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潘姓网 > 潘氏源流 潘氏源流

元末明初移民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元末明初移民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互联网   作者:   阅读:2212014-6-9 0:00:00

     “洪武赶散”、“扯江西,填湖南”与“洪洞大槐树移民”  

安徽:1)淮河区凤阳府,来自江南,山西,宿州怀远以西及寿州霍丘来自山东。2)皖江南北安庆池州,来自江西(瓦屑坝),滁州来自东南。  

     江苏:苏北来自苏州阊门“洪武赶散”、安徽徽州、江西等地。 “洪武赶散”,即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这是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是一次强制性的大规模移民,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风阳府。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这就是淮安民间传说中的“红巾赶散”。如涟水、淮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淮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的。又据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据地方史志记载,1380年左右,泰州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自苏州阊门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县海北一带。崔氏一支自此入籍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一带。重九公为该族虎墩崔氏始祖。  

     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  

     湖南:“扯江西,填湖南”。湘北来自江西,湘南主要是军籍来自浙皖苏鲁(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湘中业自湖南;湘西土著居多,移入多军事移民。  

     四川:来自湖北红安、麻城居多。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入河北、河北、山东。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  

      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迁民遍布京、冀、豫、鲁、苏、鄂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  

     云贵:驻留士兵多江苏安徽上海,自称南京杨柳巷。  

    明初大移民是是典型的政府行为,强迫人民迁徙。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区,总数约50万,移民总数约点总人口80%。苏北扬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间接受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此外,将在南京(现在上海江苏安徽)的军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人口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河北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明初移民规模宏大,长江流域达700万,华北地区490万,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达1340万。洪武年间7000万,移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