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起源考辩--裴济民
在谈及裴姓起源时,今人大多引用了下列姓氏著作: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五 》和《通志。氏族略。以乡为氏》里说:裴氏: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支孙封乡,因以为氏,今闻喜城是也。按闻喜隶解州。六代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裴,衣长貌。一云,晋平公封颛帝之孙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
唐末林宝所著《元和姓纂》云,秦非子支孫封鄉,因氏焉。今聞喜裴城是也。六代孫陵,周僖王封君,及除邑从衣。
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说到,非子支孙封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
唐《裴遵庆神道碑》云:非子之后,别封乡,遂以为氏。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裴姓的来源,都提到了非子支孙封
乡,因以为氏。
因以为氏这个记述,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了裴氏的起源是因非子支孙乡侯而来,这就是说,乡侯才是我裴氏家族的开基祖。在《通志·氏族略》中,裴姓也正是编排在以乡为氏章节里的。
上述姓氏专著中,还提到了当周僖王时期,六世孙陵被封为解邑君,遂除邑从衣为裴。
古人惜字如金,但在这里特别提及六世孙陵,再次说明了陵非始祖这个关键信息。
因为在春秋时期,有国、邑、关、乡、亭五等封地。裴陵被封邑君,其爵位由原来的乡侯升迁到了邑君,这仅仅只是身份和地位等级的提升,与姓氏起源无关。裴陵将字除邑从衣为裴,也只能说明这是裴字的来历,与姓氏起源无关。
裴字的来历和裴氏的起源,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各版本的裴氏族谱,大都将裴陵列为一始祖,这显然是将裴字的来历,当作裴姓的起源了。
另外,根据上述裴氏起源说,非子支孙封乡,因以为氏。那么,到底是哪个帝王天子封的哪个非子支孙?因何受封?上述姓氏专著却语焉不详,没有明确表述。
但是在唐朝杜光庭编著的《道德真经广圣义》里,笔者发现了相关记载。该书引用了李氏大宗谱的一部分内容,其中就涉及到了裴氏的起源。
原文是这样的:诸侯谥曰非公,至宣王赐姓裴氏。
周宣王赐姓裴氏,这应当是目前有关裴姓起源最为明确的文献记载。
尽管这只是旁证,而且引用的是李氏大宗谱里的内容。但唐朝是李家的天下,考虑到作者杜光庭与皇家的密切关系,还有一代帝王家族修撰宗谱,其资料的收集和来源以及严谨性等因素,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那么,周宣王为什么要分封秦非子的支孙为乡侯呢?
公元前827年,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姬静正式即位。即位当年周宣王便任命秦仲为大夫,并派秦仲率军攻打西戎。
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战中阵亡。
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庄公,少子康公。其余三子名不详。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周宣王召见秦庄公兄弟五人,并派给他们七千士兵,让他们率领前往讨伐西戎,秦庄公
一战击败西戎。
于是周宣王据功分封秦仲的后人。长子庄公封为西垂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地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赐给秦庄公。秦仲的小儿子嬴康封于夏阳的梁山(今陕西澄城县东北)号梁康伯,史称“西梁”,成为梁姓始祖。
以上均有正史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秦仲)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元和姓纂·卷五·十阳·梁》:“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
秦仲及其五个儿子攻打西戎均有战功,而且秦仲因此而阵亡。所以,周宣王论功分封秦仲的五个儿子顺理成章。
虽然目前只知道长子和少子有封,其余三子因名不详而暂未知。但按常理,他们应当也是有分封的。
笔者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被封乡侯的秦非子支孙,会不会正是秦仲的另外三个失讳儿子的其中之一呢?
如果是,那么,我裴氏家族得姓就有了明确的时间:公元前822年。始祖为秦仲的五个儿子之一。
事实上,在开元二年(714年)《唐故朝散大夫太子舍人裴府君(瑾之)墓志铭》里就有:“昔伯翳赞禹,万邦征乂,秦仲翊周,四铁孔阜,玄功格于□寓,盛业光乎竹帛,百代而继,缛秀华宗”的记载。这里提到秦仲翊周,我想绝不是无缘无故的,肯定有其特别的含义。
唐朝时期的其他裴氏墓志中类似的记载摘录如下:
《唐故宣德郎守潞州大都督府参军事裴肃墓志铭并序载》: “公讳肃,其先河东人也。赐封裴乡,因而为氏”。
《唐故太子右赞善大夫河东裴公(教)墓志铭》载:“伯益佐虞,其后裴侯分封河朔,建国命氏,因谓裴焉”。
《大唐故朝散大夫并州太原县令裴府君(悌)墓志铭并序》载:“君谓悌,字悌,河东闻喜人也,自得姓裴乡,代居晋邑”。
《唐故杭州长史临汾县男裴公(括)墓志铭并序》载: “伯翳之后,始封于裴,启土建邦,因邑命氏”。
《唐故朝议大夫裴公合袝墓志铭并序》载:“天下谈氏族者,独裴氏以乡里为称”。
以上史载说明,尽管乡侯的具体名讳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他做为裴氏起源和裴姓始祖的地位,既有文献记载,也有碑志可证,这是毋容置疑的。
关于秦后子鍼封为裴姓,也可以从《唐中宗、睿宗驸马裴巽墓志》里可以得到确认。墓志云:“鍼帝外奔,□□河东,复受邑,世谓裴叔,因而姓焉”。
“复受邑”,这就是说,先有秦非子支孙受封于乡之地,而后又有秦公子鍼再在地受封。
从秦世系看,乡侯是秦非子的五世孙,后子鍼是秦非子十五世孙,同为秦非子之后,又都是裴氏之始祖,所以,欧阳修在宰相世系表里说与秦同祖。
从世系繁衍的规律来看,自公元前822年周宣王封非子支孙为裴乡侯,到公元前681年左右周僖王将乡侯六代孙裴陵升迁为解邑君,再到公元前541年秦后子复受裴姓,280年间历经11代人,符合世系繁衍的规律。其世系对比列表如下:
目前现行的裴氏谱牒中,一是没有将乡侯列为裴姓始祖,二是裴鍼在现有裴氏谱系中的世系排列与历史记载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族谱世系的严谨性。
我们修撰族谱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正本溯源,上无愧于先祖,下要对后人负责,因此,我认为应当将乡侯列为我裴氏始祖,将裴陵列为第六世,将裴鍼列为十一世,其后仍按现行谱系顺延。这样就可使我裴氏族谱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湖南益阳的裴新辉宗亲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谨致感谢!
闻喜县畖底镇东颜村 裴济民
2015年12月20日最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