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蔺姓网 > 蔺氏源流 蔺氏源流

【蔺氏后裔】寻根溯源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蔺姓展区
【蔺氏后裔】寻根溯源

编辑:蔺胥伟

  

     蔺姓,拼音:lìn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全国同华人华侨共计人口约23万。

蔺,古代姓氏,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晋献公的少子成师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他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得到蔺(今山西柳林县孟门,一说在陕西渭南县西北)作为封邑,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姓。

蔺氏,自韩康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真实反映蔺氏二千多年的沧桑历史,全面再现蔺氏人的创业成就,大约近五十万蔺氏儿女的良久夙愿。

一、姓氏源流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献公后裔韩康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图片: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在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将自己的的小儿子姬成师封于韩邑(今陕西韩城),由于姬成师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之为“韩子”,他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韩氏。韩氏一族后来参与“三家分晋”,建立了韩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

  

【春秋时期韩姓】

  

     韩氏之先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为韩氏。文公即位,韩氏不旺,为赵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韩厥为正卿,韩氏复兴,其后建立韩国

  第一代:韩简

  第二代:韩子舆

  第三代:韩厥、韩穿

  第四代:韩起、韩无忌

  第五代:韩须、箕襄

  第六代:韩不信、韩固、韩康之元孙《蔺相如》

  第七代:韩庚          

  第八代:韩虎

  第九代:韩启章

     第十代:韩虔

  韩氏一族传到韩厥(谥号“献”,史称韩献子),原为晋国豪门贵族赵氏的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

  

  在春秋后期晋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争权之斗中,韩厥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周简王姬夷三年(晋景公姬孺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栾氏、邯氏两大家族协助晋景公攻灭了赵氏家族。韩厥本人虽然与赵氏家族渊源甚深,且手握国军大权,并没有起兵予以阻止,但他在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却起了关键作用。

  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公元前574年),上卿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晋厉公,当时也曾请韩厥参与其事,但仍旧被韩厥断然拒绝了。这两次晋国贵族势力之间的斗争都与国君有牵连,所以韩厥说:“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实际上,他是不愿意参与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正是由于韩厥的这种超然态度,使得整个韩氏家族在混乱的晋国政局中得以保全,并且不断壮大,至晋悼公姬周(姬纠)执政时期(公元前572~前558年在位),韩厥升任晋国上卿,担任大司马之职,成为“政在私门”的六卿之一,以执法无私著称于世。

  周简王二十年(晋悼公姬周七年,公元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其子韩起(谥号“宣”,史称韩宣子)继位为晋国上卿。在韩起的精心主持下,韩氏家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始终没有衰落。一直到了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晋烈公姬止十七年,韩景侯韩虔七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赵烈侯赵籍元年,公元前40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之后,韩氏家族赫然成为诸侯,立国都于夏邑(今河南禹州,后迁至新郑),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韩氏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上显赫一时。

  韩起有个重孙名叫韩康(韩厥的玄孙),后来在赵国出任大夫,被赵国君主赵襄子赵毋卹(公元前457~前425年在位)封赐到北蔺之邑(今山西柳林孟门)。

  北蔺,本称躏邑,位于黄河之畔,是赵国的北部边邑,原为晋国重要的战略重镇,后世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在古代,人们称“车轮碾压,徒车之所”为“躏”,义即“蔺轹”,所以称“躏邑”,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的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一带,躏邑在成为大夫韩康的封邑之后,去“足”为“蔺”,称蔺邑,以盛产红枣、桑蚕、蔺草(灯心草,制蓆原料植物)而著称于世。

  

  在韩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蔺氏,世代相传至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就是“完璧归赵”并使赵国强大一时的宰相蔺相如(公元前329~前259年)。传说,在蔺相如的后代中,有因避难而改姓氏为门氏者,亦世代相传至今。

  蔺氏族人大多尊奉韩子(姬成师)、韩康为得姓始祖。

  关于古蔺地所在,本书按史籍《史记》、《集解·地理志》、《五经正义》中的记载,确定其为柳林县孟门镇。

  在史籍《集解·地理志》中记载:“西河郡有蔺、离石二县。”在史籍《五经正义》中记载:“蔺,音力刃反。<括地志>云:'离石县,今石州所理县也。’蔺近离石,皆赵二邑。”

  因此,在古代史籍中,对蔺地所在已经有明确指明,即今山西省吕梁地区紧挨离石县的柳林县孟门镇一带,位于今柳林县县城柳林镇北二十三公里处,面积约八十一平方公里,春秋时期为晋国之邑。

  “三家分晋”之后,原晋国西部三川河沿线的皋狼邑(今山西方山南村)、离石邑(今山西离石)、中阳邑(今山西中阳)、隰成(今山西柳林穆村)、蔺邑(今山西柳林孟门)等皆归赵国所有,特别是离石邑、蔺邑这两个城池,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赵国的全国性重要标志城市。

  在战国时期,三川河沿线一带地区虽然长期属于赵国所有,但也是赵、魏、秦三国的共有边界。三国在频发的战争中互相争城掠地,吴起为魏国大将时,曾在离石区吴城至陕北吴起县一线垒堡筑城抗秦,秦国也曾多次攻占赵国的蔺、离石二邑。在史籍《史记·秦纪》、《史记·赵世家》、《史记·魏世家》、《史记·六国表》以及《战国策》等历史文献中,有十多次提到这两个地名,充分说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得姓始祖:韩子(姬成师)、韩康。

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蔺姓乃是黄帝的后裔。

     相传,我们的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二人,分别为姬、酉、祁、己、任、滕、箴、荀、僖、姞、儇、依十二姓。黄帝居住在轩辕丘,娶西陵氏女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妻,曾经生下两个儿子:玄器、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高阳,高阳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颛顼帝。颛顼逝世后,由玄嚣的孙子高辛登位,高辛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蟜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便是黄帝。蔺姓便是由帝喾这一支演变而来的。

     谈起蔺姓的演变,不得不提起后稷。后稷是黄帝的曾孙。他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关于后稷的身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姜嫄来到野外,看见地上有巨人的脚印,很是好奇,想踏进去试试,刚一踏进去,就感到腹内剧烈震动,像怀了孕一样。过了一年,生下一个儿子。姜嫄认为这个儿子来历不明,很不吉利,就把他抛弃在一个小巷里,但牛马经过小巷时,却避而不跺。又把他放到树林里,恰好有好多人。因此姜嫄又把他扔到水沟的冰面上。一群飞鸟又用翅膀覆盖和衬垫着他。姜嫄觉得他很神奇,才将他收养起来抚育成人。因为姜嫄屡次将其抛弃。所以给他起名叫弃。弃在儿童时代就很出类拔萃。做游戏时喜欢种麻和豆子,而且经他所种的植物长得非常好。弃长大以后,很喜欢耕田种地。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经他所种的植物连年丰收。帝舜发现了他的农业才能,任命他为农师,在弃的精心管理下,农业连年丰收,帝舜很高兴,封他为有邰氏的国君,号曰后稷,居住在豳地(今陕西省栒邑县西部地区),并让他另姓姬。

