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艾姓网 > 艾氏源流 艾氏源流

云南省艾姓微观迁徙情况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艾姓展区

以本耀公为始迁祖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第16世孙本耀公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由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云南省丘北县(原名邱北县),迄今已传8代。丘北县艾氏宗族已与老家联修族谱,于2007年补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又5卷,并派9名代表于2009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祀祖宗,受到了宗亲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以艾福为始迁祖的邓川州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邓川州志》记载,自修公的曾祖父艾福约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间自江西省临川县随明朝屯军进入云南省邓川州(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在中所定居,是当时境内的名医。

以时广公为始迁祖的昭通市镇雄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祖德于2010年12月26日发来邮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本宗族源流。成于民国26年(1937年)的《艾氏族谱》记载,该宗族祖籍地为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仙居乡五十三都太和桥大南门艾家湾,原籍湖广黄州麻城县县孝感乡。启凤公生于祖籍地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传8世至魁兰公,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江西迁徙湖广黄州麻城县县孝感乡;其后至第13世锡龄公携8子(枝、荣、椿、桂、槐、柏、松、林)入川,分居各地。枝公字春和,居住泸州凤仪乡四甲何家林;荣公字春明,居住凤仪乡二甲荣茨湾;椿公字春映,迁居泸州石洞镇、永川四明场;桂公字春光,徙居贵州仁怀土城;槐公字春蒲,迁居永宁荣落里石宝寨(后裔徙居云南镇雄县);柏公字春铨,迁居蒙自;松公字春元,迁居富顺;林公字春发,迁居内江,后裔延至荣昌等地。

槐公传六房:元成(当年携谱者)、建川、明纁、明洙、文弟、文极。后5房至今没有联系。元成房的传承顺序是:元成—正元—钟岱—嘉猷—有信—时兴、时惠、时广。时兴迁回四川内江(一说迁泸州小市楼子上);时惠徙居云南蒙自开化府(一说麻哈州);时广公于清顺治年间由四川永宁荣落里石宝寨(今古蔺县所辖)徙居云南镇雄州下南三甲龙塘坝,是为云南镇雄县艾氏宗族始迁祖。时广公生廷贵,廷贵生6子:尚忠、尚仁、尚义、尚礼、尚智、尚信,除尚义、尚礼两房至今没有联系外,其余4房后裔散居川、滇、黔三省的15个县(市区):云南所辖的昆明、昭通、镇雄、威信、彝良、盐津;贵州所辖的贵阳市、息烽县、修文县、开阳县、毕节市、金沙县、习水县;四川所辖叙永、兴文等县(市区), 大部分居住在镇雄县境内。自时广公至今已传19世。总人口约1.45万(包括县外散居者,迄今尚未统计完全)。显华(字嶙军)于2010年11月23日发来邮件称,时广公的后裔于清末由云南镇雄县分别迁贵州开阳县双流镇、息烽县九庄镇、修文县天桶乡花榔村、金沙县城关镇和雨木洞、习水县土城。

显品在网上公布了该宗族始迁祖时广公以上世系,其中槐公以上世系与以桂公为始迁祖的贵州省毕节艾氏宗族的世系完全相同。显品于2010年12月26日发来邮件称,三修族谱时经考证,槐公以上世系表为:启凤—玉贵—锡林—焯岁—文灿—廷魁—继禹—述唐—魁兰—联芳—昌祚—大文—锡龄—枝、荣、椿、桂、槐、柏、松、林。四川省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的世系与云南省镇雄县和贵州省毕节两地的世系略有不同。由三家世系表可知,这三个宗族是同宗。 注:经查,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为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说明民国初又恢复了永宁道。辖地相当于今泸州市。

祖德、显品根据一修和二修族谱(手抄本)先后发来了时广公为始迁祖的镇雄县艾氏宗族的世系表和有关先祖迁徙年代等信息,认真研究后,总觉得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自第1世祖启凤公至第20世时广公的世系表为:⑴启凤—⑵玉贵—⑶锡林—⑷焯岁—⑸文灿—⑹廷魁—⑺继禹—⑻述唐—⑼魁兰—⑽联芳—⑾昌祚—⑿大文—⒀锡龄—⒁槐—⒂元成—⒃正元—⒄钟岱—⒅嘉猷—⒆有信—⒇时广—……—第38世。 旧谱序言称,启凤公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仙居乡五十三都太和桥大南门艾家湾;历8代至魁兰公,徙居湖广黄州麻城县县孝感乡。又载:十三世锡龄公科甲出身,历任西蜀知县,红巾军起义之时,卸任回湖广黄州麻城县县孝感乡。经查,颖州红巾军起义始于1351年。设此时锡龄公41岁,则他生于1310年(元朝至大3年),至今700年,传25代,平均代差为:700/25=28年,符合代差统计规律。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族谱也说锡龄公是进士,在元朝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在功名和仕途方面两谱说的基本一致,但是时间差了几十年,一说是宋末元初,一说是元朝中后期;另外世次也不一样,泸县族谱说锡龄公是第3世,镇雄县族谱说是第13世。这两部谱书都是由锡龄公几百年后的后裔根据先辈口口相传的信息撰写的,时间和世次等有所出入是难免的。从时间上分析,我以为镇雄县族谱说的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即锡龄公生于元朝前中期,是第13世。我们以锡龄公生于1310年、代差为28年为基准,推算其上下各世的出生时间和迁徙时间。第9世魁兰公生于1310-28*4=1310-112=1198年(南宋庆元4年),设他在32岁时由江西泰和县迁湖北麻城县县孝感乡,则是1230年(南宋淳祐10年);继禹公当生于1198-28*2=1142年(南宋绍兴12年);启凤公当生于1310-28*12=1310-336=974年(北宋开宝7年);时广公生于1310+28*7=1310+196=1506年(明弘治18年)。假设时广公在34岁时由四川迁云南,则于1540年(明嘉靖19年)由四川永宁荣落里石宝寨(今古蔺县所辖)徙居云南镇雄州下南三甲龙塘坝。

在明初“湖广填四川”时,锡龄公携8子重入四川,可谓旧地重遊,轻车熟路。槐公等8兄弟入川时间当在明洪武5年或稍后。

根据以上分析和推算,继禹公生于1142年前后,距离明英宗“土木之变”时(1449年)300多年,不可能在“土木之变”时参与救明英宗的战事。据此,将继禹公从先贤名录中删除。以上分析和推算结果仅供祖德参考。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其始迁祖于清初由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宾川县。

以知劲公为始迁祖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沈屯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呈文发来信息称,始迁祖知劲公于明初随屯垦云南省的明军(沐国公沐英)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历史上曾称定远县)沈屯,为沈屯艾氏宗族的始迁祖。其裔孙连科公于明末由沈屯迁至龙马池,连科公为龙马池艾氏宗族的始迁祖,至今已传至第15代。知劲公的后裔现主要分布于龙马池村、艾屯和艾小河村。因族谱、祠堂和祖坟均已被毁,无法弄清详细情况了。

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金位发来邮件称,其始迁祖是五品武官,由南京来云南屯垦戌边,遂定居于寻甸县。据悉, 昆明市、大姚县、禄丰县、威信、彝良、盐津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以上均摘自《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