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潘姓网 > 潘氏源流 潘氏源流

蘇州潘氏世家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蘇州潘氏世家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摘抄   作者:潘裕博 張習之   阅读:18952013-5-22 0:00:00

    

唐《元和姓纂》載,潘氏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公高之子季孫食採于潘,子孫因以為姓。《説文》載,“潘,水名,在河南滎陽”(一説潘是國名,在陜西北境),故以滎陽為郡望。鄭樵《通志》則認為潘氏本尪姓,是楚公族之後。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時,破多羅氏改為潘姓。吳中潘姓人士見於《隋書》的有潘徽,字伯彥,著《韻撰》30卷。北宋潘兌是崇寧二年(1103)進士,官至侍郎。朱勔父沖死了,朱勔護喪回鄉,滿城人出迎,潘兌卻不去。朱沖的墳靠近潘兌祖墓,朱勔想擴併潘家墓地,先送禮去,潘兌閉門不收。朱勔回京向徽宗告狀,徽宗竟親筆下令把墓地奪了給朱勔。潘兌後來還給朱勔誣陷而被罷官,但眾人都讚揚他。潘氏最早成支的,現知在南宋末有潘雲卿自吳興來香山,至第六世澤仁開始成為一鄉之望。第八世崇禮在祖遺田百畝的基礎上漸臻富裕,好濟施,建祠修譜。吳寬、沈周、文徵明等或贈詩或撰文或作傳,但《香山潘氏族譜》今未得見,其後亦不詳。民國《吳縣誌·藝文考》還載有《泗塘涇潘氏家譜》,今亦未見。明清兩代,不少潘姓人士因經商或愛吳中山水,來蘇州定居。清代名列“彭宋潘韓”四大巨族的潘家,就是明末清初從徽州大阜遷來的,舊稱“貴潘”。三百多年來,支派傳衍,譜係分明,人才輩出,至今猶盛。故這裡所記潘氏以這支家族為主。  

按人口多寡排列,潘姓在全國居第三十六位,這是2006年初新華社關於“新百家姓”的報道。蘇州潘姓據2005年12月底統計,有19458人(內城區7130人),居第廿六位。  

一、淵源與支派

源自大阜,貴潘的遠祖在漢代世居洛陽。西晉末,南陽太守潘攻隨元帝南渡,出鎮閩 中。   十五傳至潘津美,任福建三山令。再六傳至潘名(字逢時,836—902),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任歙州刺史,因父喪欲回福建,逢兵亂道阻,寓居歙之黃墩。光啟二年(886)再次從外地調來歙州任刺史,任滿時父老遮道挽留,遂家黃墩,是為新安潘氏始祖。潘名之孫潘瑫,愛歙南大阜山水之秀,命子孫居大阜後山孝女鄉。元末明初,第十六世潘祐又遷居大阜山南,創立宗祠,該支遂世稱大阜潘氏。  

由歙遷吳 明末崇禎年間,廿四世潘仲蘭(字筠友,1609—1677)以業浙鹽往來吳皖,他外表儒雅,卻能力舉三百斤重物,曾以智勇擊斃搶劫他財物的強盜,家業日昌。順治十五年(1658)僑寓南濠,廿五世潘景文(號其蔚,1639—1706),于康熙初買宅蘇城黃鸝坊橋西,即萬曆宰相申時行的八大宅之一,成為大阜潘氏的遷吳始祖。但自其蔚以上,都歸葬歙縣。乾隆三十四年(1769)潘奕雋成潘家第一個進士後,才正式由浙江商籍改入吳縣籍。  

支派  筠友是單傳,並只存其蔚一子。其蔚娶一妻三妾,生了九子,形成大阜潘氏的一脈九支。其中長房兆鼎(號敷九)人丁最旺,科第最盛。次房兆臣生十子,大多遷回歙縣,繼承祖業而功名不興,只有少數後裔留蘇。三、五、八、九房均人丁不旺,至晚清已基本無後;四、六、七房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死亡甚多,因而潘氏在蘇真正興旺的也就是長房敷九支。敷九生七子,其中又以長房克順的長子蓼懷和敷九四房閒齋之子貢湖這兩支最興旺,而功名仕途則以貢湖支為盛,潘家在清代的9個進士有8個出於這支。貢湖生三子:奕雋、奕藻、奕基。奕藻無子,以奕基子世榮為嗣,世榮中舉後遲至其曾孫志裘才再登鄉試,是三潘中較早衰落的一支。奕雋及子世璜、孫遵祁三代連中進士,但最貴顯的是奕基的後代潘世恩、潘祖蔭支。至於蓼懷的後裔,其子奕騰(號雲莊)、奕珖(號篁月)兩支都子嗣較多,尤其是雲莊第四子遵淵的一支,潘霨、潘子欣等即屬這支。  

