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潘姓网 > 潘氏源流 潘氏源流

苏北潘氏世系源流与辈字断代考证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苏北潘氏世系源流与辈字断代考证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   作者:潘德军   阅读:3912013-8-2 0:00:00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那是树叶对根的情意。  

家族千年,追源溯祖,那是人对祖宗的敬意。  

树高花红,源长宗兴;枝繁叶茂,族盛人灵。  

我们常常发问自己从哪里来,而且探寻的不亦乐乎,却茫然无得。我们遇到同姓的宗亲却不知道怎么称呼,时而略带些许遗憾。  

其实,只要知道家族的世系源流我们就能清晰的知道家族由来和分明的辈次。于是,对家族、对姓氏的源流考证自然就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方向。虽成果斐然,然随着时间推移、繁衍加快、迁徙不断、分布日广,更兼当时信息闭塞、当前史料散佚,想要表述完整几不可能。  

天下姓氏唯有孔氏能分清辈次!不是孔氏的后人能耐比别人大,而是得益于历代皇权尊孔所致。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  

到了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修谱的作用和意义,有必要做个阐述。  

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我们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潘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潘”“番潘”的渗入。  

下面我对世系源流做个通俗的譬喻,如果把全天下潘姓宗族比成一张完整的蛛网,潘姓始祖就是蛛网的中心——家族原点,每一个扇区就是一方分布的一支宗族,向外扩散一圈就是延续一代人。每个扇区相对独立,不同扇区的经纬线交接点就是班辈排字,由于所有经纬线交接点没有使用相同的辈字标注,造成了今天的排辈混乱而分不清辈次。而孔氏在辈分用字上有严格的规定,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这样就确保了行辈清晰。  

沿着经线按班辈依次走向原点就能得出自己是始祖的多少代世孙,我们谓之“寻根”,这比较简单。湖北、江西、福建等不少潘姓家族都做得很好。  

从原点发散沿着所有经线理论上可以顺延到现有家族的每一个人,我们谓之“世系源流”,现在的潘氏家族研究做这个方向的几乎是走不通的,原因不在后人,而在始祖未能在辈字排行上做硬性规定。  

雨打风吹,蛛网难免破败。经线断了,寻根就不能实现;纬线断了,辈分就不能叙清楚。谱系研究的目的就是接上经线,补上纬线。没法接补的,只剩下考证与推理演算,不可能精准,但大致能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围。  

下面我仅以高邮花县堂与滨海花县堂的渊源来做番推理与考证,为大家的家族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首先,我们看看我国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1764年的3864年内,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家族分支较少,这一阶段谱系清晰,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的《纯孝里世谱序》将潘氏家族的家族分支及迁居路线一共写了57路而辈分不乱,一方面得益于季驯公过人的才干,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口增长较慢,家族扩散范围小的因素。洪武赶散的潘姓多来自苏州阊门,来源于乌程迁出的本盛公潘沔一支(江苏宜兴潘氏)的旁系,与苏州明清的“贵潘”“富潘”都不是同一支。  

18世纪60年代,康熙提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至嘉庆年间人口突破了4亿,家族分支渐繁,也是花县堂分布在淮安、盐城、滨海、兴化、高邮的根本原因。  

可以推断洪武赶散(1370-1420)的潘姓家族繁衍至今约22-24代之间代,按照同一宗族聚居开垦可见今天的苏北花县堂为同一宗族。家族合谱是必然之事,家谱谱序必有重要信息能帮助我们解开疑惑。  

虽然我无法查阅《淮安潘氏统宗谱》,但从滨海县花县堂的谱序能看出他们的断代有明显错误。我们来看看:  

1988年谱序  

谱,是家父潘梦主笔,与同族人滨海的潘开硕、潘顺永,盐城的潘瑗历时三年多,于1988年8月8日完成的。该谱从清雍正年间(1733年)到现在的近200年的时间里历经五次修缮。  

该谱从明朝“洪武赶散”时来苏北的始祖——七三公之子潘全字受一,潘进字文一,潘恒一写起,绵绵不绝。  

本人利用闲暇把该谱全文录上网,我想这也一定是功在子孙后代的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