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彭姓网 > 彭氏源流 彭氏源流

溪州彭姓源自江西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彭姓展区
“溪州铜柱”证湘西北(古溪州)彭姓源自江西  

  

--------------------------------------------------------------

湘西北(古溪州,以下均简称溪州)彭姓,在湘西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自乾隆《永顺府志•杂记》对永顺宣慰使彭世麟自撰的《永顺宣慰司志》称源自江西提出质疑以来,至今仍对溪州彭姓族源(代表人物为彭士愁) “江西说”时有岐议。溪州彭氏的族源,对湘西土司研究乃至对湘西土家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小则对湘西彭氏土司统治时间的断代认定,究竟起于907年还是起于940年,彭氏土司在溪州延续818年还是785年难以认定,大则在对彭氏土司统治时期乃至其以后土家族政治、经济及多元文化的研究也影响颇巨,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本文论述之前提,认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为确认湘西北土家是否为单一民族作调查时,深入湘西实地考察的潘光旦教授于1955年11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上发表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的结论,即湘西北“土家”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而作为溪州地区土著居民先祖的巴人大姓,无论是廪君巴蛮五姓或板楯巴蛮七姓都无彭姓,“何以在五代以前今土家地区根本没有彭氏?如田、向、覃都有长远的来历,何以彭氏无可考?若说彭氏是从湘省以外旁近地区的同族中来,那我们知道这些地区的同族中也从来没有过彭氏”。

      

对于“史籍、方志、家谱实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三大支柱”与“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不敢妄评。只是笔者不知持后观点的史学工作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仅凭史籍记载和已发现的文物,对特定人物(不含王候将相,他们有录有志有传)不参考谱牒(包括方志以谱牒为基础而作的部分)是如何认定其生卒和传世关系的?比如经常看到某某是某某多少代孙之类。本文下论必然要引用谱牒和方志,且方志明显来自于谱牒的均引用谱牒,不明确来自于何家谱牒的则引用方志。说明于此。

      

关于溪州彭氏的族源,196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溪州铜柱” 铭文上一段“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似乎已作为非江西说的有力证据之一,此学派认为即便认可彭士愁是彭瑊之子也仅两代,如何有三四代?孰不知认可彭瑊即认可江西说,不认可彭瑊,又考证不出彭士愁之父,又何来“两代”,仅一代耳!

      

读《复溪州铜柱记》(既溪州铜柱铭文,以下简称“铜柱铭文”),撰者李弘皋在“载叙厥事”之始用不足八十字,即将武陵山区(含溪州)汉唐以来从地域接境到远古传说,从要服到置吏,从渠帅精夫相单程,到飞山蛮酋杨再思概述得如此精辟详实(笔者甚至认为因唐时有两杨再思而故意在记中作杨思以示别-未考,不足凭),绝非泛泛之徒。而为何在记叙到彭士愁时,却笔锋徒转,不但家世记叙得高,且作“亦吾(无)辜于大国,亦不虐于小民”的记叙?即使彭士愁领锦、奖二州发动溪州之战,也系“忽乘间隙,俄至动摇”!虽有“焉知纵火,果至自焚”之训,但读之总觉褒多贬少,在对武陵溪州皆曰蛮的时代对其首领为何作此记?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中尚有“则永、保而外,近代湖南之彭氏,与蛮族当绝无关系也”之声明。“天策府学士、江南诸道都统掌书记、通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的李弘皋,作为楚十八学士之一(《资治通鉴》二八二卷),在《春秋十国》有传(《春秋十国》 卷第七十四 楚八),且与彭士愁处同一时代,应比后世史家对彭士愁了解得更多,在“铜柱铭文”中如此记彭士愁,绝不会妄言,应有所据,只是李先生惜墨如金,没有明示,尚需后人考证罢了。

      

如要考证溪州彭氏族源,实则十分简单,只要将“铜柱铭文”中一干彭姓人众考证一二便可知,奈何此众多彭姓人物在史籍中均未有族源记载,以谱考之实也不足为据,更难服众,只好深入考证。

如彭士愁世居武陵,系巴人后裔,潘光旦教授所作“廪君巴蛮五姓或板楯巴蛮七姓都无彭姓”的结论,笔者实在推翻不了,“何以在五代以前今土家地区根本没有彭氏?……何以彭氏无可考?”的问题也回答不出,只好从了“江西说”。下以“江西说”考证。