     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古公亶父继承祖先的遗业,并且能够积德行义,深受国人爱戴。古公 亶父在位期间,戎狄族入侵,全国百姓要求群起应战。古公亶父不忍使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主动离开豳地,迁到岐下(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豳人感其仁德,举国扶老携幼追随古公亶父于岐下。旁国的百姓。感念古公亶父的仁德,也都来归顺他。古公亶父在岐山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设立官吏,使其国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的孙子昌,也就是我们习称的西伯侯姬昌(后来被武王追封为周文王)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在西伯侯的治理下,他的诸侯国更加强盛。这个时候,商纣王宠爱妲己,整日沉迷女色,昏庸无道。他的臣子崇侯虎上奏纣王:“西伯积善累德,诸侯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下令将西伯侯囚于羑里。西伯侯的臣子闳夭等人以美女、奇物、良马将其赎回。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沣水东岸)。周武王逝世后,他的儿子诵继位,也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年幼)。一天,他和三弟叔虞做游戏,把一片桐叶递给叔虞。接着随便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给你,封你为侯。”这一游戏之语被一旁的史官史俟听到,并记录了下来,因为“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无奈,只得册封叔虞,将其封于“唐”,后称其“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又被封于晋,成为晋侯。晋侯的七世孙费王即晋穆侯。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生太子仇、少子成师。仇后来做了晋文侯,他的儿子伯做了昭侯。晋昭侯元年,封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桓叔之孙称后来做了曲沃武公。曲沃武公灭晋文侯的六世孙缗而自立,即晋武公。晋武公灭掉周成王的弟弟(名失传)所建立的韩国(也为周分封的诸侯国)封其小叔叔姬万(又名毕万)于韩,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的地方。韩氏一直在晋国被列为公卿。至春秋末战国初,韩厥的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

由上所考,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则出自姬姓。

  

黄帝——娶嫘祖生——玄嚣——娇极——帝喾,娶姜 生——后稷(始得姬姓)——下传三世——公刘(周道之兴自公刘始)——下传九世——古公亶父(武王追封其为太王)——太伯 虞仲 季历(武王追封其为王季),娶妻太任——昌(西伯侯姬昌追封其为文王)——发(武王灭纣建周)——(周成王)诵唐叔虞(周成王桐叶封弟叔虞于唐)——唐叔子燮(晋国的开国之君)——下传七世——费王(晋穆侯),娶齐女姜氏——(晋文侯)仇成师(昭候元年封成师于曲沃号桓叔)——(晋昭侯) 伯——历三世 历二世——(晋哀侯)光——小子侯 缗——称(曲沃武公)——晋武公。  

韩氏显贵 忠义之臣

     由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知韩氏的祖先本来与周同姓,姓姬氏。后来韩的后裔姬万由于帮助曲沃武公夺得晋君的地位有功,被封在韩原,世称韩武子。武子后三代而有韩厥,自此该支姬姓子民因封为姓,这就是韩氏的起源。而韩厥就是韩氏的第一人,韩氏的显贵也是从韩厥开始的。

     韩氏的显贵与赵氏息息相关。晋灵公在位期间,赵盾为国政,韩厥的父亲是赵家的门客,韩厥自幼在赵家长大。他少而聪慧,长而忠义,赵盾对其甚是赏识,推荐他作军中司马,负责军法之事。有一次,晋军赴河曲与秦国交战。赵盾亲任中军主将,韩厥任军中司马。三军行列整齐,正在进发,突然有一辆车子冲进了队伍,打乱了行军的行列。韩厥赶来,大声责问驾车的人:“你这是干什么?”那人理直气壮地说:“赵国政忘了带餐具,命令我回城去取,不穿过行列,我无法过去!”韩厥气愤地说:“打仗的行列,岂能乱闯,执行军法,立即斩首。”那赶车人立即下车求饶:“这确实是国政的命令。”韩厥果断地说:“既然打仗,我就只知道有军法,不知道有国政。”几位将军过来劝说韩厥,韩厥坚决执法。事后,赵盾召见韩厥,大家都为韩厥捏着一把汗。到了将帅的营帐,赵盾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盛情款待韩厥。席中,赵盾亲切地对韩厥说:“举贤任能是我的责任,军中之职,事关江山社稷,国家安危,我推荐你任职又怕你担当不起,所以考验你一下,你能严格执法我就放心了。”从此韩厥在军中威望大增,他对赵盾的知遇之恩也深埋心底。

  

     晋景公继位不久,晋国与楚国为争夺郑国而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北)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荀林父为中军主将,赵朔为下军主将,赵同、赵括、赵婴齐为军中大夫。韩厥为军中司马。当晋军走到黄河边上时,才得知郑楚已达成和议,中军主将荀林父主张撤军,军中大夫赵同、赵括、赵婴齐认为“不与楚国交战,晋国就会失掉霸主地位。”赵旃贸然出战,擅自率领部分兵马渡河。韩厥见此情形,甚为着急,便对荀林父说:“赵旃等人孤军深入,势必会失败,你身为元帅,对此要承担责任。不如全军过河接应。”晋军虽然过河,面临来势汹汹的楚军。终因准备不足而大败,晋军在中原的豪气也开始衰弱。晋景公十一年,韩厥与郄克率兵八百乘攻打齐国,大败齐国,重新恢复了晋国的威望。晋景公十四年,晋景公把三军扩充为六军,增加新三军,提升近年在战争中的有功人员。韩厥被提升为新中军主将,位居十二卿之列。赵括为副将,赵旃为新下军的副将,赵朔仍为下军的主将。赵氏人才济济,在十二卿中,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对赵氏的蒸蒸日上,他的仇家屠岸贾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晋灵公在位期间。赵盾(赵朔的父亲)与屠岸贾同为国之大夫,屠岸贾阿谀奉承,深得晋灵公的宠爱。而赵盾对灵公的暴虐十分不满,屡次进谏。晋灵公十分讨厌赵盾,派人暗杀赵盾。刺客感赵盾之忠义,不忍杀害,自杀身亡。赵盾得以逃离,还未逃离国境,赵盾的弟弟赵穿就在桃园杀死了灵公 (乙丑年)。赵盾被迎回国都。.屠岸贾怀恨在心,但是慑于赵盾的威望,不敢贸然行事。晋灵公被杀后,他一直言行唯诺,委屈作人。赵盾、赵穿去世后,屠岸贾又施展他那套阿谀奉承的手腕,获得了晋景公的重用,担任了晋国司寇的要职,掌管国家的刑狱和纠察,他大权在握后,便开始收揽自己的党羽,羽毛渐丰,便开始向赵氏发难。一天, 晋国境内的梁山(今山西吕梁山)忽然崩塌,山石堵塞了河流,大水泛 滥

  成灾。晋景公想请太史占卜一下是什么原因。屠岸贾用金钱贿赂了太史。太史占卜完后,沉思了一下说:“是因为刑罚不公,所以使山河发怒。”晋景公说:“我就位以来,没有用过刑罚,怎么会用刑不公呢?”站在一旁的屠岸贾见时机已到,便走向前提醒说:“刑罚过宽或过严都叫做不公,当年赵盾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晋成公继为后不仅不加以追究,还让他执掌国政。一直到现在,赵氏子孙布满朝中,个个身居高位,象这样怎么能惩戒后人呢?梁山的崩陷,是为晋灵公鸣冤呀!”此事非同小可,晋景公不敢断然下决心,便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大臣屈从屠岸贾的威势,不敢仗义执言,推托其辞,不置可否,只有新中军主将韩厥听了,反驳说:“赵氏世世代代事奉晋国,忠心耿耿,为晋国屡建功勋。晋灵公被杀时,赵盾已逃之在外,晋成公都认为他是没罪的,现在赵盾已死,却要诛杀他的子孙,这不是扰乱朝廷吗!”