貴潘與富潘  蘇州的潘氏在清代中晚期被人們分為蘇潘、徽潘。俗話説,蘇潘富,徽潘貴。關於富潘的淵源有二説,一説富潘、貴潘同出大阜一源。明代中期,十九世潘佛生(1428—1494,國學生)有4子,長子廷護的六世孫即其蔚,其後裔為貴潘一族;次子廷茂的後裔潘祖義在晚明即遷蘇州,其子孫即大阜姑蘇派,是為富潘。另一説,東匯潘氏即是富潘,詳見“東匯潘氏”。  

二、百年興衰變遷

百年艱辛搏功名  封建時代凡經商有成者,大都督促部分子孫業儒,以獵取功名,謀長久之計。遷吳始祖其蔚和子敷九(1658—1724)都經營鹽業,同時孜孜于科舉。他倆以浙江商籍應試,都是青年中秀才,但屢考舉人不中。敷九晚年考授浙江松陽教諭,未及赴任而卒。敷九子閒齋連考13次都未中舉。三代人屢考屢挫,不治生産,加上子女增多,一再析産,使原本殷實之家中落。閒齋妻戴氏(74歲去世時,附身之衣還是出嫁時所服)乃命子冕(號貢湖)放棄舉業,專管家政,使父親與兄弟的讀書應試有經濟保障。潘家經四代百年的不懈努力,才苦盡甘來,乾隆卅四年(1769)貢湖長子潘奕雋成為潘家第一個進士。從此科名連捷,潘家由一普通商民一躍而為簪纓世家。  

百年鼎盛甲東南  奕雋、奕藻與奕基年輕時即與吳曇秀、吳少甫並駕文場,吳中有“三潘兩吳”之説。奕雋登進士第後十五年,奕藻也名列金榜。又九年後,連舉人也未考取的奕基,其子世恩卻高中狀元。次年奕藻的嗣子,即世恩胞兄世榮中舉,又一年,奕雋之子世璜奪得探花。三年之中連傳捷報,功名蓋過父輩三潘。潘世恩親編《潘氏科名草》,收錄潘氏中式卷子,作子弟應試範本。潘氏家族規定讀書是訓族第一大事,訂出種種教育和獎勵措施。此後,舉人世代蟬聯,生員貢生不勝枚舉。潘世恩位極人臣,惠及子孫,次子曾瑩官至侍郎。世恩孫子中有三個(祖同、祖蔭、祖年)被欽賜舉人,去世之年,祖同又被欽賜進士。接著祖蔭列鼎甲,入軍機,敷九長子的後裔潘霨也迭任巡撫,他們都為官清正,有政聲。同時,潘氏家族中能文擅詩、精究學術、收藏宏富的大家名流也有不少,文采風流,著稱於世。同時,潘家從入仕之始就體會到仕途變幻莫測,荊棘叢生,或謹言慎行,勉維高位;或倦鳥思林,早歸田園,如奕雋、奕藻、世璜、遵祁,都是盛年告歸。除潘曾瑩子祖同,因咸豐初科場案中查出為人説情而被革職充軍到新疆,曾瑩遭降一級處分外,無人因官場險惡而遇慘禍。潘氏家族又長期保持務實家風,並始終不放棄經商傳統,凡科場不利或仕宦不達者則繼承祖業務商,或辦理慈善事業及其他地方事業,成為著名紳商,科舉與經商呈現良性迴圈,京城與地方時時相互呼應,使潘家擁有120年的鼎盛時期(從1769年出第一個進士起,至1890年潘祖蔭逝世止),號稱“東南甲族”。但太平天國戰爭引發了潘家步入一度中衰的過程。  

兵燹之災  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攻入蘇城,潘氏家族蒙受前所未有的劫難。據光緒十三年續修族譜及同治《蘇州府志》,死難及失蹤的為男65人,女38人,其中其蔚第四子兆縉後裔慎齋支死亡和失蹤的有男29人,女16人,從此衰落不振。有夫婦同死、父子或母子同死,最小的只兩虛歲,不少家庭因而絕嗣。婦女死難更多,有母女投河死、有三姐妹同閉空棺死、甚至有妻妾和兩女共四人釘入棺內(1)……有些雖活到戰後,但因顛沛流離,貧困衰弱,不久染病而死的更難數計。有的竟無力備棺,潘霨曾在三年中施給族人棺材百多具。潘家各老宅亦被佔據,如雲莊別墅為某將軍府,鳳池園為英王府,劉家謙益堂亦被佔。1863年太平軍退出蘇州時,雲莊別墅中部及東西花園遭大火,田契房契被抄被焚,以至後來無法確認田産的比比皆是,被掠被毀的財物書籍無算。敷九房雲莊支後裔、卅二世潘霟一支有十余男性被擄往無錫等地做苦役,後雖僥倖逃回,潘霟兄弟因田契盡失,不能治生,竟餓死。這一支就此中落。雲莊別墅的被燒房契,到民初由三十四世潘承鍔設法補辦手續,子孫才得安棲。  

