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蒙姓网 > 蒙氏源流 蒙氏源流

中国蒙氏的族源和族流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蒙姓展区

中国蒙氏的族源和族流

一、蒙氏的起源

蒙氏的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对此,我国史谱和辞书者作很多记述。在《辞海》《辞源》和《姓氏追根寻祖》都同样说述:

“蒙”是姓,高阳氏的后代封在蒙双,有“蒙氏双氏”。又说:“东蒙主把蒙山作自己的姓氏,秦将有蒙骜蒙恬。”

这则记载清楚地说明了蒙姓产生的原因和地点。至于高阳氏是谁?蒙双在哪里?东蒙主又是谁?蒙山又在哪里?这得从历史说起。

据考,我国远古黄帝族轩辕氏的孙子颛顼封在高阳,号称高阳氏。(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高阳氏的后代封在蒙双,把蒙双作为自己的姓氏,蒙氏双氏。(蒙双,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县。)(见《史记》《中国通史》范文澜本。)

至于东蒙主,历史则作如此记载:在我国奴隶社会末期,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实行分封制,将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封他们为侯让其建立相对而忠于周王室的国家,称诸侯国,国君拥有行使当地军政大权及祭祀天地山河社稷宗庙之权力。当时山东境内东蒙山下的颛顼国国君被封为“东蒙主”即主祭祀东蒙山的主祭人。从西周初年起到战国初年止,历代颛顼国君世袭东蒙主长达八百年之久。颛顼人因此把蒙山之山名作为自己的姓氏。颛顼国为远古圣帝伏羲的后裔,系属风姓,其国为东蒙主后,便以蒙为姓。

以上便是蒙姓得姓的原由。后来蒙双得姓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而东蒙山得姓的情况则起了变化。战国初期,山东境内有齐鲁两大国,后来齐国灭掉鲁国,颛顼国为鲁国的臣子国,也跟着灭亡,于是齐鲁颛顼三国合并为齐国,颛顼从此结束。(见《论语.季氏》《史记》《康熙字典》《风俗通》《通志.二七.氏祖三》)

上面记载,如果属实,那么中国理应有两支蒙姓。但在《百家姓》和《千家姓》都说蒙姓起于安定。其实不然。只有《姓氏追根寻祖》说得准确些,是望族出于安定。为何说是望族出于安定呢?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击退匈奴,并筑长城修驰道,连续十多年,于是将家属带到长城及驰道附近安置,地点在安定。据考,安定,郡名,在今甘肃宁夏两省交界地带,包括好几个县,今陕西还有安定镇。蒙恬的子孙,大约在安定发族,后来可能社会原因或其他原因,他们从安定迁往其他地方。不论到哪里,都念念不忘安定这个地方,书写宗祠都要写“安定堂”和安定世第这几个字。

二、蒙氏的族祖

(一)山东蒙姓的族祖

根据历史记载,山东蒙姓的族祖是伏羲。对伏羲,《辞海》作如下记载:

“伏羲氏--作虑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开始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说伏羲是“太昊”。

在《辞源》里则作这样的记载:

“伏羲是古代帝皇名,他姓风,有圣德,像日月那样光明,故称太昊。他教民种田、捕鱼和牧养牧畜方法,养牲口来充实厨房的食类,故又称庖牺,他最初画出了八卦,制作了书契,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传位给子孙达十五世,共一千二百六十年。神农氏出现后,有的叫他宓羲,也有的叫他虑羲。”

在《中国通史》范文澜本里作则如此记载: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昊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太昊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河南淮阳县相传是“太昊之墟”。春秋时期,山东还有任宿、须句、颛顼等四个小国,说是太昊的后裔。

从以上记载看,伏羲是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畜牧业开始出现时候人,他不仅是人类的始祖,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首创者。

(二)河南蒙姓的族祖

据史载,河南蒙姓的族祖是轩辕氏。对于轩辕氏,在《史记》和《中外历史年表》里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载。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因出生轩辕,故号轩辕氏,又因建国于有熊,故又号有熊氏。(轩辕、有熊,均是古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轩辕兴起的时候正是神农氏衰落的时侯。那时各部族之间经常互相攻战,给黎民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神农氏没有能力制止。轩辕氏学习使用兵器,用来征服战争挑起者,于是各部族都归服轩辕氏。后来轩辕氏又击败了首先进入中原地区的九黎族,再击败后来入侵中原地区的炎帝族,声威大震,各部族都称轩辕氏为天子。轩辕氏代替了神农氏建立了部族大联盟,成为各部族的最高统领,并制订了治理天下的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划定行政区域,辖境东到海,南到湘,西及鸡头,北抵蒙古,治邑于涿鹿(今河南涿鹿县),制订了法律条例,行使统治大权。