     晋景公没有采纳韩厥的意见,命人将赵盾弑军的罪状写在版上,交由屠岸贾全权处理。韩厥见大事不好,忙暗中给赵家报信。赵朔说:“我如果逃跑了,必然要嫁祸后人,不如以我的身死来换赵家的清白,我的妻子快要临产了,如果有幸生下男孩,望将军能替我保住这一骨肉,以延续赵氏的血脉,我在九泉之下也感激不尽。”韩厥忙扶起赵朔,伤悲地掉下眼泪:“我韩厥能有今天都是赵家的恩德,你我情同父子,我就是舍命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一早,屠岸贾亲自带兵,将赵氏居住的下宫团团围住,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朔、赵同、赵括及家人杀了个寸草不留。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躲避在宫中幸免于难,没过多久,生下一男婴。屠岸贾得知消息后,又派人到宫中搜查。庄姬将婴儿藏在宽大的裤腿里,未被屠岸贾发现,但屠岸贾并未死心,他一方面严守宫门,一面又发布告示:“有举报赵氏孤儿下落的,赏黄金千两,凡藏匿者全家处斩。”

     宫中脱险之后,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说:“今天屠岸贾虽然没有搜出婴儿,但从目前他所造的声势看,绝不会善罢甘休,肯定还会再去搜宫,这样下去,赵氏难免绝后之灾。必须想方设法把婴儿偷出宫来,藏到外地,才能保住婴儿的性命。”面对屠岸贾的严防死守,他们最终决定实施调虎离山计,以程婴子代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藏匿于宫外,并由程婴向屠岸贾举报,一切都按计划实施。屠岸贾在程婴的带领下杀死了假孤儿,放松了对宫中的戒备。一日,居住在宫中的庄姬由于整天提心吊胆,身体虚弱,便患了疾病。韩厥看时机已到,趁机找到一个心腹医生装作为庄姬看病,把孩子藏在药箱里送出了宫。程婴与公孙杵臼的计策早已告知韩厥。韩厥救出婴儿后按约定的地点,找到了程婴,把孩子交给了他,程婴夫妇避开都城,远走他乡来到盂山(今山西盂县北)安家落户,精心抚养赵氏孤儿。而韩厥在宫中则无时无刻不在为赵氏复兴寻找机会。时光荏苒,一过就是十五年,赵氏孤儿在程婴的培养下已长成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有一天,晋景公接待完大臣,回卧室休息,忽然肚子疼起来,而且一阵疼似一阵,景公不禁痛苦地大叫起来,宫人急忙把太医找来,号脉察色,检查多时,也没有诊断出病因,所以也不敢随便下药,晋景公又派人请来卜者占吉凶。韩厥一看到赵家复兴的时机已到,派人串通占卜者。那位卜者早就倾慕赵氏的大名,愿为赵氏复出效力,当即不谋而合。卜者来到后,拿出龟甲用火烧烤,不多时,龟甲便裂出许多缝纹。他眯着眼睛,拿着龟纹,沉吟半响,缓缓说道:“大业的后代承受了冤屈,所以他的冤魂在作怪。”说完便行礼告退了。

     晋景公不明白卜者的话意,便询问已升为中军主将的韩厥,韩厥解释说:“相传五帝之中的颛顼帝,有一个名叫女修的后代孙女,女修在织布时,有一只燕子落下一颗蛋,女修吞食了这颗蛋,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的后代大费曾跟大禹一起治理水患,为民造福。如今大业的后代有两宗,一宗在秦国为嬴姓,一宗在晋国为赵姓,他们对周朝都有过赫赫功绩。”晋景公疑惑地问:“难道大业的后代说的就是赵氏。”韩厥说:“周厉王、周幽王残暴无道,所以赵氏的后代才离开周朝来到晋国,从侍奉先君武侯到成公,代代有功,可以这么说,没有赵氏,晋国就不会象今天这样强盛,请君主为自己的国家认真考虑。”晋景公叹息一声,有些绝望地说:“赵氏已被满门抄斩,还有什么方法能挽回吗?”

     韩厥内心一阵激动,压低声音,把赵氏孤儿尚存人间的真情告诉了晋景公。晋景公一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病情也似乎好了许多。为了不打草惊蛇,晋景公与韩厥秘密商议了复立赵氏的步骤和措施。韩厥先从盂山把程婴和赵氏孤儿接回都城,藏在宫中。

一天早朝,韩厥约请文武百官到宫中问候晋景公的病情。同时在宫廷内外布置了许多武士,以防意外。问候完毕,晋景公说:“我的病情已经好转,病根也找到了。”大臣们想听缘由。晋景公整衣肃神,从坐椅上站起来说:“是因为对晋国有功的赵氏蒙受冤屈引起的。”这时韩厥把程婴和赵氏孤儿领到大家面前,晋景公恢复了赵家的爵位和封地,并任命救孤有功的程婴为大将军。随后,韩厥带领武士查封了屠府,消灭了屠氏家族,并将屠岸贾的首级祭于赵朔的墓前,为赵氏报了深仇大恨。

  在今日邯郸市丛台公园仍保存着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所建的三忠祠的遗址。三忠祠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邯郸县令卢龙云在丛台时所建的。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后清雍正年间知县郑方坤曾予重修,重修三忠祠时,曾迁址于城西东名观右,郑以为公孙乃赵之门客,程为赵友,韩则同为列卿,“忠”字似未稳妥,遂改名为三义祠。但未沿袭下来,后仍以“三忠”名。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在南门外为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建四祠,后俱废。在今日邯郸丛台公园尚保存有为纪念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所建的三忠祠的遗址。1980年10月邯郸市政府在“三忠祠”和“四贤祠”的基础上,重建了“七贤祠”,至今祠内尚存有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邯郸七贤的塑像七尊。

韩康有功,食采于蔺

  

     在第一节中,笔者已对蔺姓源流做了考证,经考证我们得知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事实上,这涉及的是一个姓氏的来源问题。根据姓氏学界通常的说法,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由于各姓的具体情况不同,姓氏的来源也极为复杂。

     大致说来,有以图腾为姓的,如龙姓、熊姓、姒姓、姬姓等;有以官职为姓的,如卜姓、钱姓、司马姓、尹姓等;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张姓、屠姓、顾姓、甄姓、陶姓等;有以山河名称为姓的,如姬姓、姜姓、妫姓等;有以先辈名字为姓的,如兰姓、盖余姓,庆忌姓,烛庸姓等(后三个复姓今天已不常用);有以排行、辈分为姓的,如伯姓、孟姓、仲姓、叔姓、季姓等;有以父祖名号为姓的,如文姓、武姓,哀姓、康姓、成姓、孔姓等;有以皇帝所赐为姓的,如李姓、朱姓、刘姓、金姓、厉姓等;有以外来姓为姓的,如独孤姓、完颜姓、商姓、王姓等;有以国为姓的,如齐姓、燕姓、赵姓、韩姓、魏姓等;有以居住地和封国所在地为姓的,如郭姓、西门姓、尹姓、常姓、丘姓等;有以某种事物为姓的,如车姓、林姓、李姓、苻姓等;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伍姓、万姓、陆姓、戚姓等;有以季节和时间为姓的,如秋姓、夏姓、月姓、分姓,秒姓等;有以天体气象为姓的,如虹姓、霜姓、昆姓等;有以地形地貌为姓的,如岛姓、岸姓、岭姓、江姓、山姓、田姓等;有以方位为姓的,如东姓、北姓、上姓、左姓、右姓等;有以人体部位为姓的,如耳姓、口姓、皮姓、眼姓等;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如狗姓、蛇姓、牛姓、羊姓等;有以树木花卉和民间称谓为姓的,如梅姓、兰姓、竹姓、菊姓、花姓、杨姓、柳姓等;有以金属为姓的,如金姓、银姓、铜姓、铁姓、锡姓等;有以朝代为姓的,如宋姓、康姓、元姓、清姓等;有以行政区划为姓的,如省姓、市姓、县姓、乡姓等;有以天干地支为姓的,如甲姓、乙姓、丁姓、丑姓、癸姓等;有以军队编制为姓的,如师姓、班姓、帅姓、兵姓、营姓等;有以文化用品为姓的,如墨姓、砚姓、琴姓等;有以食物为姓的,如米姓、豆姓、糕姓、饭姓等;有以日常用品为姓的,如镜姓、枕姓、盆姓、伞姓、席姓等;有以地名为姓的,如邯郸姓、长沙姓、长兴姓、唐山姓等;有以民族为姓的,如汉姓、满姓等。总之,姓氏的来源是极为复杂的,既有一姓多源的,如尹姓既有来自官职的,也有来自方位的。李姓既有来自事物的,也有来自皇帝所赐的。诸如此类的一姓多源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多姓一源的情况,这个较容易理解,笔者不再举例。那么,蔺姓的来源又出自哪种呢?《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有如下记载:“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这段话告诉我们,蔺姓是姬姓的后裔,确切地说是后稷的后裔。(这在第一节中,笔者已作了论证,这里不再展开)晋国的大臣韩厥的玄孙韩康,在赵国任大夫之职。(一说是由于战国时,韩氏在晋国失势,韩康逃到赵国)被封在蔺邑(地址在今山西离石县,或今陕西省渭南县附近)。于是韩康以地为姓,改韩为蔺,人称蔺康,成为蔺姓始祖。可见,蔺姓是以封地蔺邑为来源的。而蔺邑的得名则源自当地广泛生长的一种植被,它具有狭长中空的长枝,叶生于茎的根部,花侧生于茎之上部。它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仅节水抗旱,还耐贫、抗杂草、抗病虫、鼠害。它不仅易管理,还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即茎可编席,茎髓可作灯心。它的名字就是蔺草,又称灯心草,马蔺。因此蔺姓的来源也与这种植物息息相关。

