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明姓网 > 明氏源流 明氏源流

高丽始祖明升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明姓展区
(1356~1393),原名旻升,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大夏国末位皇帝,夏太祖明玉珍之子,继位时年方十岁,改元“开熙”。公元1366~1371年在位,时大夏朝廷大臣们不和,由其母彭氏垂帘听政。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登基后,致力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此扫荡各路割据势力,大夏国也遭到打击。明玉珍降封为顺皇帝归义侯。后来朱元璋派太监将他们母子远远地送到高丽国安置。后明升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育有四子,从此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

(一些野史上记载明升原名旻升,最新考古发现明升原本就姓明,旻姓为误传,应当纠正。)

国势衰弱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升的父亲明玉珍去世,明升即位,改年号为开熙,将明玉珍安葬于江水之北,称其陵墓为永昌陵,庙号太祖。明升尊奉母亲彭氏为皇太后,共同听政。明升即位时年仅十岁,各大臣都很粗暴,不肯居于他人之下。而万胜与张文炳之间存有隔阂,万胜暗中派人杀死张文炳。张文炳曾善待明玉珍的养子明昭,所以明昭又假托彭氏旨意,吊死万胜。万胜为明氏立功最多,他被吊死,蜀人大多同情他。吴友仁以清君侧为名,从保宁传来檄文声讨明昭。明升命戴寿前去讨伐。吴友仁给戴寿写信说道:“不杀明昭,国家不安,众心不服。如果明昭早晨被处死,我傍晚将会赶到。”戴寿于是奏请处死明昭,吴友仁则入朝谢罪。于是诸大臣各司其职,而吴友仁更加专横放纵,致使国权旁落,国势日益不振。万胜死后,刘桢为右丞相,三年之后也去世。这一年,明升派使者告哀于朱元璋,不久,又派使者前去问候。朱元璋也派侍御史蔡哲回访。

书信劝降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朝都城,明升送信祝贺。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使臣前来征求木材。明升便将蜀地特产一并献上。朱元璋以玺书作答。同年冬天,朱元璋派平章杨璟谕示明升回京复命,明升拒不听从。杨璟写信给明升说:“古之从政治国者,同力度德,同德度义,故而能身家两全,流芳百世,反之则败。足下如此年幼,便继承先人功业,占据巴、蜀,却不考虑长远之计,而听从群属之言,认为有了瞿塘、剑阁之险,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都是他们不懂时势变化,将使足下蒙受伤害的言论啊。昔日占据蜀地最强大者,莫过于蜀汉昭烈帝刘备。而且有诸葛武侯辅佐,考核守官,训练士卒,物资不足,均取于南诏。但是仍然朝不谋夕,仅能自保而已。而今足下的疆域,南不过播州,北不过汉中,以此求彼,相隔万里,而想凭借一隅之地,延长顷刻寿命,可以说这是明智吗?我主上仁圣威武,神明感动,对于顺从归附者无不施以恩惠,而对于顽固背弃者才出兵征讨。因为足下的先人曾通好我主上的缘故,而不忍用兵,屡次派人向你谕示此意。又因足下年纪尚幼,从未经历事变,惟恐你受狂言迷惑,丧失长远之计,又派杨璟前去面谕祸福。我主上仁德深厚,待明氏实在不薄,足下难道能不深念于心?而且以往陈、张之辈,窃据吴、楚,造船堵塞江河,粮食堆积如山,又有强将劲兵,因此自谓无敌。但是鄱阳湖一战,陈友谅被杀,我军随即东征,张氏投降。此非人力所为,实乃天命所归啊。足下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呢?陈友谅之子窜归江夏,王师前往征伐,陈友谅之子走投无路,被迫投降。我主上宽恕其罪,并剖符赐爵,恩荣之盛,天下所知。足下未犯像他那样的过错,如能幡然醒悟,自求多福,则必定可以享受土地之封,保住先人之祀,世代不绝,这么做岂不是明智之举吗?如果你一定要逞强一隅,苟延顷刻,就好像鱼儿浮游于沸腾的鼎水,燕子在危险的帷幕上筑巢一样,大难将至,而恬不自知。杨瞡惟恐大兵一到,凡是现在为足下出谋划策之人,他日也许会为自身打算,各自求取富贵。到了那时,你们老母弱子,何处才能安身呢?其中的祸福利害,一目了然,足下好好想想吧。”明升最终还是没有听从杨璟的劝告。

投降封侯

洪武三年(1370年),兴元守将献城投降。吴友仁几次前往进攻,都未能攻克。同年,朱元璋为征伐云南,派遣使者前往借路,明升拒不遵从诏令。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命征西将军汤和统率副将军廖永忠等率领水师由瞿塘直趋重庆,前将军傅友德统率副将军顾时等率领步兵、骑兵由秦、陇直趋成都,攻打蜀地。