一、 流考

1、 世秩流

  

--------------------------------------------------------------------------------

因为彭士愁以上无从考(不能从家谱考),所以从彭士愁以下考。

《宋史 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可知都誓主(俗称“土司王”,以下称土司王)为下溪州刺史。

《宋史》同上,可以列出“土司王”传承如下(按史载时间顺序):彭士愁→彭允林(家族关系不清)→彭师皎代(允林子)→ 田思迁→彭允殊(家族关系不清)→彭文勇(允殊侄)→彭儒猛(家族关系不清)→彭仕端(儒猛子)→彭仕羲(儒猛子)→彭师晏(仕羲子)→彭仕诚(家族关系不清)

      

以上史载因有部分家族关系不清,以永顺宣慰使司《历代稽勋录》补充:彭士愁传子彭师裕(彭师杲兄,宋史未记),彭允林为彭师裕子,彭师皎《历代稽勋录》未记,彭允殊为彭允林弟,彭文勇为彭允林子,彭儒猛为彭文勇子。由此,得出彭士愁以下家族世秩:自立溪州铜柱940年始

  ①彭士愁(谱名彦晞)→彭师裕→彭允林→彭文勇→彭儒猛→彭仕羲→彭师晏(1072年)宋时,保静(后保靖)州为下溪州誓下州,不能从《宋史》列出家族世秩,现从保靖《彭氏宗谱》上列出:

  ②彭彦晞→彭师杲→彭允禄→彭文通→彭儒毅→彭士隆→彭云从(1067年袭)

  ③《萍城彭征君祠宗谱》载:江西宗祠宗谱字辈排行:从6世一35世(自唐徵君彭构云后至彭玕、彭瑊共五世均为单名,应是以名之偏傍区分同辈) 彦师允文儒,仕思汝忠义,大公世远长,怡谋开美利,孝友自崇先,荣华其尚志(此应完全可信)列彭彦昭后裔东路泉江堰支派为例:彭玕→彦昭→师奭→允颙→文喜→儒欣→仕言→思钰……

  ④《宋史》同上,载有:“彭允足,彭允贤,彭文庆,彭文绾,仕汉,儒霸、儒聪,儒索,师宝,师党,彭儒武,彭儒同,彭思聪,彭允宗,彭土明,彭儒崇”。

  ⑤“铜柱铭文”镌有:“彭允滔,彭师佐,彭师椩,彭师裕,彭师杲,彭师晃,彭允臻”。下溪州刺史自彭师晏(保静州自彭士隆)后,溪州彭氏明显没有字辈排列了,疑因世秩传承百余年、内部争斗、彭儒猛叛、内外阻隔诸原因而难以为继(未专考),溪州彭氏永顺系直到天顺六年(1462年)彭显英后,另立“世明宗翼永,元廷泓肇景”十字,“改土归流”彭肇槐归江西后,其曾孙彭承宠回湘祭祖,又会同永顺彭姓再续“文承楚善,武继南英,昭经信述,奕叶长庚”十六字。如考虑彭仕羲子彭师宝、彭师晏与“思”音同字异,且《宋史》中有知谓州彭思聪之名,则可得,自940年至1072年共134年间:

  ①彭士愁家族世秩排列同江西宗祠宗谱字辈在思字辈时排行完全一样。

  ②《宋史》和“铜柱铭文”中出现的众多彭氏人物名字的字辈也均与江西宗祠谱字辈排行中的字相同。

2、迁徙流

--------------------------------------------------------------------------------

  《宋史》、“铜柱铭文”所载彭氏人物众多,均源自何方?流往何处?此仅选两代表人物,一为铜柱铭文所镌“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佐”、一为《宋史》载天圣三年(1025),“儒猛攻杀文绾,其子儒索率其党九十二人来归,补儒索复州都知兵马使”的彭文绾作一流考。查《萍城彭征君祠宗谱》(本以流考源,亦避嫌攀附,且江西谱成于溪州谱先,是故):

  

