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皮姓网 > 皮氏源流 皮氏源流

郯城镇有皮姓182户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皮姓展区
郯城镇有皮姓182户

走遍郯城--郯城镇郯城镇 郯城镇是郯城县县城驻地镇,春秋战国时期为郯国故地。全镇59个行政村(街),5.2万人,总面积57平方公里。境内沭河、白马河贯穿而过,属沂、沭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2100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以板栗、西瓜、花生、蔬菜等为主。乡镇企业以机械铸造、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仪器加工等为主要产业,达20多个行业门类,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228家。1999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13.5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亿元,财税总收入153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4元。全镇村村通电。镇驻地村村通水泥路,大部分居民用上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安上了电话。全镇已形成了中部商贸、西部产粮、北部瓜菜、东部林果、南部饲养的格局,仅板栗丰产园就达1.4万亩,成为苏北、鲁南最大的板栗生产镇,所产板栗远销海内外。境内有孝妇冢、于公墓、郯国故城等名胜古迹,郯子公园位于该镇境内。该镇农历五、十为集日,三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逢古会。全镇设初级中学1处,小学10处,医院1处,卫生所8处,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队。郯城镇 郯城 春秋时为少?后裔封地,称郯国。秦置郯郡;汉设郯县,属东海郡,为郡、县治所。唐代始名郯城,为郯城县驻地。约于金迁今址。虽经历代更迭,但“郯城”之名一直沿袭至今。1948年郯城解放后,为郯城县和郯城镇人民政府驻地。村(居)以县政府为中心,以方位取名城里、南关、北关、西关、东关。城里设有3个街道居委会,现有(指1999年底,下同)2020户、5600口人。南关设有3个街道居委会,现有1107户、3521口人。北关设有6个街道居委会,现有1527户、6041口人。西关设有3个街道居委会,现有1236户、5058口人。官路口 相传春秋时一看守郯国北城门沈姓人,于北门外路旁定居,扩展为村。因村北原建有“北亭子”故称北亭子村。清代以此村中的岔路口为迎送上级官员之地,改名为官路口。现有250户、975口人。英城后 相传郯城县城搬迁之前即有此村,故当于金之前建村(具体建村年代待考)。因处郯国故城北,得名城后。后王、薛、郑、皮、叶等姓相继迁出。因村中英姓居多,故改名英城后。现有168户、620口人。王城后 据王氏宗谱载,王氏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发生地震后,由城后(今英城后)迁此居住,因村处郯国故城北,且紧靠英城后,故名王城后。现有172户、720口人。郑城后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郑姓自城后(今英城后)迁此建村,故名郑城后。现有150户、550口人。叶城后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叶姓自城后(今英城后)迁此定居,始名叶庄,后以村处郯国故城北,改称叶城后。现有150户、550口人。皮城后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皮姓自城后(今英城后)迁此居住,始名皮庄,后因村处郯国故城北,改称皮城后。现有182户、685口人。薛城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朱、薛二姓自城后(今英城后)迁此建村,因朱姓为首户,初称朱圩子。1948年以薛姓人口居多,改名薛村,后因村处郯国故城北,故改称薛城后。现有146户、583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