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裴姓网 > 裴氏源流 裴氏源流

东颜裴氏考究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裴姓展区

众所周知,裴氏是发源于我们闻喜的一个名门望族。

 

根据陈寿撰﹑裴松之所注《三国志》记载,裴氏中眷之祖裴潜在魏明帝时(公元239年后)被封为清阳亭侯,食邑二百户。

 

古代清阳亭所处位置,也就是现在我东颜村这个地方。这在《水经注》和《闻喜县志》上都有明确记载:“闻喜县北三十里有清原城,城北有清阳亭,汾水绕清阳亭而过”。

 

公元244年,裴潜去世后,由他的儿子裴秀世袭清阳亭侯。

 

东颜村裴氏自古以来就敬奉中眷为祖.而在峨眉岭上大大小小48个村落中,我们东颜村又是唯一有裴氏族群聚居的村落。

 

这样,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从现实敬奉以及地理位置来看,都能说明裴潜父子与东颜村的历史渊源。

 

所以说,裴潜父子是我东颜裴氏史载详明﹑能够确证的远祖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然而,根据东颜村的历史,裴氏家族在东颜村生活的年代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的500年左右。

 

我村清末举人裴采桂编纂的《颜村年鉴》和《中眷祠史》对此曾有详尽的记述。据载,在东颜村的三大姓氏中,张姓是明朝时迁入,冯姓是宋朝时迁入,其他姓氏均不早于宋朝。这就是说,在宋朝以前、乃至公元前110年前, 裴氏家族就是我东颜村的原住居民。

 

这里提到公元前110年,是因为东颜村古村名汾榆邨的石刻就是镌刻于元封辛未年(公元前110年)。而据祖辈人口口相传,古村名汾榆邨正是裴家人所取。

 

我们知道,根据目前的历史记载,敦煌太守裴遵的玄孙裴晔是在安顺之际(大约126年左右)由安邑迁归闻喜的。那我们东颜村何以在公元前110年前就有裴氏族人居住?

 

这还需要先从裴氏的两个起源谈起:

 

一.伯益之后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邑之于秦。 到了公元前822年,秦非子的一个支孙,被周宣王封为乡侯。《元和姓篡》载:“裴氏,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支孙封乡,因氏焉。今闻喜城是也”。

 

二.秦公子鍼,字伯车, 又名后子,是秦恒公次子,时为秦国正卿。公元前541年, 携千乘车马和资财,前来投奔晋国.晋平公便将他封到了周(桐)川的裴中, 世谓裴叔。

 

   实际上,周川裴中也就是之前的乡,都是指现在的东镇裴村一带,只不过是晋平公时已经改称裴中罢了.《闻喜县志》在沿革篇目中就有城即裴中的记载。

 

这个可以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二月二十九日《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上柱国魏郡开国公驸马都尉裴公(巽)墓志铭并序》里得到印证。墓志云:“鍼帝外奔,□□河东,复受邑,世谓裴叔,因而姓焉”。

 

所谓复受邑,本身就说明了秦后子所封之地,正是之前乡侯所封之处。

 

这样一来,裴中这个地方先后就有乡侯﹑裴鍼两支裴裔被封于此。裴氏家族独有的眷属之称也就此产生了:中眷者,裴中之眷也。其本意就是用来区分乡侯﹑裴陵支系的,后人以居闻喜本地者为中眷。乡侯﹑裴鍼同为秦非子之后,又都是裴氏之祖,所以又有与秦同祖之称。                    

 

但是目前的裴氏谱牒,有明确世系记载的,都是从东汉时期的裴盖﹑裴遵记起的。这就是说,自我裴氏得姓,无论是从乡侯算起,还是从裴鍼叔算起,至少有五百多年到八百多年的历史属于空白和世系断代。

 

 

 

                  

 

 

 

     上图为闻喜档案馆馆存《裴氏世谱》影印件 

 

 

 

在历史长河当中,数百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誉满华夏的家族来说,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

 

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家族繁衍了多少支系?他们又是在哪里生活的?发源于闻喜的裴氏家族,又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到了千里之外的云中地区的?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裴氏后裔去考证,去探究。

 

没有历史记载,并不等于历史没有发展。没有世系记载,也绝不等于世系繁衍停顿。任何一个家族的兴盛发展,都与当时社会的历史环境和进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便形成了一个历史轨迹。

 

循着这个历史轨迹,笔者发现:在现在的新绛县阳王镇,有一个与裴氏家族密切相关的村庄,名为裴社村。根据《新绛县地名录》介绍, 裴社村是因为有裴氏家族首居于此形成聚落,又因为古时在祭祀土神时该村长期为首庄,所以名为裴社。(古代在都城南郊筑圆台,于冬至日祭天,称为郊。在城北筑方台,于夏至日祭地。称为社。而裴社村恰好处在当时晋原城的正北五里处)

 

那么,首居于裴社的裴氏家族又会是谁呢?