  ①“……←思聪←仕诚←儒索←文绾←允足←师椩←彦图←溁←霁←……,其一支19世宋祥光年间徙居葛溪,为东路葛溪派。一支18世元至元年间徙居大坪前,为东路大坪前派。”谱记彭师椩条:“彦图公之子,字向春。官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沙井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限于篇幅,不逐世详抄。该谱记不但沥清了“溪州铜柱”铭文上“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椩”的族源,也沥清了《宋史》“以溪州团练使彭允足为濮州牢城都指挥使”所记的彭允足及“元丰八年(1085),湖北转运司言辰州江外生蛮覃仕稳等愿内附,诏不许招纳。其后彭仕诚者复为都誓主”所记的彭仕诚的世秩传承,

  ②“……←汝都←思上←仕会←儒枢←文隐←允茂←师佐←彦规←玕←辅←……,为东路彭家坊派”,谱记彭师佐条:“师佐公: 彦规公之子,字元辅。仕至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兼上柱国御史大夫。”

  ③清初,溪州彭世麟后裔迁九洲为东路上下九洲派,不详抄世秩。

  以上迁徙均在清改土归流以前。

  ④清雍正六年(1728)改土归流,未世土司彭肇槐及其直系兄弟彭肇模、彭肇楷、彭肇极奉诣先后迁回原籍(据清雍正九年(1731)四月初一日,迈柱奏)。

  ⑤清改土归流前,溪州及周边彭氏及他姓,往复迁徙不计其数,各地谱载众多,但此类迁徙人物只为士不为仕,不但不可能见史籍,连方志也不会见,故不为据。

  由此可得结论:清“改土归流前”,溪州曾有多支彭姓迁入江西。

二、土司衙门与逐吴著冲  

  

--------------------------------------------------------------------------------

  

1、《宋史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熙宁)“五年(1072),……诏修筑下溪州城,并置砦于茶滩南岸,赐新城名会溪,新砦名黔安,戍以兵,隶辰州。”此土司衙门位于现古丈县罗依溪。罗依溪,位于酉水边,为黔安古渡头。湘西北部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沿酉水而上至保靖,顺流而下至沅陵。溪州铜柱原立于会溪坪,1971年修建风滩水电站时迁至王村镇东侧的花果山。

      

2、老司城(又名福石城)遗址,是永顺土司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占地面积为2500亩,“皇城”为椭圆形,总占地60亩。位于永顺县城东灵溪镇司城村,前临猛峒河,系酉水上游支流,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筑城。这才是彭氏土司真正司王衙门。

3、彭氏在湖北向氏配合下,困死吴著冲之地在今龙山县洛塔乡,该地尚存吴蓍厅(也叫禾撮厅,皆土语音汉译)遗址,系吴著冲世居地。

4、吴著冲,又叫吴着冲,也有称禾撮冲的,皆土语音汉译,史称“老蛮头”,是酉水流域土家族尊崇的先祖之一。吴著冲本人史籍无任何记载,但在酉水流域土家族中传说的版本多而广。《龙山县志》卷六载: “土人家乘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今邑之本城、洗罗、辰旗、懂补、洛塔、他沙皆其世土。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猛峒,瑊复率众击之,遂匿洛塔山。时有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骨肉不和,归瑊。瑊令伯林合攻吴著冲,著冲困毙洛塔山石洞,瑊以洛塔之地酬向氏,余土归瑊。后著冲为祟,土人时相惊呼,瑊惧,建祠祀之。今永顺县旧司城有吴著冲祠,土人犹争赛焉。又有惹巴冲者,与吴著冲结为兄弟,今邑之明溪、五赛、坡脚、捞车、二梭、三甲、四甲诸里皆其世土,后亦为瑊所并。瑊于梁开平年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使此方志因是龙山县志,故“今邑之本城、洗罗、辰旗、懂补、洛塔、他沙皆其世土”仅指其世居地,上述地仅包括今龙山(宋时上溪州)民安(现县治地)、茨岩、红岩、他沙、洛塔东半县,而并非吴著冲被逐时已有的全部辖地。其中红岩、他沙与永顺接壤。而今龙山西半县洗车河流域、召市、桂塘、里耶等地即“今邑之明溪、五赛、坡脚、捞车、二梭、三甲、四甲诸里”则为惹巴冲世土。从“著冲败走猛峒”一记,吴著冲在被逐时,应据有了今永顺猛峒河流域之宋时下溪州地大部。此《县志》因系据“土人家乘称”所撰,故不采信《县志》中所记彭瑊,“子彦晞”也不采信。但将“著冲困毙洛塔山石洞”系溪州彭氏所为已无异议,本文为考证溪州彭氏族源,故将此段县志记载的“瑊”改称为溪州彭氏。此段《县志》记载的彭氏主溪州历程:始时仅溪州一小部分地,立足于酉水边今古丈县罗依溪会溪坪,首先“谋逐著冲。著冲败走猛峒”,取得了下溪州。然后在来归的“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的配合下,东西夹攻,攻占吴著厅,将吴著冲“困毙洛塔山石洞”而取得了上溪州半地,再并惹巴冲,取得了上溪州(仅“洛塔之地酬向氏”),从而取得了整个溪州的统治权。时间无记载,在这里也不作考证,但肯定在溪州之战(939年)前已完成了。

