济源),东北、东以浊漳河与赵国上党郡为界。(《史记·魏世家》:“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阏与。”《正义》:“羊肠坂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阏与故城在潞州及仪州”。

 

战国时期的韩上党城(郡治)所在,文献无确载。但肯定不在长治盆地。《汉书·地理志》所记今长子城西的古城遗址,是秦至西汉时期的上党城(郡治),壶关、长治之上党城更晚,这一点,近代史学界郭沫若、谭其骧、范文澜、杨宽等都有肯定的论述。我们研究认为,战国时的长平城即韩上党城(郡治),理由有三:其一,《史记·赵世家》、《韩世家》、《白起王翦列传》、《战国策》、《汉书·冯奉世传》等文献载,公元前262年,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韩国决定把上党郡十七城市邑割让给秦国以企望止息战争。韩上党郡守靳拒绝执行这一决定;韩桓惠王才派冯亭赴上党接替靳。冯亭先后与赵将廉颇、赵括在长平战守三年,最后,“战死于长平”。按当时地方官守土抗敌之制度推断,大战之时,作为郡守的冯亭,不可能远离上党郡治所在的城,那么,此“战死于长平 ”之长平,当是指狭义的长平城左近。其二,此记载和高平民间传说的冯亭之死地是吻合的,据《高平县地名志》、《高平金石志》载,故长平城南的高平寺庄村,原名“义庄”,系因长平之战末期,冯亭率残部突围,出长平城南门,经寺庄村东北的白骨岭往西南,企图与驻今永录乡三军村的赵括会合,在今白骨岭南、永录尸骨坑处遭秦军重兵截杀,冯亭惨败,义不降秦,投古井自杀。后人为纪念冯亭,称此村为“义庄”。后演变为寺庄。其三,从战国晚期韩长平邑(上党郡)的疆域、地理形势等因素考虑,如长平邑(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及与其接壤的赵上党郡城(和顺县古阏与城。见《水经·清漳水注》;刘伟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秦河东郡古端氏邑城(沁水县郑庄镇西城村)的交往、守御等等因素考虑,郡城也只有设在故长平城处最为适宜。战国早期的韩上党郡城则可能是浊漳西源西北的古阏与城,即今沁县册村镇乌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