 

首先可以肯定不会是一介布衣。以当时的奴隶制社会,在祭祀神灵时能长期为首庄的,其身份和地位不是达官,便是显贵.而符合这一条件的裴氏家族,唯有当时的贵族裴陵君和裴鍼叔的子孙。

 

相比而言,裴鍼的子孙更具有利条件。

 

这是因为秦公子鍼当年在投奔晋国的时候,带着千辆车乘. 并且还进献给了晋国大量的酬币(光是为了运送这些财物酬币,车辆在两国都城之间就往返了八次),同时裴鍼还在秦晋之间开通了一条邮驿大道,每隔10里路设置一舍。   

 

裴社地处汾河湾,是通往当时晋原城的必经之路。 裴鍼叔的后代作为贵族阶层,而且又有之前的财物进献, 那么在裴鍼叔返回秦国以后,由其子孙管理邮舍,负责秦晋之间的书信传递,或者是由裴鍼的子孙率兵带马,护卫当时的晋原城,这些都是很顺利成章的事情。

 

《唐裴利物夫妇墓志》就有如下记载:“秦贵元子,有德于晋,晋实美报,利建于裴矣”。

 

唐《裴希惇神道碑》对此也有记载: “有若颛顼,遵昌源于长流,有若大费,启洪基于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据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

 

这里提到后子保河汾之邑,毫无疑问是指临近汾水的裴社。由此可以断定,首居于裴社的裴氏家族正是裴鍼叔的子孙。

 

但是,现在的裴社村却已经没有一户姓裴的了。笔者在询问该村老人时,他们都说,听老辈人说,裴家人早就搬走了,搬到塬上去了。裴社村一代又一代的老辈人,就是这样把这段古老的历史留传给了后人。

 

裴社人所说的塬上,就是指现在的峨眉岭,过去的清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裴社村与我颜村是坡上坡下,相邻接壤的一个村庄。

 

那么,裴氏族人为什么又要匆匆搬离裴社村呢?原来,就在秦公子的后人驻扎裴社不到50年,晋国就发生了内乱,时局动荡 ,裴氏族人所依赖的晋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覆国,殃及族人的安危。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联合灭智氏,分其土地。

 

公元前434年, 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国的领土只剩下了曲沃和绛州。

 

局势是越来越危险。为了保护族人免受战乱侵害,我裴氏家族首领审时度势,果断率领全族,搬离了裴社,来到了峨眉岭上。

 

这里四面临沟,地势高亢,易守难攻。尤其是这里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傍山依水,土地肥沃,自古以盛产粮棉著称,无论是军需,还是民给,都是理想之地。

 

                       

 

从地貌学上讲,这里属稷王山麓东台地,当年的后稷就是在这里教民稼穑的,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晋国有名的忠孝楷模介子推,也是出生在这里的户头庄村。晋文公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寒食节﹑清明节,一直延续到现在.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晋国重要的军事后方。公元前629年秋,晋国在这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

 

光初十一年(公元328年)七月,后赵大将石虎率兵四万进攻前赵蒲阪,刘曜亲率水陆大军赴援,在高侯原(今薛店一带)把石虎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唐]張說文集 裴(行俭)神道碑

 

《资治通鉴》载,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三月,慕容忠等人率四十万人马东进,“至闻喜,闻燕主垂已称尊号,不敢进,乃筑燕熙城而居之。如今 东﹑西颜村之颜村,实为燕人在此所居,颜村乃燕村之转音。

 

唐王李世民屯兵柏壁,或四处进袭,或坚壁不战,在峨眉岭南美良川大破宋金刚骁将尉迟敬德。

 

一个小小的峨眉原,竟然先后建有三座城池(晋原城。清原城。燕熙城),又发生过这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足见此地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现在的山西省,之所以简称晋,就是因为目前所辖的疆域主要是当年晋国的领地,而晋国的来源正是缘于古唐国范围的晋原,说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的先祖,独具慧眼,正是看中了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既适合于农牧耕种,有利于族群繁衍生息,又可以凭借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势,保护族人免受战乱的侵害。

 