5、溪州,唐时,“天授二年(691年)析辰州之大乡置”(《新唐书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置刺史。为田氏世袭之地,本文非考田氏族源,故史籍在此不细考。仅以两物证、一史记证之:

⑴公元837年,溪州刺史田英去世,其墓志铭标题即镌“故 银青光禄大夫 使持节溪州诸军 守溪州刺史 雁门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上柱国 赐紫金鱼袋 田公志铭”……“以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丁巳岁暮春之杪二旬有八日,终于酉阳官舍,至科十二月旬有三日壬寅,葬于府城西南隅虎牙峰高原”,限于篇幅,不多录了。隋唐时酉阳,今永顺王村(芙蓉镇)也。

⑵“铜柱铭文”之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静寇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弘祐。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倖晖。

⑶《宋史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建隆四年(963年),知溪州彭允林、前溪州刺史田洪赟等列状归顺,诏以允林为溪州刺史,洪赟为万州刺史。以上可知,在唐未时,世袭溪州刺史的田氏对溪州的控制已显无力,溪州大部土地已为吴著冲及惹巴冲所据,吴著冲也并未归顺。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彭氏始主溪州时不论是史籍还是传说均没有与田氏发生战争的记载,并能在溪州之战后“铜柱铭文”中田氏刺史田弘祐列名第三,田倖晖列第五。后世仍同彭氏一道治溪州,溪州不但有“彭公爵主田好汉”之传说,史籍中也载有众多田氏峒主之名。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① 彭氏主溪州,与世守溪州刺史田氏无战。彭氏“征进溪州”值得商榷(如果逐吴著冲也算之,用“征进”也未尝不可)。

② 从会溪坪始(此时只作论证过程用,不是最后结论),由南向北取得整个溪州。“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作为谋略,实有可能,惜此记太茏统,难有佐证资料,很难证实。彭氏助理为何人,在“溪州铜柱”所镌或未镌彭氏,均有可能,惟不可能有彭瑊。至于土家族有些传说,实不应为凭。比如传说彭氏进溪州,先是由彭彦昭、彭彦晞两弟兄,化装成戏班班主,带领三十多人的戏班,带够三年盘缠,从辰州一路免费演出,同时接济穷人,历时三月,到达永顺吴著冲王府,……吴著冲看彭彦晞一表人才,纳为婿,并生子彭师裕,在彭瑊引兵万人埋伏的配合下,吴著冲女大义灭亲助彭彦晞在演出时刺杀吴著冲,未遂。吴败走逃往龙山洛塔,在永顺首车上车,所以现在有首车……,在龙山车掉河里了,捞起来,所以现在叫捞车,然后上行至洗车河,将车洗干净,所以洗车河叫洗车,逃到洛塔跑累了,休息的地方叫吴著停……。此传说稍加考证,便不攻自破,溪州时,“舟车不通”,山高谷深,无有车道(古车道),有一条稍宽畅筑有石阶的道路尚称官道,如何行车?吴著冲扛着车逃跑?因土语音译后为汉字“车”,吴著冲就可以乘车了?湘西以“湖”为尾字的地名何止百千,先民未见过湖海,权且认为小溪中的小潭也称“湖”,为何连小溪也没有的山上也有以“湖”为尾字的地名?此传说显为某些“传人”意会而来,实不可信。不过此传说所说吴著冲逃跑方向和所经路径应该是对的。

  

  

三、彭师杲

  

--------------------------------------------------------------------------------

  

