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蔡姓网 > 蔡氏源流 蔡氏源流

福建蔡姓迁台录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蔡姓展区

蔡姓源流  

蔡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度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县),和叔鲜、叔处三人共同监管教化殷族遗民,史称周朝三监。公元前476年蔡国为楚国所灭,建国551年,传23代,国君25位,子孙遂以国为姓。   

陈留是闻名的蔡姓郡望,东汉时大文学家蔡邕即居于此。三国魏居住于陈留考城的尚书蔡畦及其后裔晋大司徒蔡漠和南北朝刘宋时期济阳考城官吏部尚书蔡兴宗等,均极为显赫。西晋惠帝前陈留、济阳不分治,称陈留蔡氏。惠帝分陈留郡东部为济阳郡,陈留蔡氏中一部分又称济阳蔡氏。     

蔡氏入闽始祖蔡炉,四堂本《蔡氏家谱》载:“吾宗系出弋阳,自始祖讳炉公,唐宣宗朝官拜凤翔节度使,至昭宗朝谪次从王潮入闽为建阳长官。遂卜居于麻沙镇水北,六传至司空讳用元公,始迁莆之枫亭市赤湖焦,又六传至端明殿学士讳襄公始发祥。”(转引自庄景辉《明初卅六姓迁居琉球中的蔡襄后裔》)赤湖焦今属仙游县枫亭镇。枫亭《蔡氏族谱》、《南蔡家谱》亦载:用元“始居仙游赤湖焦溪。”用元传宗盛——显皇——恭————襄。上引庄景辉文谓“洪武廿九年,太祖嘉其(按指琉球中山王)修职勤,赐闽中舟工卅六户(姓),以便贡使往来。”蔡襄后裔蔡崇为36姓之一。     历史上蔡氏族人陆续迁台,明天启年间,莆田蔡文举徙居台南市,定居冈山镇,创设“慎德堂”,人称“蔡阿公”。崇祯年间蔡鸣震由金门入澎湖;永历年间蔡相将、蔡到宝兄弟也由金门入澎湖垦殖。清康熙年间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台湾通志》载:南明永历年间蔡月等七人徙居高雄市并建妈祖庙;康熙年间蔡廷入垦嘉义;雍正年间蔡妈面入垦云林县大埤乡;漳人蔡德建携眷入台北万华;道光年间蔡氏入居台南监水镇;光绪年间蔡华光等人入垦新竹县。据统计目前台湾蔡姓人口已达百万,居第九位。     

乾隆元年进士、漳浦人蔡新,任过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莆田的沙西坂蔡氏谱序》云:蔡氏在福建为著名望族,“宋、明以来,在建阳者多祖牧堂西山;在莆泉者,多祖忠惠;吾漳则祖蒙斋公,讳元鼎者为多”。忠惠即蔡襄,字君谟,仙游枫亭镇东宅村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直学士,端明殿学士。任泉州太守时,在泉州与惠安交界的万安古渡(洛阳江入海处),建造洛阳桥(也称万安桥),水深流急、工程艰巨,时称“海内第一桥”。桥南端有蔡襄祠,建于宋庆元年间,祠中有蔡襄亲书《万安桥记》的著名碑刻。洛阳桥、蔡襄祠、蔡襄墓,至今仍为旅游胜地。蔡襄子孙有一支居惠安山腰镇香芹村(今划归泉港区),由此又繁衍各地。   

蔡姓迁台        

惠安螺阳三蔡族人渡台 蔡隐和,字端良,号郭良,官登仕佐郎,明洪武初,由惠安山腰镇香芹村徙居螺阳镇蔡厝村,辟地垦殖,开科发甲。子四:长子真济居东坑,后裔多外迁,部分居金门和厦门;次子真福居蔡厝守父业;三子真禄居上坂,其长孙文烈的三个儿子凤仪、灼仪、象仪分别开辟港边、东乡,上坂家园;四子真美居杨宅。蔡厝、上坂、港边三个自然村因地处螺山之南,故称“螺阳三蔡”。其昭穆为:“祖宗建业,孙子承基。燕翼贻谋,式毂似兹。兰馨桂茂,瑞应赓诗。科名鼎盛,嘉会有期。”据1989年9月开始修谱时不完全统计,三蔡后裔迁居台港澳和国外有90人,其中迁居台湾27人。     

