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潘姓网 > 潘氏源流 潘氏源流

从不同的词条出处探讨仪征潘姓濯锦堂的源流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从不同的词条出处探讨仪征潘姓濯锦堂的源流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扬州 潘德军   阅读:332015-7-9 0:00:00

江苏仪征的道怀、道勇等宗亲一直苦于没有老谱记载而不知家族渊源,每每在群中论及此事其态殷殷、其心拳拳,令人动容。我有心帮忙考证,然无确凿史料,不敢贸然。  

这段时间有了空闲,细细梳理思维,想从不同的路径做一大胆尝试来探究这一支潘姓后人的源流。  

想象昔日太史公写《史记》获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当初撰写《殷本纪》时,所依仗的并非详实史料,而是前人的口口相传,以致后世谓之为“伪书”。直至上世纪殷墟出土“甲骨卜辞”,经国学大家前仆后继的解读考证,方知太史公记载精准,后世叹为观止。  

仪征的濯锦堂的考证困难有二:一是无老谱记载不知望出与祖讳;一是至目前所知并无相同堂号,谈不上接续传承。濯锦堂能够提供给人研究的唯一信息只有“濯锦”二字,难度太大。  

查阅与“濯锦”相关的词条,典型性的不外乎如下数种:  

     1、成都一带所产的织锦,以华美着称。亦指漂洗这种织锦。  

     2、江名。 即锦江,岷江流经成都附近的一段。一说,成都市内之浣花溪,濯锦,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名。至于濯锦楼因江而得名,故不予以讨论。  

     3、太康诗风之“繁缛”。以陆机、潘岳、潘尼、张载、张协等人为代表 。指出潘、陆、夏侯湛、张载、张协等人诗歌繁缛的特征。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非常值得探究。  

细细分析上述三个词条,词条1与潘氏几无关联,词条2是地名不好排除,词条三涉及潘姓一重要人物——潘岳,如无差误濯锦堂当与岳公有关联。  

佐证如下:  

1、“太康诗风”中关于潘岳才情与文风的记载。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开篇表述: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坛最富盛名的诗人当属潘岳。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正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所说:“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说文》曰:“缛,繁彩也。”《晋书·夏侯湛潘岳张载传论》说:夏侯湛“时标丽藻”,“缛彩雕焕”;“机文喻海,韫蓬山而育芜;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岳实含章,藻思抑扬”;“尼标雅性,夙闻词令”(注:这是对潘尼的评价,后世记载潘岳夷三族后,潘尼继入花县堂以续香火)。  

     这两段文字都提到潘岳的诗歌辞藻华丽的特征,尤其是“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的描述,读来眼前一亮“濯锦”二字分明其中,这是对潘岳辞藻的盛誉。  

     2、锦江绿。长想秦城在目。瞿塘上、春水*船,十二遥峰翠如簇。羁怀未易触。斜日平原散牧。潘郎爱,年少宦游,遮莫吴霜鬓边扑。名家旧韦曲。记雨卧丛花,春覆慈竹。东来重问乌衣屋。愁濯锦人远,翦镫窗静,归心遍是梦里速。更题柱曾□。凄独。带移束。正驿路骝嘶,烟浦帆宿。遨头风度犹能续。尽客馆歌舞,故人**。薛涛笺上,写恨处,字可掬。  

元代邵亨贞的词《兰陵王 王彦强以暮春有怀吴中故居之作见示》更是让潘氏濯锦堂后人心为之动。居然将潘岳少游濯锦江、白发悲秋的典故化用于词中,将词条2、词条3结合在一起,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濯锦堂”与潘岳公有着颇深的渊源。  

突然间我想到《海外潘氏族谱集》中这样一句记载:“永康元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乱,被杀,夷三族。其子伯武得脱。”我们如果假设伯武的后人会不会隐瞒身世,巧用“濯锦”为堂号,延续至今。  

没有证据的推测只能是推测!  

我甚至怀疑“濯锦堂”绝不会只有一支,它的历史也不会只有三四百年。看看第三个佐证吧。  

3、明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濂 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 论历代碑贴时有三处表述:  

     其一: 《绛帖》 【 宋潘思旦,以《淳化帖》增入别帖,摹於山西绛州,计二十卷,北纸北墨,极有精神,帖比《淳化》高二字。】  

其二:《东库帖》 【世传潘氏以石本帖二十卷分为二,绛州公库得其上十卷,绛守重刻下十卷以足之。靖康兵火俱失,金又重刻,天渊矣。】  

其三:高子曰:以上诸帖,存者十无一二矣。《阁帖》翻本,以泉州为佳,宋拓《泉帖》亦不可得。泉州今刻,何啻天渊哉?又如周国所刻东书堂模刻《阁帖》,而增入《兰亭叙》文,并宋人书,尚有雅趣。近复翻刻,其去周国又远甚矣。他如《濯锦堂帖》十卷,拓法刻手不佳。《宝贤堂》十二卷,模刻亦工,不快众议。近如吴中潘氏顾氏所刻《阁帖》,较时本为佳。吴人又重模刻,乱真矣。又见南都新刻《阁帖》,书林称善。近复有翻本,纷杂迨甚。先年曾见书客舒伯明辈翻刻《阁帖》一种,极其精善,但少自然,欲求逼真故耳。惜乎止拓数册,而毁其刻板。将故纸蝉翅拓法,假宋《阁帖》,每册得售百金,虽大赏鉴家亦堕术内。毁板之意,欲人不得指以为新,而无迹可比方耳。  

可见,北宋太宗淳化年间,潘氏从事书籍印刷的职业,而且名家辈出。上述文字的信息还透露出北宋年间就有“濯锦堂”,宋室南渡后家族前往临安、苏州,之明代万历年间还有人从事刻帖印刷的职业(注:高濓所处的历史时期为明万历至天启年间)。  

现在我们在得出一个设想:濯锦堂是潘岳的后人,堂号不晚于北宋初年,后人分布当在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和仪征等地,分支有可能有碰面的机会,不排除其他地方会有“濯锦堂”家谱发现。  

推测不等于结论,仅仅提供给道怀、道勇等宗亲参考,不当之处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