彭师杲为彭士愁之子,《资治通鉴》、《十国春秋》、《新唐书》等有载,已无异议。

此引一段《南唐书》,卷十一 冯孙廖彭列传第八:“廖偃,彭师暠,皆楚马殷之臣,偃,虔化人,祖爽,父匡圆,仕皆至刺史,偃少倜傥,喜奇节,通左氏春秋,班固汉书,马殷有国,自秘书郎为裨将,戍衡山县,殷子希萼,与弟希崇争国,希萼败见执。师暠不知其世家,自殷时为将,与希萼有旧怨。……元宗为出师定楚乱,希萼遂入朝。偃师暠俱从行,而偃为部署辎重指挥使,尤勤瘁。……师暠殿直都虞侯,而使偃守道州,以备南汉,会朗州叛,潭州亦溃,偃所部多潭人,中夜作乱,偃率亲卒力战。不能支,极骂而死。元宗下制哀悼,赠右领卫大将军,宁州刺史,谥曰节,而师暠不见用,卒于金陵。”

引此史记,只说明两点,一因为“师暠不知其世家”一句,证彭师暠不是彭瑊之后,是误解陆游之意,按全句语意,应解为:廖偃,我知道,所以作了叙述。我不知彭师暠世家,只知“自殷时为将,与希萼有旧怨”。而不应不顾前后语意理解为彭师暠不知其世家,不然陆游(1125—1210)与彭师暠(谱记916—984)为不同时代人,若是后意,源(引)自何处?前意也符合当时实际,陆游作《南唐书》时,限于条件,应未深入溪州,而史籍则没有任何彭师暠祖上资料,如陆游知道其世家,也就没有当今之争论了。二是说明凭史籍作出“马氏旧臣皆入朝金陵,溪州之彭师杲,仕唐为殿直都虞侯 ,而史称彭宗族耻于事仇,杲独留楚不去,亦可证师杲非彭瑊之后也”之推论实乃牵强。

上论不为此项主题。

《明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土司》:“保靖,唐溪州地,宋置保静州,元为保靖州安抚司。明太祖之初起也,安抚使彭世雄率其属归附,命仍为保靖安抚使。洪武元年,保靖安抚使彭万里遣子德胜奉表贡马及方物,诏升安抚司为保靖宣慰司,以万里为之,隶湖广都指挥使司。”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十九》:(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丁卯,……以彭世雄为保靖军民安抚使,田升玉为镇南军民宣慰使,田光俊为太平、台宜、靖安等处安抚使,墨色什用为幸直、荒溪等处宣抚使,田思胜为守镇边境大屯等处军民元帅府元帅,杨妙兴为守镇边境等处元帅府元帅,其余副使、万户、千户等凡数百人,皆以其初来归附故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三十五》:“洪武元年(1368)九月……辛酉,湖广保靖安抚司安抚彭万里遣子德胜奉表献马及方物,诏以安抚司为保靖宣慰司,以万里为宣慰使。”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八十六》:“洪武六年(1373)……十二月……乙卯……诏升思南宣慰司为思南道宣慰使司,永顺安抚司为永顺宣慰使司,保靖军民安抚司为保靖军民宣慰使司,俱秩从三品,隶湖广行省。”保靖《彭氏宗谱》: 皇帝敕谕原任湖广保靖安抚使今升宣慰使司宣慰使彭万里:“朕以谅德,丕承大统,静扫胡元之膻腥,重光大明之日月,其所以拔采古,定京都,擒伪汉,歼强吴,长驱入燕,克服中原者,惟是各藩土司辅之力也。尔彭万里,本江西诗书之裔,为湖北忠义之藩,首能倡义师,竭款猷忱,纳土助顺,不辞百战之劳,共建一统之业,厥功伟矣!兹特照昔日表功之典,行今日懋赏之宜,钦赐尔铜印一颗,勘合一道,开设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加授尔宣慰使,进阶安远将军、轻车都慰,尔妻曾氏,封太淑夫人,仍赐以世袭诰命,谕尔子孙,世世传守,勿替引之。凡所属长官舍巴等职,悉听节制调度,其各寨民洞老,俱从尔安抚保厘。居常则贡赋宜先,遇警则调征毋后。如事与永顺、酉阳附近等司相关者,务宜各一尔心,彼此筹度,期奏肤功,不得尔我执拗,自相矛盾,致误事宜,亦毋结忿构怨,持强仇杀,但当讲信修睦,以缔邻好,设遇苗民不律,宜相机剿杀,毋令滋蔓。” (据《明史》、《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此敕谕时间应在1368年或1373年。)彭万里条:“世雄公子,袭受父职兼述父事,随时应变,厌胜国之昏浊,知其命之攸存,仍帅义师勤王报效,佐我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混一区宇。一时佐边之勋公盖无上焉。洪武六年(1373年)乙丑,上命礼部大臣会议,钦赐勘合一道,铜印一颗,文曰“安抚边疆”四字。世袭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仍加宣慰使,授也袭诰命一道。钦升公安远大将军。自高皇帝登位以来,乃随父同征连战,扫胡平蛮,平定四方,风餐露宿,三十余载,建文元年(1399年)公寿终。”对于彭万里在家谱中的记载,不免夸大,但从史籍看,因归附朱明(不以谱载的活,时间无从考,《明史》作“明太祖之初起”,《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作“其初来归附”),1366年,以彭世雄为保靖军民安抚使(元时彭世雄即为保靖安抚使),1368年或1373年,升保靖军民安抚司为保靖军民宣慰使司,诏彭万里为宣慰使,彭万里应有功于明。从家谱中知,彭万里,系彭师杲20世孙,也即彭士愁21世孙。由敕谕一句“尔彭万里,本江西诗书之裔,为湖北忠义之藩,首能倡义师”,可以得出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不但认可彭万里祖籍江西,还知其“诗书之裔”。