  

     笔者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学界有蔺姓的始祖乃韩康子之说,但在笔者对蔺姓源流的材料进行梳理过程中,发现蔺姓的始祖,乃是韩康而非韩康子。而且韩康与韩康子并非同一人。据《史记·韩世家》可知,韩康子乃是韩庄子的儿子,韩庄子乃是韩简子的儿子,韩简子乃是韩贞子的儿子,韩贞子乃是韩宣子的儿子,而韩宣子乃是韩献子的儿子,韩献子乃是韩厥。由此可知,韩康子乃是韩厥的五世孙。而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姓名姓略》附录80页考:“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与蔺姓得名有关的韩康乃是韩厥的玄孙(即三世孙)。可见韩康与韩康子并非一个人。

古蔺遗址——七绝·古蔺遗址

  

陈黎云

大河东去浪逐雄,浩渺烟波映日红。  

蔺址徘徊寻古韵,一行飞雁越时空。

——2013年,于山西柳林孟门。

二、迁徙分布

     蔺氏是一个典型的单源汉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七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四十五位,全国同华人华侨共计人口约23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左右,多以中山、华阳为郡望。

  

  蔺氏出自姬姓韩氏。春秋时候的韩国,其先祖名叫韩厥韩阙,谥号献,历史上称为韩献子。韩献子有一个玄孙名叫韩康,后到了赵国出任大夫,被封到蔺地,后裔子孙以邑为氏,成就了今天蔺氏一族,得姓于战国时期。

  蔺氏家族发源于中山、华阳两大郡望,基本上皆在华北发展,后来以这两个地方为中心,蔺氏族人逐步向全国各地扩迁和繁衍,例如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市所辖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一带,就有聚居有一千五百余蔺氏族人。

  今河北省的邯郸市磁县、保定市曲阳县、望都县、唐山市乐亭县、张家口市阳原县,山东省的莱芜市、临沂市古县、郯城县、菏泽市郓城县、德州市临邑县、陵县、德平县、东营市河口区、青岛市即墨市、滨州市沾化县、博兴县、聊城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巩义县、安阳市、焦作市、新乡市原阳县、辉县市、洛阳市偃师市、南阳市镇平县、开封市兰考县、商丘市柘城县、睢县、焦作市孟州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山西省的朔州市、忻洲市定襄县、五台县、运城市夏县、闻喜县、新绛县、临汾市洪洞县、晋中市介休县、大同市,陕西省的西安市临潼区、蓝田县、延安市吴起县、榆林市府谷县、神木县、咸阳市礼泉县、渭南市、宝鸡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天水市甘谷县、陇南市礼县、西和县,张掖市高台县,安徽省的合肥市、黄山市歙县、亳州市蒙城县、宣城市广德县、滁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铜山县、盐城市滨海县、淮阴市、淮安市、扬州市,湖北省的十堰市郧阳县、襄阳市老河口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南省的长沙市、浏阳市、常德市汉寿县,江西省的赣州市,四川省的南充市营山县、德阳市什邡市、绵阳市、内江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保山市腾冲县,贵州省的贵阳市东城区、安顺市,福建省的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州的固原市、六盘山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本溪市、丹东市凤城县、辽中县、铁岭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榆树县、松原市扶余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黑河市逊克县、大庆市大同区、嫩江黑宝山煤矿、绥化市望奎县、鹤岗市、佳木斯市、大兴安岭市甘河林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北京市的昌平区,天津市的宁河县,上海市浦东新区、静安区、宝山区、卢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地,均有蔺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华阳郡:历史上的华阳地望有二,皆设置于南北朝时期:①南朝宋侨置,治所在华阳县(今陕西勉县西旧沔县),隶属于梁州,在成为北魏之地后改为实土,其时辖境包括今陕西省的勉县、宁强等县地,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被废黜。②南朝梁置,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其时辖境主要是今四川省广元市一带,隶属于益州,至西魏时期即被废黜。

  2、堂号:

  华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广元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亦称灵寿堂、香山堂、巨鹿堂、定州堂。

  完璧堂:战国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很强大,骗赵国说,愿意拿十五个城市来换这块“和氏璧”。赵国觉得很为难——给璧怕秦国不给城;不给璧,又怕秦国兴兵来夺。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接过和氏璧后,只交给大臣们传看,丝毫不提交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意思交城,于是对秦王说:“你们只知道夸璧好,却不知道璧上还有个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给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里。蔺相如接到璧后,马上抱起依着柱子说:“赵王派我来送璧前,斋戒沐浴了三天,表示对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却只知道叫人传看,实在有是欠郑重。现在璧在我的手中,你们如果想要,大王也需斋戒沐浴三天,然后行交接之礼。否则,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后撞头而死。”秦王没办法,只好让蔺相如把璧带回驿馆。蔺相如回驿馆后,马上暗地派随人从小道把璧送回赵国。三天后,他到秦王廷办交接礼。蔺相如对秦王说:“我见大王无意将城交给我们,因此已派人将璧送回赵国了,您要杀就请杀吧!”秦王认为杀了蔺相如只会徒伤两国和气,同时敬佩蔺相如的忠国之心,就以礼送他回赵国去了。

四、家谱文献:

1、家谱:

  

  蔺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万载蔺氏族谱,(清)蔺馨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完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蔺氏族谱,(清)蔺道一修,蔺贺廷序,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

  蔺氏族谱,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完璧堂六修本,已经残缺不全;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七修本二十卷;1994年八修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相如第四子蔺景的第八十七代孙蔺传芳处。

  山东蒲洼村蔺氏家谱,(现代)蔺宗杰、蔺宗奎等修,2005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蒲洼村。

    2、族训:

  我族自始祖以忠厚垂训,以耕读贻谋其后天率,犹有礼义之俗焉。今父子相夷,兄弟相尤,家道将不堪问矣。我族各庄有年居长辈深为此懼,修家训立禁约,有不可犯者开列于后:

  一,不得忤逆不孝,以亏人伦;

  二,不得以少陵长,以越理法;

  三,不得以大欺小,以伤恩情;

  四,不得以忿兴讼,以疎宗族;

  五,不得酗酒行事,以绝乡党;

  六,不得恶语辱骂,以犯名义;

  七,不得大小相戏,以乱体统;

  八,不得鼠窃狗盗,以坏品行;

  九,不得鑽穴踰墙,以败风化;

  十,不得游手赌博,以误农事;

  十一,不得玩物丧志,以废正业;

  十二,不得故纵六畜,以害禾稼;

  十三,不得擅入封林,以毁薪木;

  十四,不得侵人田园,以起争端;

  十五,不得抗拒钱粮,以累里甲。

  右立约条,凡我族人从今以后,条为孝悌,以少敬长,以上爱下,常念物各有主,虽一介不可苟取。当知行好事,宗族乡党之间相亲相爱,庶礼义之俗可成矣。但族众难以偏理,仰各支多方勤勉,共遵约束。如有犯者,大家鸣鼓而攻之可也!