 相传,当初带领裴氏族人来到清原的首领名叫裴晓,因为他还带来了很多的人马,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马晓或马军。

 

裴首领把族人安排到了当时的晋原城附近,并起名为汾榆邨,喻示邨人来自汾河湾的裴社,表达了不忘根祖之意。                                   

 

     裴晓当年办公的地方就在晋城,如今与古晋城遗址相邻的大马村﹑小马村,便是他养马驯马的地方,因而得名。

 

在两千多年前,拥有战马那便是实力的象征,加上裴鍼子孙又是晋平公亲封的贵族。到了公元前403年,虽然晋国已名存实亡,但东颜裴氏家族这一支系则凭借着实力和精明,在清原一带励精图治,很快扎稳了根基, 成了一方声名显赫的地方豪族。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用《魏略》语曰:(裴)潜世为著姓,足见东颜裴氏家族在当时的风采和盛名。

 

到了秦皇时代.东颜裴氏家族经过了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人口数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外迁,则给裴氏家族带来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221年,为了促进帝都的经济发展, 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裴氏家族是晋原大户,自然也有族人在迁徙之列,并且极有可能参与了著名的阿房宫及上林苑的修建管理.

 

公元前214年,秦皇为了加强北方边防,实行了移民戍边政策.将数十万的军民充实到了九原 云中地区.同时还动用了50万的劳动力建修长城,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因为东颜我氏家族拥有不少马匹和兵员,所以部分族人又被征入军.迁徙到了云中地区戍边。这应当就是后来汉敦煌太守裴遵、 裴岑都是出自于云中地区的原因。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在秦旧苑址的基础上,对上林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这一时期,裴氏家族有一位名叫裴盖的侍中,他担任了水衡都尉一职.掌管上林苑,兼管皇室财物和铸钱事项。

 

查水衡都尉一职,在汉时仅存120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设置,王莽时公元8年废),这也就确定了裴盖祖任职水衡都尉是在这一期间。

 

裴盖的任职,与当年秦皇迁十二万户富豪于咸阳的事情是不是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裴盖在咸阳任职,则是目前已知的裴氏家族在关中一带生活的最早纪录.

 

在同一时期,我们东颜村也有了明确的历史记载。镌刻于元封辛未年春的古【汾榆邨】匾额,则向世人表明了在公元前110年前就有裴氏族人在东颜村生活居住的历史存在。(该碑目前深埋于裴五玉家原下梯窑天井内。距地面约10米深)

 

能够证明裴氏家族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居于东颜的历史证据还有裴氏堡。

 

在东颜村北三华里的地方,有个古堡,相传为裴氏族人所筑。

 

公元328年7月,也就是永嘉之乱期间,刘曜在今畖底 薛店一带(古高候原),大败石虎军队,斩杀大将石瞻,可见当时的战乱已经波及到了东颜裴氏家族的平静生活。连年的混战,也使我东颜裴氏家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在此危难之际,东颜裴氏族人被迫举宗筑堡以自守。

 

在筑堡选址上,充分显示了裴氏族人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古堡位置东﹑北﹑西三面临沟,只有南面一条小道可以进入堡内,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堡门夯土雄伟 堡内占地面积十五亩以上,面沟崖壁上有土窑洞遗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自然消失)。

 

也有史料说裴氏堡是在今垣曲境内。但按谱記,永嘉之乱发生时,裴氏三眷族人迁居裴柏仅一百多年时间,受人口繁衍限制,垣曲之说不大可能。

 

              

             

 

                                   东颜裴氏堡卫星照片与堡门遗迹

 

东颜裴氏古堡位于村北三里处。据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载:永嘉之乱,裴氏举宗据险筑堡以自守,后人因而置屯戍,故堡犹有裴氏之名。盖在河东界。古堡三面环沟 ,南面只有有一条两米宽的小路通往堡内,的确易守难攻 。堡门夯土厚实,虽经一千六百多年风雨侵蚀,现在依然雄踞矗立。

 

 

 

而东颜裴氏已经在当地生活经营了七百余年,人力﹑物力各方面都有具实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如今东颜古堡遗迹尚存,而且堡周也确有几个叫“屯”的地名和屯兵痕迹留存,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所以东颜古堡才应是当年真正的裴氏堡,是裴氏族人早期生活在东颜村的历史见证。清人吴熙载所撰《通鉴地理今释》也载明裴氏堡在绛州闻喜境内。

 

                                 

 

 

 