《樟脚蔡氏族谱》渡台记载 蔡孔昭于明弘治年间由香芹村徙居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大路下开基。祖厝和祠堂门额书有“济阳衍派”、“万安世胄”、“荔谱家声”,既有蔡姓郡望,又颂杨蔡襄建造万安桥功绩和著作《荔枝谱》古书。樟脚村蔡姓昭穆为:“仁以立心,义能明志;积善方庆,维德永隆。世泽留贻,鸿规敬守;家传诗礼,桂茂兰馨。”《樟脚蔡氏族谱》记载:三间张房“14代,德辉公,乳名兴思,维彬公三子,过生公孙。青年时期去台湾屏东农业学校教书”。樟脚房“15代,银堂公,德入公长子,民国9年(1920年)五月初五日生。1989年11月12日逝于台湾”。15代,绣堂公,名永庭,德岳公(景崧)三子,生于民国11年(1922年)六月十九日,今在花莲港家中行医。”面前房“11代,法成公,积希公三子,生于民国14年(1925年)三月初十日,少时去台湾,1982年9月15日卒于台中市。子国城、国海。孙鸣晋、志杰、志伟,事业有成。对祖籍地亲堂时有联系”。“12代,顺法公,字振基,荫水公长子。生于民国11年三月十七日,卒于1988年6月9日。子主惠、恩惠。孙佩宣、郁珠、欣洁、哲夫、哲伦。学业事业有成。”     

台湾艋和清水镇蔡姓由晋江青阳衍派 晋江青阳镇,原是蔡、孙、赵、林、李、庄六姓共同村庄,唐开元年间,泉州设市舶司,晋江沿海各地商贾常来常往,为给商人肩提供方便,青阳蔡厚第7代裔孙,在青阳设立五间店面,因此青阳最初名五店市。随着海运和商业发达,五店市发展成青阳镇,1950年泉州改市,晋江县治迁移到青阳,20世纪90年代,晋江县又改市,昔日之店市,成为一个繁华的新型城市。     

唐懿宗咸通年间,蔡辉从莆田迁居青阳。宋代,青阳蔡姓10代裔孙蔡次傅,官居宝谟大学士,亲书昭穆为:“龙腾功复,长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贻谋,重裕笃庆。锡光景抚祖,昌云汉昭章。友济元以为,古亦克永迪。”1947年修建祠堂时统计,历代从青阳直接分居繁衍到外地及台湾的蔡姓族亲,分居近一百个村落。今台湾塘东派蔡姓乡亲,就是青阳蔡姓的先辈分居晋江金井塘东村,又繁衍到台湾的。     

族谱记载,清同治年间,青阳蔡厝四房27代孙蔡清水,迁居台湾牛骂头开基,后裔子孙为纪念其开基始祖,改牛骂头为清水街,今为清水镇。同时还有高林房后裔迁居台湾艋,繁衍生息,堂号“青阳衍派”。清光绪末年,青阳蔡念川,受乡亲委托,前往台湾探望宗亲,住在清水街蔡长岁家中,受到台湾宗亲热情接待并挽留资助,念川在台湾开设洋金店,生意兴旺,建家立业。1942年台湾清水街的蔡谋姜和艋的蔡垂鲟,也专程来青阳认祖会亲,受到祖地乡亲热烈欢迎。     

