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姓迁徙历史
蒲氏源起多头,历商周而下传两汉,蒲氏名人渐有见于史册者,如西周齐人、善射弋者蒲卢胥,秦末起义将领蒲将军(一说蒲将军即英布,非姓蒲),西汉有著弋法四篇的蒲苴子,东汉有马援之师、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蒲昌。
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蒲氏郡望为河东,表明蒲氏人曾长期繁衍于该地,而且人丁兴旺,家族势力庞大,而后世繁衍于全国各地的蒲氏亦多由此分衍而出。
汉末、魏、晋时期,中原动荡,狼烟四起,北地蒲氏有避兵火而徙于今四川之地者。如三国蜀人、兵器铸造家蒲元,他的出现为后世蒲氏扎根四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蒲氏表现趋于沉寂,乏善可陈。唐末五代的动荡不安,导致北方蒲氏迁徙南方者甚众,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均有蒲氏人入居,并有一支进入福建福州一带。
两宋时期,蒲氏尤其是四川蒲氏大放异彩,竞相争奇斗妍,从他们的籍贯来分析,表明蒲氏已广布于今成都、阆中、安岳、富顺、绵竹、青神、眉山、南部等成都平原腹地。
宋末时期,阿拉伯人蒲寿庚由广东广州徙福建泉州,降元后显贵非常,子孙散居于闽粤。
元朝时期,眉州青神人蒲源徙居兴元(今陕西汉中)。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氏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史籍《闽书》记载:“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心史》记载:“蒲受晟南蕃人,富甲两广。”文献《福建通志》中也记载:“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文献《泉州府志》中亦记载:“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弟寿庚以互市至。”
今多数学者认为蒲寿庚祖籍阿拉伯,公元十世纪前定居占城,约公元十一世纪移居广州,公元十三世纪初再迁居泉州。蒲氏族谱是研究中西海上航线,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其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和明朝以后逐步汉化过程的珍贵史料。
明朝初期,山西蒲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导致四川蒲氏有播迁云贵者,而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蒲氏徙居今重庆、四川。
历清朝至民国时期,蒲氏人分布区域较广,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均有蒲氏人入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蒲氏尤其是四川蒲氏由于就职、求学、建设三线等诸多原因,逐渐播迁于西藏和大西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