    3、家训:

  一,爱祖国:

  祖国山河,育我子孙。黄河长江,万里长城。神州故土,莫忘根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免受外辱,免受欺凌。列强入侵,寸土必争。合族团结,万众一心。建设祖国,保卫和平。

  二,敦孝悌:

  孝弟之本,道所由生。孝敬父母,养育恩深。父母劬劳,抚儿成人。羊知跪乳,鸦知哺亲。为人不孝,不如畜生。弟兄友爱,家产勿争。妯娌和睦,兄宽弟忍。荆树花开,一门和顺。

  三,睦宗族:

  万派同源,千枝共根。人于宗族,一祖所生。黄帝后裔,实无疏亲。孤寡必恤,幼弱必矜。于彼周急,于此解纷。我族雍和,家风百忍。本族不睦,难睦百姓。互敬互爱,繁荣昌盛。

  四,务勤奋:

  创家立业,勤奋为先。百业任选,技艺宜专。务工经商、科学和田。开发实业,不辍暑寒。切勿荒怠,勿惧艰难。天下百业,勤无险关。七十二行,行行状元。勤能补拙,奋勇登攀。

  五,崇节俭:

  家之财用,勿过比攀。量入为出,以节开端。俭入奢易,奢入俭难。惟奢易倾,欲足惟俭。蓄积一饶,窘时路宽。禁止奢侈,冗费裁减。器惟求洁,居不高贪。婚丧从俭,美德风范。

  六,尚学业:

  不学无术,资质钝顽。吾族子孙,应入校园。攻读理化,学习经典。训诲当明,学习要专。以开灵心,以立善端。学海无涯,刻苦是船。学业有成,前程无限。门弟增辉,福禄绵绵。

  七,守法律:

  国垂宪典,除奸禁乱。三令五申,国法莫犯。既为父母,管教要严。早晚全家,集聚堂前。律例多条,讲论详端。安分守纪,勿逞凶顽。各自警省,勿把法犯。遵纪守法,永享平安。

  八,正德行:

  行为要正,品行要端。举止稳重,清秀言谈。洁身自好,恶习勿染。赌博祸胎,家业败完。乃至窃盗、欺诈拐骗、吸毒贩毒,国法严办。切勿嫖娼,更勿淫乱。“五讲四美”,牢记心间。

  九,谨交友:

  人生交友,慎始慎选。良莠细分,黑白明判。良友广交,非人毋伴。交得良友,受益不浅。交结非人,为累祸端。怏及自身,累及亲眷。非类概绝,不同不染。君子偕行,洁身平安。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六、字辈排行

湖北襄阳蔺氏字辈:“士鉏学道传家仁义礼智信”。

  湖北郧阳蔺氏字辈:“焕日永太子富寿安康庆善美顺发祥忠孝诚爱信海天星月浩文武广茂进志学强远久国宗家伟兴”。

  湖北十堰蔺氏字辈:“帝秉良有进成辅必显达万代绍宗德永世耀天家先传崇正学继起应长发大道培文本魁元广国华作述纯惠题清静维烟霞”。

  山东莱芜蔺氏字辈:“孝寿福禄全文武友圣贤安邦运经纬先如英明传”。

  山东蒲洼蔺氏字辈:“立谱荣仕祖佳初振世芳文武国栋良博学升华章山泉泽星宇千秋运吉祥”。

  北京昌平蔺氏字辈:“长俊洪玉进士伯永胜文成连”。

  北京通州蔺氏字辈:“文朝明德宏玉廷启先宗学习诗书久安邦世泽隆仁义传家远礼智本道崇荣壁克绍绪华国庆大同”。

  内蒙古五原蔺氏字辈:“喜孝忠富贵永红长春在”。

  内蒙古呼伦贝尔蔺氏字辈:“德保永生长万国会玉祥”。

  黑龙江蔺氏一支字辈:“景树成泽广”。

  黑龙江绥化蔺氏字辈:“喜殿耀忠成显庆振家庭”。

  山西介休蔺氏字辈:“明净德如恒天恩万物成”。

  江苏盐城蔺氏字辈:“敦本咸宗盛名扬业自昌”。

  辽宁本溪蔺氏字辈:“德景元本广善新吉庆余”。

  重庆蔺氏一支字辈:“宗学习诗书好安邦史泽龙”。

  陕西延安蔺氏字辈:“从(崇)学(相)士怀治彦光家”。

  河北磁县蔺氏字辈:“国朋太万丹丰起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河南焦作蔺氏字辈:“朝法永宗成修德鸿志明堂传存祖训遒厚继昌兴”。

  江苏铜山蔺氏字辈:“学孺廷朝先君熙德步元玉永光超启翼鸿泰景新书京华汉润伦赞卓祥芬圣贤久冠世漕子承佳福”。

  蔺氏一支字辈:“德升义本广善心秸庆余博爱恒延寿正修其志平华丰树建久宗家宏繁祥”。

七、【蔺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源于蔺地;望出中山:全联典指蔺氏的源流和郡望。

  屯兵著勇;完璧全忠: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歙县人蔺亮,开皇年间,文帝喜欢他的骁勇,让他驻守新安镇。大业年间的战乱中,依赖他的保障,百姓得以免受干戈之苦。曾在浦口山上屯兵,当地人称为“蔺将军岩”。下联说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向赵国强迫索取“和氏璧”,他由缪贤推荐,奉命带璧到秦国去,当廷力争,最终完璧归赵。后来,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凭着大智大勇,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被任为上卿。对同朝大臣廉颇,则容忍谦让,使廉颇羞惭而感悟,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分符绩茂;完璧功高: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蔺亮,隋文帝爱其骁勇,命将兵守新安镇,隋大业之乱,赖其保障,民不识干戈之苦。下联典指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奉和氏璧使秦,秦食其言,相如完璧而归赵。

六言通用联:

  明朝孝廉工部;隋朝骁勇将军: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工部主事蔺芳,字仲文,夏县人。事母孝,明永乐中知志安府有惠政,以功,先后迁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名将蔺亮,隋文帝爱其骁勇,尝屯兵于浦口山上,时人呼为蔺将军岩。

八言以上通用联:

  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联为典嵌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相如”二字的嵌字联。

  名重斗山,倾动长卿思慕;翰居内外,侍以皇子讲论:上联典指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的事典。初以完譬归赵驰名,继以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著称于海内。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大学士蔺从善,磁州人,明洪武年间举人,明永乐中期授翰林院编修,侍皇孙讲读,转赞成誉。

   八、历史名人

  

蔺相如:(公元前329~前259年),河北邯郸蔺家河村人(今河北邯郸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著名战国时期赵国宰相。

  

  蔺相如是韩康的后裔。初以完壁归赵驰名,后以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著称于海内。今河北邯郸县蔺家河村,相传是蔺相如的故乡。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大夫。

  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稀世珍宝和氏璧。这件事让秦昭王知道了,他派人送信给赵王,明言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于是赵王和大将军廉颇以及其他朝臣讨论:把和氏璧给秦国吧,那十五座城恐怕未必能得到,白白地被他们欺骗;想不给吧,又怕秦国的大军来讨。

  给与不给呢,君臣们一时难以决定。赵王想物色一个担任答复秦王的使者,但也未找到。后来宦官长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去交涉这件事。蔺相如临走之前,对赵王说:“我到秦国,如果将十五座城划入赵国的版图,则把玉璧给秦国,若得不到那十五座城的话,臣负责将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王就派遣蔺相如带着玉璧,西使秦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秦昭襄王拿到和氏璧后果然爱不释手,但就是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意思交城,于是对秦王说:“你们只知道夸璧好,却不知道璧上还有个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给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里。蔺相如接到璧后,马上抱起依着柱子说:“赵王派我来送璧前,斋戒沐浴了三天,表示对秦国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却只知道叫人传看,实在是欠郑重。现在璧在我的手中,你们如果想要,大王也需斋戒沐浴三天,然后行交接之礼。否则,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后撞头而死。”秦王没办法,只好让蔺相如把璧带回驿馆。蔺相如回驿馆后,马上暗地派随从连夜从小道把璧送回赵国。三天后,他到秦廷办交接礼。他对秦王说:“我见大王无意将城交给我们,因此已派人将璧送回赵国了。您要杀就请杀吧!”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一行人都放了。

  蔺相如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好地回到赵国。之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是位出使邻邦、不辱使命的使节,就拜他为上大夫之官。

  周郝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战败,死伤兵士两万多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国家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为了羞辱赵王,就要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安全地返回了赵国。

  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职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感到不平衡了,也不服气,就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扩疆保土的大功勋,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口舌,立了点功,竟然就位高于我,叫我如何忍受?”并公开扬言:“我若碰到蔺相如,一定要他好看!”