劫後重振的百年  兵燹後一雖然朝中潘祖蔭、潘霨的官階不斷上升,潘曾瑋、祖謙等為地方士紳班頭,潘家風光尚在。然人口大減,基業破碎,許多人無心或無力勤溫舉業,終同治一朝十三年,潘家竟無一人得中舉人。至光緒朝開始好轉,有8人中舉(雖有潘尚志中進士,但不屬於敷九一脈)。光緒前期,潘祖蔭、潘霨相繼謝世,朝中無大樹依傍,潘家子孫仕宦僅止于知縣、候補道。更重要的是,晚清國步日危,人心思變,廢科舉的呼聲日高,有識之士轉而研求西學或投身革命,留蘇和迷戀舉業的潘姓子孫漸趨減少。  

另一方面,大族聯姻素重門第。在清初是潘氏高攀蘇州名門,娶入的申、繆、彭等狀元後裔,多是世系較疏的;隨著潘家的科名顯達,蘇州望族轉而高攀潘家,所娶富貴之家的直系女性增多。如榜眼馮桂芬家、號稱“程百萬”的程家、清末外務部尚書鄒嘉來家。與吳廷琛、吳鐘駿叔侄狀元的洞涇吳氏,與侍 郎陶鳧鄉的潯陽陶氏,互為婚配各有12對,與天官坊陸家的婚姻達18對。其中不乏回門親,姑換嫂,甚至連續數代通婚。如敷九與其孫貢湖俱娶于汪氏,後貢湖長女嫁汪氏,貢湖孫世恩繼娶汪氏,所生5女中有4個回嫁汪氏,內一個嫁汪楏,楏又把3個女兒回嫁潘家,有一女嫁潘祖蔭,也就是説祖蔭妻即其親表妹。如此世代互婚,不可免地産生近親結婚的負面影響,且子弟嬌生慣養,重文輕武遂不乏早逝和絕嗣的狀況。如潘祖蔭無子,以比他小40歲的弟弟祖年之子樹孳為嗣,樹孳亦無子,以弟樹芑之子承鏡為嗣,承鏡未婚而病危,娶丁達于“衝喜”,三月而逝。祖年的2子2孫都先祖年而卒,祖蔭父曾綬這房已無人可嗣,乃以曾瑋長子祖謙的曾孫家懋為嗣。加以1905年起廢除科舉,有些攻習舉業已久的子弟既難於改習新學,又不能放下名門世家的架子學藝謀生,於是典賣祖産,私賣祖墓古樹等行為亦有發生。西花橋巷潘奕雋故第、西百花巷潘曾瑋舊宅等,於民初陸續轉屬他姓。其間亦有力振家業者,則又遭日軍侵蘇之劫。如潘霟孫承德,以力學能文為國學生,1903年受俞樾聘,為其曾孫俞平伯啟蒙。四年後承德出任潁州府所屬縣丞,適連年旱澇而上峰催賦稅甚急,承德不忍逼掠災民乃棄官歸,又三年猝逝。遺屬賴義莊贍濟與晝夜作針線活以維生計。子家振入上海外籍人辦的財會及英文打字學校苦讀,18歲即任交通大學英文講師兼秘書。淪陷時日軍劫掠雲莊別墅,將屋中所懸潘家坤(家振姐,刺繡名家,吳昌碩義女)繡作及吳昌碩畫盡行掠去。家中金銀衣飾分藏在一口棺材和九隻箱子裏,亂中盡被劫掠。雖國破家落,家振拒不出任偽職,至抗戰勝利始任交大辦公室主任,並受學生趙祖康聘任滬工務局財務主任。潘氏家族中許多子弟亦能與時俱進,或胸懷報國壯志,精研科技;或發揚祖遺優勢,沉潛詩書;或獻身革命事業,捨生忘死。據目前所知,蘇州人中最早參加中國共産黨的兩人都是潘家子弟。現代潘家子孫正在共同譜寫重振潘氏家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