有关东颜裴氏的历史记载,我们还可从二十四史《周书》﹑《北史》中对中眷族人裴邃 ﹑裴文举父子的记述中得到进一步佐证。

 

据《周书》卷三十七裴文举传,裴文举的父亲裴邃,在家乡很有名望,深受乡邻的尊崇。大统三年(537年),在高欢西侵关中之际,他召集村人,带领乡民,“分据险要以自固”,在汾绛一带抗击外敌入侵,并最终赶走了东雍州的镇将司马恭。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就在东颜村近邻,因为古时候的东雍州(今新绛县万安镇柏壁村)离我东颜村仅有十里之遥,其南紧依峨眉原。

 

东颜村地处峨眉,居高临下,村周沟豁连绵,形势险峻,又有族人早先修筑的古堡,完全符合“分据险要以自固”的地理特征。近数十年,堡内常有和陶片遗骨和箭簇之类的被发现,也都表明了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攻防战事。

 

    裴邃的伯父裴崧曾经是东雍州的刺史,而裴邃又在州里为人所推挹,抗击外敌的历史又发生在东颜村附近,况且东雍州方圆三十里内只有东颜村有裴氏族人居住。后周时期,闻喜县也一度移治于柏壁,可见当时的东雍州属闻喜疆域。所以,史书记载的裴邃“州里”, 当是我东颜村无疑。

 

              

       

 

如果说裴社是裴中家族最初扎根成长的起点,那么东颜村则是裴中家族茁壮成长时期的摇篮。这里肥沃的土地,充裕的粮食,还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不仅保障了裴氏族人最初的繁衍生息,更是培育了裴氏家族自强不息,忠孝信义的优秀品质。

 

综上所述,我东颜裴氏的迁徙路径为:裴中→裴社→汾榆(东颜村)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关裴氏家族在东颜生活的历史资料,除了上述引用的唐朝碑志资料外,尚未发现其他实物和史料可证。但碑志资料通常是至亲家眷或好友所撰立,因而更接近历史原貌,足以弥补正史阙如。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显见。

 

东汉时期的敦煌太守裴岑 ,史书中并未发现有他的任何记载,若不是1729年出土了他的纪功碑,那么他的事迹也许就永远湮没于历史长河当中了。

 

2010年11月16日在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口出土发现的裴君碑,根据笔者的解读,碑文中提到的裴明﹑裴微﹑裴寔, 包括裴君本人,现有史料尚未发现记载,当是我裴氏一个新的支系人物(笔者另文详述)。

 

即使史书上有记载,但在谱牒中,也有不少漏记的。

 

《三国志·严畯传(附裴玄传)》中,裴玄,字彦黄,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人,有学问品行,官至太中大夫。他问儿子裴钦关于齐桓公、晋文公、伯夷、柳下惠四人的优劣,裴钦说出自己的见解,与裴玄有所反复,各有文采条理。裴钦与孙权之子孙登交游相处,孙登夸奖他的笔墨文采。但在谱記上,却没有裴玄,裴钦父子的任何记载。

 

《后汉书·史弼传》中,有前孝廉裴瑜的记载:延熹九年(166年)“侯览大怨,遂诈作飞章下司隶,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傍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光和中,出为彭城相,会病卒。裴瑜位至尚书。 这样一位官至尚书的裴氏人物,在裴氏谱牒中也没有记载。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我们目前的谱系记载尚有诸多漏记或不明之处,需要修正,完善和更新。

 

 

 

下面就东颜裴氏近代历史人物世系问题加以说明。

 

我们东颜村裴氏原本也是有家谱记载的。厚厚的十大本,从古到今,脉络分明,世系昭然。然而由于文革浩劫,不仅家谱被焚,就连诸多刻有裴家历史的碑记也未能幸免,以至于现在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证世系,探寻祖源。

 

目前最能确证东颜村裴氏近代生活的历史物证有两方券砖,两个碑记。现分述如下:

 

裴温券砖。1995年发现的裴温券砖,上刻有:“闻喜县东颜村裴温墓,男裴大 裴二 裴三 孙男庆缯 喜缯 庆元 重元 至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合葬”字样。目前所有谱牒均未发现裴温及其子孙的记载。

 

 

 

 

 

券砖上所刻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合葬年份,并非去世年份,而且他有三儿四孙,这说明裴温的生活年代至少是在公元1300年以前。这就把我东颜裴氏近代生活史推进到了七百多年前的元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1310年前后,裴济从咸宁回归到了闻喜原籍东颜。

 

              

 

 

 