  蔺相如听说了,便尽量避免和廉颇见面。每当朝会的时候,他经常托词生病而不出席,避免同廉颇争列次。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相如赶紧调转车头躲避。他的客僚们进言说:“我们之所以离家别故追随在您的左右,只不过是仰慕您出众的行谊啊,如今,您和廉颇同朝为官,廉将军公开恶言抨击,而您竟吓得这般躲躲藏藏的不取露面,未免过份胆小,这种事连寻常人也觉得耻辱,何况位居将相的您呢?我们没有这等涵养,容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再三挽留,说道:“依诸位看,廉将军比那秦王强吗?”

  大家都说“那当然比不上秦王了!”

  蔺相如说“以那秦王的权威,我尚且敢在大庭广众面前呵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难道会怕廉颇吗?但是如果我们彼此之间斗意气,闹矛盾,哪里还有两全之理?我之所以避着他,无非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把个人的恩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后来听到了蔺相如的话,感到非常羞愧,就袒露着身体,带着荆鞭,由朋友陪着来到相如家请罪:“我太浅薄了,没想到先生您的胸襟如此宽大。”

  蔺相如赶紧扶起廉颇。从此以后,两人结为至交,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周赧王五十六年(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一代名相蔺相如病逝,安葬于大茂山脚下,即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曲阳县产德乡相如村。

    蔺相如共有八个儿子,依次为蔺仪、蔺范、蔺嘉、蔺景、蔺从信、蔺岱、蔺封、蔺冕。

  蔺仪曾仕赵国为大夫,其后人待考;蔺范与弟弟蔺嘉居磁州(今河北磁县);蔺范的子孙后来移居湖北;蔺嘉的后代居在今河北省磁县和江苏省徐州一带;蔺从信之子蔺烈迁居泾阳(今陕西泾阳);蔺景退居万邑(今江西万载),其子孙一支迁至今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岱、蔺封、蔺冕守父墓,子孙皆家于陕西渭南。

  蔺 软:(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名将。

  以谋略及勇决善战而被称为“智武将军”,并且立下大破魏军的功劳,任衡州刺史,又能惠政爱民。

    蔺子云:(生卒年待考),蔺软之父。著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名将,官至冀州刺史。

  蔺 亮:(生卒年待考),歙县人(今安徽黄山)。著名隋朝将领。

  隋文帝非常喜欢他的骁勇,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朝廷废歙置新安镇,他奉命镇守。

  在隋大业年间的战乱中,依赖他的保障,百姓得以免受干戈之苦。曾在浦口山上屯兵,人们便把山上的巨岩石叫做“蔺将军岩”。

  蔺 芳:(公元?~1417年待考),字仲文;夏县人(今山西夏县)。著名明朝大臣。

  事母至孝。明洪武中被推举为孝廉。累官刑部郎中。

  明永乐中期任吉安知府,宽厚廉洁,百姓颂德。后因事降为办事官。

  后随从宋礼治理会通河,复任工部都水主事。因宋礼推荐,升任工部右侍郎。

  蔺芳为人自奉俭约,布衣蔬食,事母至孝。其母甚贤,蔺芳所治事,暮必告母。凡有不当,其母辄加教诫,蔺芳受命唯谨。后卒于官任,被人们视为良吏。

  蔺从善:(生卒年待考),字有恒;磁州人(今河北磁县)。著名明朝学士。

  蔺从善是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癸酉科的乡第一名。先后授山东济南府陵县、四川顺庆府西充县、山西太原县儒学署教谕,浙江绍兴府、直隶扬州府儒学教授。成祖时擢翰林院编修,明永乐戊子年(公元1408年)农历2月15日职授左侍郎侍太孙讲学十年,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农历3月22日擢翰林院大学士。

  蔺从善任翰林院编修后,辅佐皇子孙。他行端貌重,日侍讲读,所授课程都是帝王大道。其间有编修先后升格荣调,不慕高官厚禄。日坐东阁中轴书。隅而外出游览,他善于云诗作赋,口若悬河,同行者无不称赞。

  蔺从善方正沉静,历四朝如一日,擢翰林院大学士后,就连皇帝选择接班人的事,都要靠他来定夺。他知识渊博,忠诚朴实,在大臣中间享有崇高威望。他每天讲读授课,但却乡音未改,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不变。皇帝对他的评价是:“久宦不改其素,从善乃君子哉。”

  七十岁那年,蔺从善曾向皇帝提出辞朝退职回家的请求,皇帝慰留。又过了四年,他再次向皇帝提出告老还家的请求,皇帝恩准后,名公巨卿设宴饯别。大学士杨士奇、杨搏等赋诗称赞他,有“纵知捧日丹心壮,无奈凌霜白发何”之句。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中秋八月,蔺从善告老还家,皇帝赐给他很多的银两,嘱咐他修坟祭祖,安度余年,并说:“下代人若有触犯刑律者,持上蔺家老坟上的一快砖头,到京城来就可免罪。”同时安排了许多朝官把蔺从善送回到老家北贾壁。

  回家后,蔺从善没有把皇帝赐给他的银两用在修坟祭祖和个人的生活上,而是把钱用在为黎民百姓铺路搭桥上。碑记:“自北贾壁,途径彭城至磁州鼓楼前,三丈六尺宽,七十余里的路,是他用钱买下的。”相传,北贾壁村有个姓蔺的年轻人,横担着荆条途径彭城。有人问他:“你为何横担着荆条走路?”那个年轻人满不在乎地说:“就这我还没有占完的,谁不知道这条路是我家爷爷买下的,三丈六尺宽!”蔺从善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着急,便把那年轻人叫到身边,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并告诫人们说:“路是让人们走的,不容许任何人在此路上惹是生非。”

  据《磁州县志》的记载,在北贾壁村马演场立了一尊《大明宣德诰封翰林兼编修兼太子太保侍东阁大学士蔺公讳从善碑》。新建的碑上清晰地镌刻着:“蔺从善字有恒磁州人中癸酉乡科试第一授山东陵县教谕迁扬州府学府教授成祖勤学择天下名儒辅之召从善授翰林院编修与王直钱习礼等十五人同侍讲读从善行品所论上皆帝王道在讲幄十年自赞善迁洗马宣宗嗣位同事者皆营卓显成书而从善独与王直留滞不调恬退自守日坐守东阁中潘读秘书遇休沐则载览胜赋诗意泊如也又数年迁学士地方乡学从善以旧臣见信用每进讲多乡音曰久宦不改其素从善其君子哉正统四年会试选宿儒为考试官命从善偕杨升等百人人称得士年七十援例求退帝慰留之又四年得清一时名公送甚盛还里祀乡贤”。