经济上建造宫室及生产工具,教百姓挖井汲水和吃熟食,按季节播种五谷,开发土地,故史称黄帝。

文化上让臣子诵与仑颉创制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作乐器,歧伯编写医书(《黄帝内经》),妻子嫘祖养蚕织布染印衣裳。

黄帝有25子,其中14个分出去,形成新的部族而有姓氏。正妻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黄帝在位百年而死,他是古代五帝中第一位帝皇。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封在高阳号高阳氏的颛顼是昌意之子,也可见黄帝是河南蒙姓的始祖。

三、蒙氏的族流

中国的蒙姓,渊远流长。几千年来,经历了漫长的初发、形成、分化、融合、迁徒的大过程。根据史迹追寻,其脉络可以分述如下:

(一)从山东迁往陕西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有齐鲁两大国,而在这两国内外也有些小国,其中颛顼国在鲁国疆域之内,为鲁国的附庸国。战国初年,齐国吞并鲁国,颛顼国也随之灭亡。鲁颛并归于齐,当时齐国有位叫蒙骜的先祖到陕西咸阳去,他的儿子武,孙子恬、毅相继做秦国的大将,定居咸阳。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北方边境尚未安定,秦始皇命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征匈奴,收复河南失地,由于修筑长城、驰道,蒙恬将家属带到长城、驰道附近的安定定居,并在安定发族,后来大约由于社会原因,蒙恬子孙离开安定,不管走向何地,都念念不忘安定这个地方,书写案堂都要写“安定堂”三字。史学家介绍蒙姓称之为“得姓于山东,旺族出安定”自有其道理。

(二)从中原迁往南方及西南方

1、从中原迁往广西

(1)从中原迁往桂西北地区

北宋时,有一支蒙姓出现在桂西北地区,他们分散居住在龙江沿岸,元朝人脱脱撰文记载他们的事迹,并称他们为蛮民。(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的《粤西文载校点》刊载的《安化州蛮》一文)。从北宋到南宋,他们活动的范围极广,北及宜州融水,西北及贵州都匀。这支蒙姓的后裔如今仍分散居住在桂西北地区各县,从时间上看,他们迁到这带地区,是在隋唐以前,甚至更早。他们还记得自己的祖先曾住过河南涿鹿,证明他们从北方来得最早。

(2)从中原迁到桂东南

根据宾州县志及各地族谱、墓碑碑文记载,北宋初年,朝廷派文臣蒙永田到粤西宾州任知州。永田号延永,湖南长沙府善化县莲塘村人。永田公定居在宾州,发族宾州,自公元960年以来,永田公的子孙遍及广西各地,尤以桂东南居多,有少部分则迁至区外、海外及国外。至于永田公的先祖于何时何地从中原 迁来湖南,未得而知,有待查考。

2、从中原迁到广东

根据广东仁化县恩村族人族谱记载,广东蒙姓始祖为万承公。万承公,江西省云都县都仁里人,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携其三子念四念五念六到广东做生意,在韶关地区的仁化县恩村定居,在那里发族,后来念五迁到番禺,念六迁到广西邕宾,念四留住恩村,族发人旺,富贵双全,文武名人历代辈出。  念五到番禺发族后,其子孙又往外迁。其中雁公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另一说法是明成化年间(1460年)从广东南海县(属粤溪邑)冷坑墟五斗司沙坑村迁到广西来宾县南二里蒙村定居;祖养公于明嘉靖二年(1524年)从广东省南海县沙冈(山凤)村猪仔巷随军到广西来宾南泗乡高岭村定居;东林公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从广东南雄(洪)县珠玑巷迁到广西 桂平惠村定居;还有一位公(暂未知名)从广东迁至梧州定居。