从世系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裴济和他的兄弟﹑堂兄弟(裴澂 裴沉  裴济 裴沈 裴汴 裴沄 裴瀛 )都是是氵字边,裴温也是氵字边。裴溫与裴济同处东颜,因此他们是堂兄弟关系的可能性很大。

 

重修炳灵王庙碑记

 

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东颜村《重修炳灵王庙记》中,有四位裴氏承首耆老:裴庆 裴钦 裴玉 裴恕。

 

  

 

 

 

         

 

 

 

 

 

 

 

 

 

其他能辨认清楚的几位本庄裴氏捐银人还有:裴显 裴良佐 裴资 裴铅 裴典 裴登 裴忠

 

除了裴庆 裴玉 裴典 裴登 裴忠目前尚未线索之外,其余的几个人都是明代闻喜裴氏家族不可或缺的历史人物。

 

裴钦,是迁河南新安的裴成之后。

 

裴显,是迁永济的裴居敬家族之后。

 

裴恕和裴铅,按洛阳裴志玺谱记,都是裴济之后。

 

如果说有一、两个同名同姓的人出现,那么有可能是偶然的巧合。但如此众多的同一时代的人,而且相互之间关联度很高的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村庄,那只能说明这里曾经是闻喜裴氏家族生活的大本营。

 

就以裴恕和裴铅的先祖裴济来说。

 

按谱记,裴济,字叔浩。将佐侍郎,湖广湖北宪书吏(笔者还找到了他在甘肃金县担任学正的记载)。他在至元中(大约1310年前后)从咸宁县司马村(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 回到了闻喜原籍.

 

裴济的原籍是闻喜哪里?老谱中没有记载。

 

裴济的儿子弈灿,是当时著名的文学隐士,那么他隐居在哪呢?老谱上也没有记载。

 

但是他们的后代裴恕和裴铅都出现在了我们东颜村,这就为我们确定裴济的原籍指明了方向。

 

明清时代,随着时局的稳定,我东颜村逐渐成了峨眉原上48个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大小庙宇有18处. 寺庙伟观,亭阁林立,钟灵毓秀,风光妖娆,极具城廓气韵. 虽然外界时局时有动荡,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在晨钟暮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这无疑就是世外桃源,是远离动荡社会和纷杂世俗,安度晚年,过隐居生活的理想去处。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裴济祖的原籍就是我们东颜村。弈灿祖也是在这里因孝行而成就了千古美名。

 

弈灿之子绍伯,他于明洪武乙酉年(1369年)迁移到了河南洛阳的柏坡村。

 

裴贵券砖。1996年,在村东南原三队麦场内(现已辟为居民区),

 

出土发现了裴贵的券砖。墓室呈圆拱型,内有彩绘拱顶。

 

 

                                             

    据谱载,裴贵为弈焜曾孙 ﹑裴广之子。

 

    其世系为:裴广—裴贵—裴繡—裴敬—子肃 唐卿。

 

    裴广育有四子:裴贵 裴惠 裴能 裴海

 

根据裴柏村清咸丰七年(1857年)《裴氏源流碑》记载,裴亨 裴旻 裴资为裴能之子。裴能为裴广之子,与裴贵,裴惠和裴海是亲兄弟.如今,裴贵的券砖在东颜村出土了,那他的其他兄弟裴惠 裴能 裴海至少与东颜村裴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事实上,根据老辈人的口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东颜村还有人去裴柏给近祖上坟,这一说法得到了河东裴氏宗亲会常务会长裴保林的证实。

 

大李村裴氏与东颜村裴氏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东颜村明弘治十六年的碑刻中,就有裴良佐的名讳,而大李村谱系上裴良佐之后就没有了记载。裴志玺在其所修撰的《裴氏世谱》里记载,修谱时,他曾访问大李村,大李裴氏自称是中眷之后,这与东颜村自古敬奉中眷是相同的。而且,裴柏村的裴建民2015年在侯马附近发现了一通刻有〖中眷祠〗的石制碑额,从而也印证了大李人的说法。

 

只是清嘉庆十二卷《裴氏世谱里》,并没有标明裴亨、裴旻、裴资的父辈是谁,这说明了当时修谱时尚未确认其世系渊源。但在洛阳裴志玺1946年的谱中,却标明裴亨 裴旻 裴资为一经之子,不知依据所何?