  长子蔺广,赠儒林郎左春坊,右赞善。

  次子蔺升,钦命雷州知州。

  三子蔺宣,待考

  长孙蔺镜,明成化十七年贡生。

  次孙蔺燔:蔺宣之子,职授东安县正印。

  曾孙蔺淳:明弘治十六年贡生。

  蔺刚中:(公元~1644年待考),字坦生;山东陵县人。著名明朝末期大臣。

  蔺刚中初为南京给事中,曾上疏言保护留都六事。山东饥荒连年,请求清查户口,以解决民死丁存、田荒赋在的积弊,皆切中时病。后升为山西副使。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太原,蔺刚中不降被杀。

  蔺养成:(生卒年待考),陕西延安人。著名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号治世王,起义军革左五营首领之一。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与贺一龙等投李自成。次年,李自成杀贺一龙,命分领其众,任大顺军通达卫左威武将军。

  李自成牺牲后,与刘体纯、郝摇旗等在湖南与明督臣何腾蛟议和,联明抗清。后不知所终。

  蔺喜德:(公元1909~1979年),河北唐县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蔺喜德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大学时代非常活跃,曾担任全国学生代表。

  1949年至台湾后,蔺喜德任教于台湾省台北第一女子中学。1968年台湾大学创建之始,即任历史系副教授,后升教授。

  蔺喜德专治秦汉史,著有《先秦诸子学说要略》、《秦汉政治制度述释》二书,译有《世界文化史》一书,另有《秦汉创建的皇帝制度》等论文。

  蔺喜德主要讲授中国通史和秦汉史二门课程,他以钱穆的《国史大纲》和吕思勉的《秦汉史》作教材,指导学生加强对史料的研读。对学生主要采自动自发的教学方式,气度宽宏,相当能包容学生。

  由于夫人甚早去逝,蔺喜德在授课之余,必须父兼母职,备极辛劳。但他教学认真,未尝轻怠。平日笃信基督教,待人和气,对学生谆谆善诱。不拘小节,深具长者风度。

九、名人名篇:

  

董炳耀《重修赵上卿蔺相如故里碑序》:

  一代伟人,千古雅范;余韵流风,起懦振顽。云烟台阁,所以图画功臣;风尘道路,所以旌表义地。

  战国时,赵上卿蔺公相如者,吾赵城许村人也。击缶逼秦,气壮山河;完璧归赵,光争日月。感廉颇负荆谢罪,且能化私为公,和衷共济;洵智勇兼备一代社稷之臣,忠义两全,千古豪杰士也,况地属桑梓,坟墓所在,路碑更不可澌灭欤!是碑也,昔邑候奉列宪命,创建於兹。

  清室乾隆年间,风飘雨侵,砖瓦零落。我赵官绅,拨款监修。一时邑人行旅,颂声载道。然岁月易逝,荏苒间二百余年,现今坊容凋敝,字迹模糊,残缺难观。蔺氏宗族,聚众磋商,咸乐摊资重修,以光先人之令德,因共得银币八十余元,遂刻日鸠工,乞序并对联於余。余学识卑浅,本不敢膺斯重任,但风,素深钦佩,每恨生不逢辰,不得为之执鞭,述其事、颂其德,亦所欣喜焉。故语不嫌俚,聊留其芳於后世云尔。

  丙辰科俊士董炳耀撰文,山西大学高等科毕业马圣瑞书丹。中华民国十二年三月吉日立。

  

  蔺善达《记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

  重庆在皖南事变之后就停止了发展党员。到1945年,重庆掀起了民主运动的高潮,这时才重新个别吸收党员。据我所知道,在抗日战争胜利前虽然开始发展党员,但是很慎重,被吸收入党的是很少的。对停止发展党员以后几年来在职工活动和斗争中涌现和受到锻炼纳进步骨干,则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

  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建立的时间是在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9、10月间。许多工人民主工作队的成员把参加民主工作队的时间记成抗战时期,这是因为他们那时已经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和斗争,他们早就清楚自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但那时为了保护进步力量,避免遭受国民党的打击,没有建立什么正式的组织,而是采取建立据点的形式,也就是经过交朋友,三五个人在一起,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是进步力量的集结,也是群众斗争的核心。在工人中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则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从建立这个组织的名称上也可以看清楚,它叫民主工作队,也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明确要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而奋斗。

  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建立之前,这部分进步工人就在南方局青年组领导下开展活动。青年组与这部分进步工人联系的主要是:青年组组长刘光同志,他是在1940年7月接蒋南翔同志任青年组组长的,1946年7月病逝于上海;朱语今同志,他那时与学生联系比较多,也同工人联系过,1988年病逝于北京;张黎群同志,当时用名张佛翔,他与工人联系最多,现在北京;黎智同志,他与工人联系过,现在武汉。那时,南方局是通过多种渠道与群众建立联系的,其中南方局青年组的工作是很活跃的。青年组在我党所办的《新华日报》上办了《青年生活》副刊,用公开的形式来影响和指导青年,同时在学生、工人、职业青年中广交朋友,发展进步力量,工作不仅限于重庆,而且扩展到成都、昆明等许多地方。到1945年,国民党统治区内民主运动进入高潮,青年组在南方局领导下在学生和工人中开展了许多斗争,例如1945年2月重庆“胡世合事件”斗争就是青年组直接组织的一场大规模的工人斗争,逼得国民党不得不把特务田凯枪决。到1945年,刘光同志曾经把在复旦大学进行活动的杜栖梧同志、在中央大学活动的吴佩纶同志、在育才学校当教师的徐铁马同志(从事职业青年活动)和我(从事工人活动)召集在一起,交流学生、工人和职业青年斗争的情况和经验,当时刘光同志讲笑话,说这是几大领袖的会议,说明那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在重庆1942年到1944年是我们党重新积聚力量的时期,到1945年在一些单位里都有了进步的骨于。经过我联系的进步工人大致上是:

  1.江北青草坝的民生机器厂里有:李詠赓、马贵庭、陆毓梅、周文明(又名周哲)、王忠颜、蔡杰、周家忽、张兴和、晏家贤等,原在李家坨的邓祥同志后来也转到了这个厂;

  2.江北植物油厂有李文范(又名李永范)等;

  3.江北猫儿石的顺昌机器厂有张传圣等;

  4.余家背的纺织机械厂有张亮、熊XX等;

  5.小龙坎的中央无线电厂有李平等;

  6.小龙坎的豫羊纱厂有尚道法等;

  7.菜园坝的机械生产合作社有谭照富、黎国民、王麟等;

  8.第十兵工厂有侯杰(又名侯德才);

  9.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的某某厂有杨福潮(又名杨捷)、邓祖安等;

  10.大渡口钢铁厂有项东山、杨光明、孙致和等;

  11.李家坨原上川公司机械厂后改为坦克车制造厂有张维铭(也有时写成张维明)、刘伯超(又名刘杰)、陈亚平(又名陈群)、蒋子贵等;

  12.李家坨恒顺机器厂声张正楷、王信和(已去世)、张华镛等;

  13.华西中国汽车公司有李宪、谈成允等;

  14.某某厂有穆舜尧等;

  15.李家坨毛纺织厂还有几位女工(名字记不起来了)。

  以上是我直接联系过的同志,在他们的周围还有一些进步工人。

  还有一部分进步的印刷工人,主要是经过在当时国民党印钞票的中央印制厂当职员的周迅同志在这个厂发展的,如何诣静、商元君、王尚允、胡敏政、任库纶等等;还有由老工人吴在明在一些小印刷厂发展的。印刷工人这部分原来是青年组直接联系的,到1945年也交到我这里,经过我联系,我当时用什么名字同他们联系的,我也记不起来了,他们也不知道我在那里,所以他们填写这一段可能不会很清楚。

