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米姓网 > 米氏源流 米氏源流

内蒙古-达拉特旗米氏的来源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米姓展区
内蒙古-达拉特旗米氏的来源

时间:13-01-11 栏目:米氏溯源 作者:米鹏 评论:0 点击: 967 次  

. 关于达旗米氏的来源先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文字材料,历史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口耳相传,米氏族人大多听过我们来自陕西榆林米家园子,也听过米福、米太弟兄二人,携妻儿带一榆木大案和一根擀面杖来到达旗马场壕乡米家壕村,诸多先祖皆有此传说,决非偶然。二十多年前这个案板仍在使用,并有一给山羊角上烫字的印章上面就是一个“太”字。 2010年11月27日,米建明、米晓民、米旺弟兄三人专程到米家园子寻根问祖,该村位于榆林市南19公里处,210国道从村中穿过,村中共有居民四百多户两千余人,村民大多姓米,只有少数几户姓刘,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杂姓,据多位村民讲他们是明朝时从山西大槐树迁来此地,来时就是米、刘两家,后来米氏人丁兴旺人口比例远大于刘氏,故村名为米家园子。村中没有祠堂和家谱,祖坟也被文革时平了坟头,墓碑悉数被毁,但村民口口相传的字辈派语可以分清村民的辈分,派语是:“大印玉威国枝成,君兰丰士怀生海,家宸致恒津育朕,谱越祥荣浩景晟。”村民大多按字辈取名,即使不按字辈取名也知道自己应该属于哪一个字辈,现村中在世辈分最大的为怀字辈。村民还讲刚到米家园子时的始祖有五个儿子,分为五门,村民据此区分亲疏关系。除此之外,可供我们参考的还有两项:其一是位于村子西北凤台山上有一祖师庙,该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庙内供奉道教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庙前有石碑多座,上面记述历次被毁后重建之详细情况,碑上有大量的米氏先人姓名可供参考。其中有两座碑与我们关系密切,第一座立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碑文详细记述米福携长子米兰桂、次子米兰枝、长孙米运喜将家中部分田产捐献给祖师庙做为庙产,碑上除他们祖孙三代外另有多名证人的姓名,均按辈分排列。第二座立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碑文记述同治七年回民暴乱焚毁祖师庙,同治十二年陕西延绥镇总兵西林巴图鲁刘厚基(1840-1877,字子坤,号福堂,湖南耒阳坪田人。)出资由米兰桂组织重修,碑文中只提到三个米姓人名,米刚(清乾隆三十年时会首,此时已去世)、米兰桂、米元(撰写碑文者)。其二是2003年修铁路时,铁路从村子东北被毁的祖坟经过,村民米永生参与了迁坟,将先人的姓名抄录下来,并据此编修了他们一支的家谱,家谱共十三代,但仅以他为基础往上推了五代的直系关系是清楚的,其他人姓名、辈分清楚,但亲疏关系不清楚。他抄录下来的姓名中有庙前石碑上出现的大部分姓名,其中有米兰桂但是没有米福,在这片坟地里米兰桂是第九代,由此可以推断米福确实离开了故土。另外我们以当时人的平均结婚年龄和寿命推断米福所生活的年代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自1840年起战争频繁,兵连祸结,据《榆林县志》载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被称为“秦豫大旱”的特大旱灾致使饥民遍野,饿殍塞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一直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的十年间,陕北几乎年年大旱。清政府****,国库空虚,无力救灾,大量灾民无奈之下跨越长城向相对于“口里”比较富饶的“口外”迁移,米福携其家人也于咸丰初年来到了达旗马场壕。初来时没有住房,只是土崖下凿一眼小窑洞居住,勤勤恳恳开荒种地。到米留柱一代成年后,地少人多不够耕种,于是开始向北迁移,人员主要分布在达旗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