当初,戴寿对明升说:“以王保保、李思齐的强大,仍不能与明军对抗,何况我们蜀地呢?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我们怎么去应付呢?”吴友仁则说:“你说得不对,我们蜀地依山傍水,非中原能比,不如对外结交友邦,对内则修整军备。”于是便派莫仁寿用铁索横断瞿塘峡口。而今又命戴寿、吴友仁、邹兴等增兵援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凿穿两岸石壁,牵引铁索成为铁桥,使用木板安置炮弹来抵御敌军。汤和率军到达,不能前进。傅友德侦察到阶、文没有防备,便进军将其攻破,又攻克绵州。戴寿于是留下邹兴等防守瞿塘,而自己则与吴友仁返回,会合向大亨军援救汉州。几次交战均遭大败,戴寿、向大亨逃往成都,吴友仁逃往保宁。当时廖永忠也已攻破瞿塘关。飞桥铁索均被烧断,邹兴中箭而死,夏军皆溃。明军然后攻下夔州,驻扎铜罗峡。明升大为恐惧,右丞刘仁劝他逃奔成都。 明升的母亲彭氏哭着说:“我们可以去成都,但这也只能延长旦夕寿命。因为大军所过,势如破竹,我们不如早一点投降,以挽救百姓的性命。”于是派遣使者携带奏章前去乞降。明升反绑双手、车载棺材,与母亲彭氏及官属前往军门投降。

汤和接受璧玉,廖永忠则为他解开绑绳,秉承朱元璋旨意,对其加以抚慰,并下令诸将对他们不得有所侵扰。而戴寿、向大亨也以成都降于傅友德。明升等全被押送京城,礼臣奏道:“皇帝御临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于午门外,有关官员宣读赦免诏令,就像从前孟昶降宋一样。”朱元璋说道:“明升年幼弱小,凡事听由臣下,与孟昶不同,所以应当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仪。”当日,朱元璋封明升为归义侯,并赐居京城。[

迁徙高丽

明升投降明朝后,有一次和红巾军另一起义军首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经常会面发牢骚。这二人虽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朱元璋怕他们受人盅惑,日后危及大明政权,就派太监将他们远远地送到高丽国安置。

洪武五年(1372年),将明升迁徙到高丽。[8]明升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后育有四子,从此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

洪武五年 五月底,明升陈理一行二十七人抵达高丽,收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并被赐给布匹等物品。时年十八岁。(《高丽史》卷四十三,恭愍王二十一年五月乙丑)

洪武二十六年 朝鲜李成桂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明升的长子明义向朝鲜李成桂:“告其父殁,”。(朝鲜《太祖康献大王实录》卷三,太祖二年二月庚子。)

史籍记载

据史籍《明史》第一二三卷“明玉珍传”记载,明升后代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农历1月,徙往高丽。另据叶子奇在《草目子》一书中的记载:“辛亥七月(公元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后母召入宫,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丽,飘飘然入于海矣。”

这一事实,在我国的史籍《明太祖实录》和朝鲜的古文献《高丽史》中均有记载。《高丽史》中还记录有明太祖朱元璋给高丽国王恭亲王的函旨:“将那陈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

据韩国历史记载,明升与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交情颇深,经常下围棋。明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时,献上了一套自己亲手缝制的“龙袍”,使太祖李成桂感泣。另外,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唐装和首饰也开始在朝鲜王朝普及。李成桂为表谢意,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彭皇后去世后,安葬在朝鲜松都万寿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

明升一家在高丽安家繁衍后,四个儿子的后代便分散在朝鲜半岛二十四个地区。日寇侵占朝鲜半岛时期,首次实施户籍制度,把明氏家族分成两大支系:一支系为“西蜀明氏”,另一支系为“延安明氏”。当时的“西蜀明氏”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国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延安明氏”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韩国)。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1]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夏太祖明玉珍

母亲:太后彭氏(彭太后)

妻子

皇后王氏

郡夫人尹氏,坡平人,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

儿子

大夏亡国第二年,明太祖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丽,并宣“不做官,不做民”。明升家族一行来到高丽后,高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今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

明升在高丽定居后,与郡夫人坡平尹氏(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结婚,生有四男:大儿子明义,资宪公、资宪大夫;二儿子明见,总郎公、嘉靖大夫;三儿子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儿子明信,侍郎公、通训大夫。[2]

相关研究

如今,韩国“明氏大宗会”副会长明鲁升说:在大夏国被灭后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将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丽,并宣“不做官,不做民”。明升家族一行来到高丽后,高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今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

明氏一家在高丽定居后,明升与郡夫人坡平尹氏结婚,生有丝男:大儿子明义,资宪公、资宪大夫;二儿子明见,总郎公、嘉靖大夫;三儿子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儿子明信,侍郎公、通训大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