又根据广东封川县江口镇文治、金池兄弟给广西宾阳海生族老来信叙述:番禺有位蒙甄公,其为念五公五或六世孙,于明末从番禺迁至德庆县大塘定居。蒙甄公有五子:长宗仁、次宗义、三宗礼、四宗智、五宗信。后宗礼公迁至广东省封川县定居,宗义和宗智迁至大乌(又叫大安,平南县)定居,只有宗仁和蒙甄公留居德庆。

后来封川县宗礼公之子蒙端公,中科首榜。任名职,到教之国(越南、交趾)当附马,并任教之国王,终身教之国。宗礼公六世孙(未知名)先到广西陆川任知县,又调福建某县任职,后又调回陆川复职,并定居陆川。宗礼公十一世孙有位公(未知名)到安徽某县任知县,定居在安徽。

3、从中原迁到贵州

根据贵州独山州志和蒙氏族谱记载,贵州蒙姓始祖是蒙闻。蒙闻,安徽省凤阳府凤阳县杨柳街珠市巷人,安徽卢州牧蒙琚之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西南地区的蒙古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加上地方盗匪乘机作乱,严重影响明朝政权的巩固。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大将傅友德率兵前往平息,蒙闻随军前往,在战斗中,蒙闻屡立奇功,朝廷封他为“镇威大将军”,命他留守贵州独山,任独山弹劾长官司,定居独山发族。六百多年来,蒙闻公子孙发展遍及独山县各地及贵州的部分县市,有的则迁至广西的百色地区。

4、未知来源的云南蒙姓

唐朝时,云南有六诏,即六个部落组织,其中有两诏为蒙姓,即蒙嶲诏和蒙舍诏。这支蒙姓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力相当大,占地广阔,最后成了独立王国。唐贞观年间(664年),蒙舍诏的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政权。唐开元元年(713年)蒙舍诏第四世王皮逻阁统一六诏,开元26年(738年)唐封皮逻阁为“越国公”,赐名蒙归义。蒙归义入朝于唐,唐封其为云南王,全盛时辖境有今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广大地区。(《辞源》《辞海》)

史书如此记载,如准确无误,那么云南则有一支蒙姓。但他们是本地族姓,或者是外来族姓,是汉族的异变或是当地少数民族,又何以为蒙姓?这些都有待查考,从其出现年代看,如果是外来族姓,这支蒙姓也是到西南最早的一支。

蒙姓民族成分的形成及其演变

中国境内古代有四大部族,即东夷族、南黎族、西戎族、北狄族,除了北狄族,在民族大融合中,西戎族(含炎帝族、黄帝族)与东夷族及部分南黎族会合形成了古代的民族,原先称为华夏族(西夏族与华中族的结合)春秋中称华族,汉朝后称汉族,后来不断融合壮大发展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见《中国通史》范文澜本),炎黄族与东夷族就这样形成融合为汉族。东夷族的后裔蒙姓与黄帝族的蒙姓都为汉族。随着社会发展及民族的不断迁移,无论是河南的蒙姓或是山东的蒙姓,其民族成分都逐渐发展起了变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从中原迁到南方和西南方的蒙姓,则分成了多种民族;迁入广东的保留了汉族成分,迁入广西东南部的保留汉族成分,迁入桂西北和贵州云南的则变为壮、瑶、么佬、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不仅如此,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素质也随之改变而同化于当地,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新的风俗习惯、新的语言体系。这都是随乡入俗的结果,是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不单蒙姓如此,其他姓氏也如此,同一族姓因住地不同,各方面的差距也很大,是客观造成,不是主观决定。

如何看待民族成分

民族成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先进民族与后进民族的区分线,也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寒暑表。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容怀疑。

同为一个姓,大家同宗共祖,出自一脉。后来分支,各自变异,有多种因素,是自然现象。我们蒙姓由黄帝族与东夷族组合成汉族后,后又因多种原因由汉族分为多种民族,无形中打上等级的烙印,附上了优劣的观念;使大家之间感情难拢。作为同姓应该本着“天下蒙姓一家亲”“天下蒙姓是一家人”的宗亲情谊和睦相处,不能用陈旧的眼光和意识来看待自家人。同姓应该互相尊重,承认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目前我们蒙姓已分为很多种民族,要认识家族,要联络感情,要编族谱,最主要的是不要让“民族”大旗插到我们中间来,如果那样,永远也搞不好团结。既违反法律,也违反人类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