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之后有男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一般说来,该支南氏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有男氏所改。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本书考证,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述的“有男氏”,就是“南巢国”,故址在今安徽省巢湖的北岸一带,其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在卑湿湖泊地区巢居为特色的夏王朝同盟部族,统治的地域在淮南、江北及巢湖一带。因其巢居地域广大,“南巢”一名就由此而诞生。
在成汤击败夏桀之后,将夏桀一族押送至“巢”坐监反省,其地就在古“南巢”之地。
在南巢国(有男氏)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南巢氏、有男氏等,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巢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中期君王南庚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商南庚,是殷商王朝第十八代君主,商沃甲子俞之子,名字叫子更,大致于公元前1360~前1336年在位。商南庚执政时期最重大的举措,就是将都城从庇地(今山东鱼台)迁至奄地(今山东曲阜),从此曲阜地区开始有城镇出现。
在商南庚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王号为姓氏者,称南庚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庚氏、更氏等,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王室大夫南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王朝后期的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属下有个著名的大夫叫子南仲,其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南仲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说,南仲是南赤龙的裔孙,为商王室贵族。
商王朝第二十代帝王号盘庚,名叫子甸,大致在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他有个妃子叫姜氏,后来她夜梦赤龙入怀,遂怀孕十二个月,生了一子。由于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手握“南”字,长大后又负责主管南荆(今湖北荆州一带),因此号称“南赤龙”。南赤龙的曾孙,就是南仲,在西周初期为大夫,他的后裔子孙成为后世南氏家族的主源。
子姓南氏族人大多尊奉子南仲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公子郢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记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
春秋晚期,卫国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个幼子叫公子郢,字子南,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者。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四年(卫灵公三十九年,宋景公子头曼二十一年,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卫后庄公)想要谋杀卫灵公的宠姬南子,因为这个南子淫乱,还干政,连孔子都十分讨厌她,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是指南子及其她身边的宦官。不料计划失败,姬蒯聩遂逃奔宋国,卫国就此一直没有太子。
到了周敬王二十七年(卫灵公四十二年,公元前493年)春季,卫灵公病重,招来公子姬郢说:“我要立你作为继位人”,但公子郢坚决推辞了。同年夏天,卫灵公去世,夫人南子也要立公子郢为君主,公子郢仍然没有接受,而是拥立了原太子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公子郢的后代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传至公子郢的曾孙子南劲,就是战国晚期著名的卫平侯(公元前332~前325年在位)。
公子郢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南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郢、子南劲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个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高平悬南乡),其后裔子孙就以先祖隐居地名为姓氏,称南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高平南氏、或称渭上南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子南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楚国芈姓公族后代中有子南氏。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庄王芈旅(熊侣,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有个儿子叫芈追舒,字子南。
到了楚共王熊审执政时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任命芈追舒为楚国令尹。芈追舒后来任用亲信观起为大夫,但这个观起贪渎无厌,惹得满朝诸大夫人人恼恨。
到了楚康王芈昭(熊居)于周灵王姬泄心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即位执政后,立即诏令杀了芈追舒,之后车裂了观起。
在令尹芈追舒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字威姓氏者,称子南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