    

附:清雍正皇帝诏谕永顺土司彭肇槐:永顺土司彭肇槐,谨慎小心,恭顺素著,兼能抚辑土民,遵守法度,甚属可嘉。据湖广督抚等奏称,彭肇槐情愿改土归流,使土人同沾王化。朕意本不欲从其所请,又据辰沅靖道王柔成奏,彭肇槐实愿改土归流,情辞恳切。朕念该土司既具向化诚心,不忍拒却,特沛殊恩,以示优眷。彭肇槐着授为参将,于新设流官地方补用,并赐以拖沙喇哈番之职,世袭罔替;再赏银一万两,听其在江西祖籍地方立户安插,俾其子孙永远得所。着该部定议具奏。

雍正六年二月 (注: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1736年)改称“云骑尉”)

      

四、彭瑊

  

--------------------------------------------------------------------------------

  

彭瑊因史籍有记但太少,且自相矛盾(有些是因各自的解读不同),是溪州彭姓源自江西最具争议的人物了。

《九国志 卷十 楚 彭玕》:“玕,吉州庐陵人,……钟传据江西,其裨将韩德师叛,传令其弟瑊攻破之,斩获甚众,军政严肃,樵采不犯。传以瑊为吉州刺史,未几以玕代之。……开平中,抚州危全讽率袁吉之兵,以复豫章,至象牙潭,淮将周平击破之。玕乃以所部并其族千余人,归款于殷。殷发兵境上,援其辎重,至即奏授郴州刺史。陇西郡公以希范聘玕女”。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六十七 后梁纪二》:“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四年,五月,……吴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玕弟瑊于赤石,楚兵救瑊,虏骈以归。”

《楚纪》:“开平四年吴军敖骈围赤石, 辰州刺史调所部征之, 被执不屈, 阖门遇害”

补引一条方志:

《沅陵县志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吴敖举事,骈围赤石,辰州刺史彭瑊率部镇压。吴敖被俘,宁死不屈,阖门遇害。楚表为辰州刺史,授金紫光禄大夫,后唐同光元年楚遣入贡于南唐,授溪州刺史。”沅陵,隋沅陵郡郡治地,唐辰州州治地。也有学者为《资治通鉴》作注解时,解读为玕奔楚,瑊在转移途中被围赤石。笔者以为,考证溪州彭氏族源,彭瑊并非关键人物,无论彭瑊生与死,并不能决定溪州彭氏是否源于江西。彭瑊可以无子,乃至无此人,彭士愁绝不可能无父!因此,以上史籍记载与解读,孰对孰错,本文不予置评。但为考证彭士愁与彭瑊之关系,结合下考,在这里认定一条依据:彭瑊在辰州(即今沅陵)曾任刺史(表或授),且在吴兵围赤石前未死。