两岸同有洋坑村 一在石狮市灵秀镇,一在台北县。石狮市灵秀镇洋坑村,后更名容卿村。蔡襄裔孙维旺迁居晋江西仓,元至正年间,维旺裔孙曰烨又迁居灵秀山下,为石狮洋坑村开基祖,曰烨生致,致子三:隐默、隐逸、隐齐,分三房。子孙昌盛,今在村约八千人,徙居海内外十多万,为泉南大族。郑成功领兵收复台湾,该村蔡氏族人随军出征后,定居开发了台北县洋坑村。康熙时台湾回归清版图,台北洋坑村蔡氏族人相继返原籍带去家属,族人也纷随迁台。咸丰年间村里发生封建械斗,500多人离村渡台。清末村里人殴打催收税官,地方发兵围剿,村民又不少渡台。台北县洋坑村蔡姓族人随之不断增加,今已达七千多人。1841年、1932年,台北洋坑村宗亲曾两度出资修缮石狮洋坑村蔡氏家庙。1992年台湾永安县蔡氏宗亲会派人来石狮容卿村寻根,确认根在容卿三房,随即修复三房蔡氏宗祠。1993年12月落成庆典,又组团专程来谒祖。     

台南后营蔡氏与金门琼林蔡氏 1661年郑成功率舟师驱荷复台,金门琼林蔡姓17代孙蔡应科,字士宗,随郑军入台,分派镇防台南后营屯田开垦拓耕。夫人张素娘,生子五:允嘉、允爱、允勤、允远、允猛,分五大房。允勤(华俭)移居嘉义县溪口乡仑尾,夫人黄三娘,生子七人,第三子克敦(大照)回迁后营。各房子孙昌盛,至今传13代(琼林29代),繁衍全台湾,有的出国。为加强族人凝聚和团结,后营蔡氏族亲在蔡荣乾(名凯)族长带领和推动下,积极修建蔡氏宗祠和编撰《后营琼林蔡氏大族谱》。宗亲分工协作,宗祠在清波、清闽、新田、忠雄、孝宗、文斌、进福等宗亲共同努力,于1995年动工兴建。族谱由蔡顺、孝宗等宗亲积极联系查访,相继动笔编撰。新世纪之初相继完成。     

台湾鹿耳门虎尾寮蔡氏根在晋江东石镇 台南土城虎尾寮居民均蔡姓。当地蔡求先生1995年编撰《贵山祖土城后裔西霞蔡氏族谱》,请求厦门大学教授陈国强在泉州寻找祖籍地,陈教授经多方联系访问,查阅志书和谱牒,终于查到晋江市东石镇古有虎尾寮,肯定了鹿耳门虎尾寮蔡氏出自晋江市东石镇西郊(西霞)支系。     

其一,《东石玉井蔡氏长房三惟谅公派下家谱》载:12代世彬至台湾布袋嘴庄,14代住东港埔,15代住嘉义县佳里保佳里庄、笨港等地;16代住盐口港、杯仔脚等地,至18代为止。这也是虎尾寮蔡氏同祖的记载。     

其二,东石镇蔡氏分三个支派:一东埕,号锦亭;二西郊,号西霞;三炉内,号银炉。东石镇东埕村《莆阳蔡氏家谱》(原名《锦亭蔡氏中五房文翼公派家谱》)中有:“东石蔡氏十房大宗昭穆排字行:诒书芳自运,树德世攸长。崇尚期承志,创垂冀克昌。簪缨遗燕翼,绍述绍仪容。万派朝宗委,千支裕后祥。”“东石蔡氏十房大宗冠字排行:卿仲子孙,永膺多福。纬武经文,安邦定国。名重士林,功高紫阁。凤起蛟龙,兰芳桂馥。”这也是鹿耳门虎尾寮族谱记载辈字行。     

顺便指出,莆阳系指莆田,晋江东石镇蔡氏称《莆阳蔡氏家谱》,说明其先祖来自莆田。今晋江青阳蔡氏家庙大厅楹联为证。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五开间两进,木石抬梁结构,历代有修葺,具有典型闽南古建筑风格,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楹联曰:“温陵山水万重尽收入吾家眼界,青阳烟火千户独占此高峰顶头。”后进大厅楹联曰:“派分莆阳,世居青阳,堂揖双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裔出周代,基肇唐代,泽流昭代,长绵百代振家声。”溯本追源,青阳蔡氏根在济阳,后又播衍莆阳(田),唐懿宗咸通年间蔡辉再由莆迁居青阳,又繁衍东石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