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潘姓宗系源流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一)潘氏宗族源远流长
潘氏宗系:是源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
因周室姬氏为黄帝嫡传,而周文王之嫡孙季孙公,又为潘姓始祖。
据姓篡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公,受他当天子的兄武五封於毕地(今河南省荥阳县地)当时按周例以国以地为姓,是为潘姓宗系的开端。
姓氏寻源记载: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也有潘姓的族系。由此北方、南方峡两大系潘姓宗族,子孙繁衍,支流万千,分布中国版图各地。
明代朱元璋派军远征交趾(今越南),就发现有许多潘姓居民,已在该处繁衍。
三宝太监郑和七下南洋,也有潘姓族人随军远征,落籍定居於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等地的族人很多。
十九世纪以来,潘姓人在东南亚各国经商务农或定居,同样至繁且众。更有远至欧洲、中东、非洲、南北美洲、澳洲的,也不在少数。
(二)潘氏宗系两大支流
(1)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辅助他当天子的兄武王得天
下后敕封於毕地,又封毕公高之四子季孙公食采於潘。因此,嗣后周文王此一支系的子孙,就按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以地为姓,统统都姓潘。繁衍陕西、河南等地。
(2)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便有很多人,以潘为姓。如
潘崇、潘 、潘党等,或为楚国良相,或为楚国大夫,都是楚国的著名人物。姓氏寻源记载:[楚公族芊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此一支系的潘氏,有说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其实潘崇是季孙公第十一世后裔,其发源地大致是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一带。
分别发源於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流潘姓,虽从姓源看起来,
或许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
因为周文王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芊姓,也是传自黄
之孙颛顼帝,在血统上同出一源,没有什么分别。
(三)两个不同根源的潘姓派系
1、魏书官氏志云:[改破道罗为潘姓,是内蒙古之鲜卑族,早已混入潘姓之内。]也许很早就被汉族所同化。(详情请参阅盘新理事长谱书首所撰)[中华民族的形成]一文。
2、潘姓在台湾土著族中,是第一大姓。所谓土著早称番话、蕃族,现在叫做高地山胞,平地山胞总称山地同胞。
乾隆廿三年后,土著诸族,陆续采用汉姓。民间传说,土著到姓有时向汉人请教,汉人告知[潘]字有水、有米、有田,取姓以潘字为最好,因此多采用潘姓。后来改姓的多相仿效。一是番字加上水旁伯为潘姓,一是蕃字去草头加上水旁作为潘姓。还有官衙赐姓的也取潘为多。
在山地同胞中以潘姓的特别多,其中屏东上县就有一万以上,一说有数万人。
此别,从闽南之漳、泉、永各州插迁来台潘姓也不少,台湾光复后,从大陆各省市插迁而来的就更多了。
根据《台湾姓氏之研究》,和新生报印行的[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说:台湾区潘氏有一十二万余人以上。是以台湾区的第三十一大姓。分布较多之县、市依序为:屏东县、台北市、高雄县、花莲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市区依序为:屏东内埔、屏东万峦、南投埔里、屏东新埤、屏东枋寮。
但这两部姓氏研究书籍,都没有说明台湾区潘姓,山地同胞之潘,与从闽来的及从大陆各省插迁而来之潘各占若干人。
(四)藩族潘姓宗系的蕃衍
潘姓宗系不仅在中国版图内繁衍,而且很早就散入中国之藩属,如交趾(今越南)等地区。据《台湾姓氏之研究》说:明初英国公张辅,黔国公沐晟,於远征越南等地时,即发现越南境内有许多潘姓。
如当时之叛藩麾下有伪监门将军潘低,降将中有伪少保潘季佑,后授按察副使,又曾生擒伪将军潘径、潘鲁、潘勤等归降的季佑之子潘僚,后袭父职为人安知府。均足证明潘姓已早在越南境内蕃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