 

东颜村翰林院编修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东颜村出了翰林院编修。 

 

实事上在解放以前,东颜村也确实建有两处翰林院碑楼。一处原址在今村西池塘南偏东不远处,一处碑刻在今村东去畖底的路边东。

 

这两处翰林碑记,都在五十年代被窃。虽然目前已无处寻踪,但如今七十岁以上的村人对这两处翰林院碑依稀还有印象。

 

一般来讲,没有哪一个人敢在事实不存在的情况下,随便就在村道立一通翰林碑记的。

 

目前能够确认的一个翰林编修是元朝时期的裴伟文,

 

裴伟文是裴居安之子,(老谱上记名为裴纬文,但在裴参政(居敬)神道碑上则记名为裴伟文。本文依碑记为伟文)。

 

翻开裴氏族谱,裴伟文的祖辈不是进士,便是达官,个个都是名载史册的显贵。他的父亲裴居安历任金陵县(今南京市)治书史御史,江南诸道治书史御史,最后官至户部尚书。他的堂叔裴居敬不仅为官清廉,更是元代著名的藏书家,家有藏书两万余册。

 

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裴伟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功成名就,成了翰林院编修。

 

他的儿子裴轸也颇有名气,明初跟随太祖朱元璋四处征战,成了明朝的有功之臣。

 

元末明初的癸卯年7月6日(1363年),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之战拉开了帷幕。农历七月二十日,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两水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廉山)决战。陈友谅水寨极坚,刘伯温计用火攻,取三十六名真诚忠义之臣假顺,丁普郎为首,以火为号,内外夹攻,三十六人俱亡于火,而寨始破。计功之日,朱元璋思念三十六人,命察名籍,爰命依其名爵封为侯、伯、子、男,立名鄱阳湖之康郎山。并在鄱阳湖畔,康郎山下建忠臣庙,塑像三十六尊,命有司岁时祭之。

 

裴轸被追封为定远县子,赠武节将军骁骑尉,子孙世袭。

 

裴轸的孙子裴瑄世袭京卫指挥史。但在天顺三年九月(1459年)受石亨案累被黜,其后返乡避祸。

 

裴显是裴瑄之子,在东颜村重修炳灵王庙时有他的捐银记录。裴瑄1459年受石亨案累黜官。他的儿子裴显 1503年在东颜村捐银修庙,年代上符合世系传承。也正是因为裴显的出现,一,我们确认了他的祖居地是我东颜,二,我们认定了村西翰林碑是为裴伟文而立。

 

另外一个出身翰林的裴氏子弟身份暂时无法确认。但有关他去世之后,归葬故里。并修建了颇具规模的石质墓茔这件事流传至今,北原上尽人皆知。可惜,该墓在六十年代四清时期被掘毁。

 

据当时在场的裴临元、裴志龙、裴铁林等人回忆,揭开棺木后,看到老人髯须如生。墓中出土了身穿清朝官服的布制画像和文物若干(皆失)。棺木被削为枪托,石条被砌入村西池塘四周。一代明臣之墓就这样被毁,实为痛惜。

 

有人说,佐臣 佐廷一家曾是翰林院的。的确,裴佐臣曾是国学生(一般多指官员子弟),乡饮介宾。佐臣的儿子遇合是监生,他的孙子亦湛也是监生,亦涓更是弱冠補弟子员,蜚声文坛。佐臣的弟弟佐廷也是国学生出身,他的妻子雷氏是例赠孺人。佐廷的儿子遇圣是监生,他的妻子罗氏则是例封孺人。

 

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家中有人在朝为官,那他的直系亲属才有可能获得朝廷的例授和封赠,这只能说明,佐臣 佐廷一家还有人在朝为官,而且官阶不低。但他们都不是翰林院出身,因为他们的墓茔另在他处。

 

不过,在晚清时期,还有两个翰林编修都与东颜村裴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是被史料称为太原阳曲人的裴谦,一个是移居开封的裴维侒。

 

裴谦(1736年~1806年),字子光。就读于晋阳学院,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第二甲第八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曾参与主持修校《四库全书》,最后提升为侍讲学士。

 

根据原平市第二中学裴宪科宗亲的记述:“宋元间始祖裴从礼从闻喜县迁出居省城晋阳,几多迁徙,明初裴文忠由洪洞迁居阳曲县北留村”。

 

太原﹑阳曲的裴氏始祖是裴从礼。而裴从礼与东颜裴氏之祖惇礼﹑铉礼都是堂兄弟关系。因而说,他的祖籍应该也是我东颜村。

 

裴谦卸任之后,曾回到过东颜,并亲为小马村的张虞珍书丹墓志铭,该碑现存小马村张宝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