  由于以上这种情况,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称为重庆机械工人民主工作队,主要是机械工人,分布的面比较广,在李家坨工业区有几个单位,所以建立了区队,主要由张维明同志负责,他是抗日战争初期在浙江参加过党的,后来掉了关系,1942年起又与党有了联系。在民生机器厂因为力量比较强,建立了中队,那个厂的工会过去是由国民党派的一个工贼当理事长,到1945年他们想玩一点假民主的把戏,我们就趁机把他们唱的假戏真做,选择了进步工人李詠赓同志当了理事长,使这个工会基本上由我们来掌握,到1946年李詠赓同志回到上海,就由民主工作队的队员张国雄同志接任理事长,后来被国民党逮捕,英勇牺牲。这个厂进步工人的活动原来是我直接组织的,抗日战争胜利时我离开这个厂,由邓祥同志负责。像其它的各个单位,就建立小队。还有一部分称为重庆印刷工人民主工作队,主要的是枣子岚垭的中央印制厂的力量,还有吴在明同志联系的力量。虽然是两部分,章程都是一样的,只是分别联系,不发生横的关系。

  建立工人民主工作队,是刘光、张黎群同志找我到办事处去谈的。当时他们讲可能出现一段和平时期,可能要进行公开的合法的斗争,这就需要一个党所领导的进步组织来进行活动。他们讲是党组织决定要建立的,宗旨就是要实现党的新民主主义的主张。他们要我起草一个章程,这个章程是经过青年组直接审查修改的,从刘光同志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出是经过党组织批准的。按照这个队章,队员入队要经过两个队员的介绍,并由工作队组织批准;队员要承认队的纲领,遵守工作队的纪律,完成工作队交待的任务,保守工作队的机密。所以,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是在毙的领导下;有明确的宗旨和严格的纪律的进步工人组织:

  建立民主工作队,发展民主工作队队员都是很认真的;但又是水到渠成的事。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党长期地细致地在群众中进行工作的结果。从我自己来说,出身于东北军军官的家庭里,抗战初期做为流亡学生到了四川,在罗江县(现撤县属德阳市)的国立六中四分校读书,受到党员方敬教师(离休前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和进步同学的影响,追求进步。在皖南事变时国民党要逮捕进步学生,我和张亮及另一同学离开学校。到1941年底和1942年初,在重庆与南方局青年组刘光同志又取得了联系。我开始曾在一个窑业厂做小职员,感觉这样做仍然难于直接接触工人,于是和张亮同志两人一起到小龙坎新基机械厂学徒,我学的是车工,大约半年就出师了,辗转了很多工厂,如小龙坎无线电厂、上川公司机械厂等等,根据党的要求,在工人中交朋友,开始是生活上的互助和关心,进一步就是思想上的沟通,政治上也有了共同的目标。很多老工人给了我很深的教育,我的师傅甄国英(又名颐佳页,1944年经青年组介绍去延安搞大生产运动。解放后,甄国英任太原重型机械厂总工程师)、老工人李詠赓、马贵庭、吴在明等等,他们受到过党所领导的工人斗争的影响,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也有很好的思想品质。就是年轻的工人朋友,我们也是心气相通,有苦同吃,有难同当。我所交的这些朋友,他们又在自己的周围交了许多朋友,这样就在党的领导下,在工人中发展了进步力量。到1944年,刘光同志曾对我说,民生公司所属的民生机器厂,有两千多人,对川江这个运输大动脉很有关系,要我在这个厂里多下功夫,把这个厂能够形成培养进步工人骨干的一个重要据点,来影响重庆的其他工厂。我从1944年到抗日战争胜利就在这个厂做工,边做工,边从事党领导的工人工作。我高兴做夜班,晚六点到早六点,在防空洞里做十二小时工。白天就可以少睡些觉,腾出时间跑到李家坨、余家背等等地方去活动,大约每个单位每隔—周到十天就要去碰—次头。在民生厂,我在半山腰里租子一间做蚊烟的房子、周哲同志和我住在一起,刘光、张黎群等同志来,或者民生厂主要骨干开会,周哲同志就自觉地到屋外去放哨。那时,我们还编印了两份刊物:一份是《青年工人》,是一种启蒙性的;一份是《锻冶厂》,是总结、交流斗争经验的,只给最主要的骨干看。这两份刊物是油印的,刻蜡板和油印的就是我在六中四分校时的同学、后来在重庆当小学教师的韩村梅(后名为韩柏村,现在武汉)。那时交朋友,主要是谈心,进一步也阅读《新华日报》和进步书籍,也阅读我们自己编的刊物。当时的斗争环境是很艰苦的,和我一起离开学校、一起当学徒、一起在党领导下从事工人工作的张亮同志(原名萧力山),就是在郭家坨五十兵工厂因为看进步书籍被特务盯上后被捕的,他到1945年才被放出来。我自己则是把进步书籍和刻蜡板的工具放到竹床腿里隐藏起来。

  我们这部分进步工人,在自己的周围都交了许多朋友,也运用了一些工人群众熟悉的为工人群众服务的形式进行活动,如搞堆金会(把旧的起会改变成为互助性质的)、同乡会、拜姐妹、办伙食等等,来更广泛地联系群众。这种日积月累的细致活动,虽然只是党的活动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却也是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里活动的力量。到了土1945年革命的形势进入高潮,在南方局领导下开展的“胡世合事件”斗争中就起到发动广大群众、壮大斗争声势的重要作用。—随后民生机器厂工人也为无理开除工人赵顺阳到重庆市政府去请愿,还为发大水淹死工人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李家坨的工厂和余家背纺织机械厂等单位都进行了许多斗争。

  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建立后开展的全市性的大斗争是合理遣散斗争。抗战胜利了,国民党大官们乘着飞机、坐着轮船到从前他们丢掉的地方去“劫收”,丢下为抗战背景离乡、流血流汗的工人,或者有家归不得,或者由于工厂外迁停工而落得失业。这场斗争既是为工人解决还乡和就业等实际问题,也是揭露国民党上层独吞胜利果实而置人民死活于不顾。这场斗争遍及全市各行各业。所以叫合理遣散,是因为有一些工厂是民族资本家办的,也要考虑他们的实际困难。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建立之后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总结几年来重庆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的经验,学习在新形势下党对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指示。那时是把主要骨干分别就近集中在一起,用几天的时间进行总结租学习,刘光、朱语今、张黎群同志分头去和这些骨干见面,一起谈论。虽然时间很短,对大家提高认识却起了很大作用。

  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建立之后,面临的形势是众多的从各地到四川来的工人要回到各地去,党也需要为各地开展工人运动和开辟党的工作提供骨干。大部分外地的工人民主工作队员,在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经过转关系,分别到各地,与各地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比较多的是到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如到武汉和大冶的就有二、三十人,到南京永利化工厂的就有四、五个人,还有的到了上海和北方的一些城市。不论留在重庆的,还是到各地的,绝大部分民主工作队队员都被发展成了党员。最早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其次是在1945年底和1946年初,还有的是在1947年陆续被吸收入党的。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队员,把重庆抗战中、后期斗争的经验,在各地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开创了新的斗争局面,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蔺国材《满江红·雪》(步毛泽东《雪》原韵):

  滚滚寒流,急急奔腾,瑞雪劲飘。望苍茫大地,珠光闪闪;汪洋江汉,银饰滔滔。玉盖千山,琼笼万宇,媲美瑶池幻境高。共翘首,看江山胜画,倍感妖娆。

  中华壮丽多娇,使华夏儿孙共折腰。引仁人志士,争相奉献,战天斗地,竞显风骚。技艺科研,武功文治,各尽其材锐意雕。齐奋起,促宏图实现,正在今朝。

附录:典故、逸事:(资料有待补充)

        以上资料提取与(蔺朝国教授的“蔺姓源流”及其他历史书籍)本人热爱家族喜欢研究历史文学,还望更多的人加入一起研究考证。【弘扬蔺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

本人蔺胥伟【蔺氏后裔群主】联系电话:13891182335   蔺氏后裔家族群号:220112262

  

江有源头树有根,圣贤功德啟后昆。

千家溯源探始祖,以贤綿氏谱族门。

                    蔺氏后裔寻根问祖交流协会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