  

五、家谱

  

--------------------------------------------------------------------------------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历史记录,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实不乏其例,尊为史祖之司马迁作史时也不免落此窠臼。但家谱所记家族历史,也并非完全虚构。

1、溪州

《彭氏家谱 奉先堂版》(永顺系):

①旧谱序:“……从此吴楚隔越,未得合族修谱,而一脉之子孙,几为路人矣。尚得明未之际,有刘公名文澜者,于九房明义之子宗卿手,见家藏之土记,乃系彭氏之源流。蒙刘君不辞辛苦,代为参考史鉴,编就“稽勋录”一册。又幸得清初有吉州玕公后裔、提学向衢、举人声振、并有君辅、君用四公,知永保二司之彭,乃系我祖玕公季弟瑊公之后裔。本属同源,何可永以相绝?是与不辞跋涉千里而来,同达永保二司,合族清理,仍照和贞公总祠谱程序重修。嗟乎,千年未洽之宗谱,而一旦会叙,岂浅鲜哉。”从序中可知,此谱是在江西彭姓族人的帮助下,以刘文澜“稽勋录”为基础(实际还应有《永顺宣慰司志》),合族清理编撰而成。编撰程序都是照“和贞公总祠”,抄袭自然成立,编撰者也在谱序中如实记之。又序:“何至肇槐公献土之后,将百世宗谱,落于邱姓他人之手……惜夫失落多年,前代诸公之锦绣,或传或赞,或诗或文,缺烂已甚,破坏已多。……余弟兄伤心怆目,情何以堪!令诸子侄,细心誉录,凡遇缺烂处,如以字数,于圈旁补之。至于徵君墓志,实不敢妄为,仍以圈代。……凡补未补,俱俟后之肖子贤孙,考证补焉可也。”此序可知,溪州首修《彭氏家谱》之一部,在“改土归流”后失而复得,仅以一支族众补修,并明示“凡补未补,俱俟后之肖子贤孙,考证补焉可也”。谱中错误难免,也不乏失实之处,但谦诚之心可见,何况撰谱基础之“稽勋录”与《永顺宣慰司志》编撰时,“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为何攀附?清乾隆十三年曾正忠为该谱所撰谱序说得明白:“枝之茂者,或至于离流,长者终虑其涣,固不独数典,而忘祖也。”历经千余年的繁衍,时至今世,在湘西北有十数万彭姓族众,应该不需攀附了,但有堂必悬陇西堂,曰祖必言自江西,也来自于受数典而不忘祖之传统思想的影响。

②彭瑊 字瑞规,辅之五子,玕之季弟。乾化末年,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因吉州之乱,从兄玕奔楚,公秉政持衡,拜金紫光禄大夫,梁开平年间任辰州刺史。夫人周氏,葬安福二十四都。子彦晞,字士然,又名士愁,为溪州刺史。彭彦晞:瑊公之子,字士愁,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后梁开平一年自表为溪州刺史。任静边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持节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领大乡三亭二县,管辖峒民。天福年间,发动溪州之战,降楚加授检校太保,在任四十八年,七十三岁卒。一谱记:配李氏、邱氏,溪州归丧,同夫人李氏合葬永新二十六都,寮山虎形另一谱记:葬彭家湾。溪州只所以引用家谱,而未引用《历代稽勋录》,乃《历代稽勋录》为土司王官方家谱也。

2、江西

      

①《隐源山口彭氏续修族谱》:“自吾彭氏之居湖广永顺、保靖一脉,系太尉幼弟瑊公之嫡脉。瑊公……生彦晞,字士然。”

②民国十一年修《萍城彭徵君祠宗谱序》:“大保彦睎,三传为儒猛,左仆射。儒猛二十传为廷会、廷用,今萍东九洲派。二十六传为良四、昌仁,今萍东易湾塘、萍北梓木塘派。彦图十一传为世修,今萍东大坪前派。十二传为世亮,解元。世亮子宗文,今萍东葛溪派。此皆倜之后也。”瑊  公: 辅公五子,字叔庚,行章五。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科进士。历官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丞。梁太祖开平时官检校司徒,湖广辰州刺史,溪州刺史,诰授金紫光禄大夫。殁於軍事。公生於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未时;殁於后梁太祖乾化元年辛未腊月初酉时,享年七十四高寿。塟於吉安府安福县廿四都金钗形,有碑记。配周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一子: 彦晞,另三女。以上江西、溪州两地家谱所记,并不完全相同,有明显错误之处(如“三传为儒猛”),有明显说法不一的地方(比如溪州谱两种版本所记彭士愁葬地)。如果排除“改土归流”溪州《彭氏家谱》曾流失后补记因素的话,可以明显看出,上引江西两谱并非溪州谱首修时所参考之谱。江西溪州两地各谱共同记载:彭瑊与彭士愁属父子。

  

六、其他

  

--------------------------------------------------------------------------------

  

1、如果可以将土司王中有土名作为溪州彭氏源自巴人的论据,则此类证据太多了,比如语言、风俗等等遍地皆是,此说犹如清时凡蓄辫者皆源自关外一样不可信。尤其敬佩潘光旦教授在“掌握的资料还不多”的情况下,多方调查、逐姓考证而对国家确认湘西北土家是否为单一民族所持的负责任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2、蛮说就更不可为据了,五代前,湖广云贵在史籍中不被称为蛮地的太少了,屈原尚贬谪楚地呢。如果蛮说也可以为据的话,溪州彭氏源自江西就不要考证了,《通鉴》明记“玕本赤石洞蛮酋”可否作为依据?蛮说恰好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季诸史,竟无一言提及乎?”这一问题:溪州处蛮地也。彭师杲仅为殷将,只因入楚为质,经历楚乱,不但有记,而且有传。其父彭士愁以战败者为溪州土司王朝取得合法身份(古怪原因值得史家研究),如不因发动溪州之战,恐“五季诸史”不会有只字提及,更不要说一言了。这与记史者所处时代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不无关系,处当今时代,拿来作据,似有不妥。

  

综上所述,汇总论据如下:

①940年至1070年约130年间,彭士愁家族世秩排列顺序与江西宗祠宗谱字辈排列完全一样。

②《宋史》和铜柱铭文中出现的众多彭氏人物名字中的字辈也均与江西宗祠谱字辈排行中的字相同

③宋、明、清,溪州曾先后有多支彭姓迁入江西(含“铜柱铭文”镌名者之后世)。

④彭瑊曾在辰州表或授任刺史。

⑤彭氏主溪州与原溪州刺史田氏无战,后与之同存至“改土归流”。

⑥彭氏入溪州时立足点在会溪坪,然后由南向北取得整个溪州。会溪坪沿酉水而下即辰州。准确地说,彭氏应是自辰州沿酉水而上入溪州。

⑦廪君巴蛮五姓或板楯巴蛮七姓都无彭姓。

⑧史志乃至传说,五代以前今土家地区没有彭氏可考。

⑨明太祖及康乾之间的雍正均认可溪州彭姓源自江西。

⑩江西、溪州两地均认同彭瑊与彭士愁属父子,且江西家谱先成于溪州家谱。

结论只可能是一个:溪州彭姓源自江西。

回过头来解读“铜柱铭文”:

“世传郡印”,世,祖。传,非袭非守,传说(传承也可解)。郡,封王之地。彭姓均称自已受姓之祖为彭城郡王彭祖。(长兴三年(932),后唐朝廷封彭玕为安定郡王。)

“家总州兵”,家,族,非彭士愁一家,今人也常用家泛指一族。“总州兵”,时为刺史,非“蛮酋”。

“历三四代”,940年时,彭玕、彭瑊一代,彭彦章、彭彦晞二代,彭师佐三代,彭允滔四代。

李弘皋撰记,不但有据,且用字用词精准无误。本文亦非标题党了。至于彭士愁、彭允滔、田倖晖、彭师佐、田弘祐在“溪州铜柱”镌名的五位刺史,表授顺序,如需考证,则必须结合田氏一并考之,本文不为之考,待史学家细考。彭氏入主溪州时间,笔者认为应在彭玕率族奔楚以后。

  

湖南龙山 土家族  彭召文(唐徵君构云公四十一世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为溪州彭姓族源考,非为民族考,笔者系土家族,为中华民族之一员,甚为自豪。

•本文系为族源考提供参考,无版权保护。

•参考书籍,正文已标明,不详列。

•曾读过近人多篇文章,惜手边书刊无存,不能引用原文及标明出处,在此致歉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