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骆姓网 > 骆氏源流 骆氏源流

蕲春骆氏源流考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骆姓展区

蕲春骆氏源流考

简要介绍:
一、始祖大四公来蕲之前
蕲春骆氏,源于上古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公幼子骆,人称公子骆,骆生嵩,人称公孙嵩,嵩以父字为氏,是为骆氏受姓之源。
嵩公定居内黄(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传三十三世后,人丁繁衍,遂成望郡,骆氏之内黄郡郡望,即来由于此。
三十三世后,育公移居山东青州,生子仁,官至司徒;仁生二子,骆廉、骆骏,迁居浙江金华市义乌北关外长塘岸。骏仕汉,官至会稽太守。传十一世,骆俊官尚书郎,俊子统,仕吴官至建忠将军,封新阳亭侯。至十八世,朝代已进入唐朝,骆宾王膺唐初四杰盛名,始为“武功主簿”,后迁侍御史,因为徐敬业作《讨武曌檄》,复除临海丞。著有《骆丞集》,清乾隆间,编入四库全书行世。唐书有传。
至南宋时,高宗赵构迁都临安,黄河以北的骆姓子孙,不甘作亡国奴,也跟着迁徒到江南,与从汉朝迁来的骆姓融合在一起,使骆姓成为当时浙中大姓。其中涌现出不少人才,计有进士十二人,有尚书、侍郎、御史、节度使,州剌史等共八人,其中最突出的是球、绵二公。
骆球,生于熙宁元年(1068),殁于绍兴六年(1136),甲子科举人,戊辰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因从政有功,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亲书“馀庆堂”三字作为奖励。因此骆氏世代以馀庆堂作为堂号。
骆绵,球公之侄,生于元佑庚午(1090),卒于乾道丁亥(1167),官至四川节度使,建炎二年,因减军伍之额,定军器之数,受宋高宗颁诏褒奖。史称当时“江淮战酣,十室九空,荆楚瘟疫,尸横遍野,当时全国军粮,丰出于川。”皆骆绵之力也,语出宋书骆绵传。
至宋恭帝赵显隆佑元年(1275)蒙军攻入临安,骆氏子孙为保护端宗赵昰,宋帝赵昺及其母谢太后南迁,殁于王事者甚众。后来端宗崩于福州,末帝崩于广州,骆氏子孙遂流寓于福建、广东。今福建惠安之骆、晋江之骆,及广东花县之骆,皆其后裔也。
我蕲春始祖四公之祖父登一公亦殁于王事,其子善流入江西,住九江府螺蛳港。
二、蕲春始祖大四公来蕲之后
始祖大四公,名启先、祖父讳登一,宋末殁于王事,父善移居江西。大四公登元朝至元年间进士,任蕲州总管。
先是南宋初年,蕲地瘟疫,人丁绝迹,从江西瓦硝坝等地移民280户,入蕲填充户籍。在南宋百余年间,蕲地无重大战事,丁齿渐繁,公勤政爱民,垦荒免税,数十年如一日,受百姓爱戴,每出外察访,“蕲民遮道”,欢呼不已。
公娶夏屋塆夏氏女为妻,夏乃当时巨族,夏夫人知书达礼,生一子名满五。公晚年思乡,并恋及故乡妻子,欲归江西。夏夫人苦留不住,偕子女送公于刘河,吟诗云:“莫道相思苦,更伤离别多,留公留不住,双泪哭成河”。留公因此得名,后人误留为刘,称刘公河。
公爱蕲春之风土淳厚,民心古朴,以五子满五入赘于马畈之马家,遂为蕲之始祖。
满五公生堂五公,堂五公生金山、金海、金魁,山魁无考。金海公生玉一公,玉一公生富四公,富四公生贵四公、贵五公。贵四公生荣五公,荣五公生华六公。贵五公生荣一公、元清公、元浦公、荣六公。荣一公生子华二,荣六公生了华一、华三、华四、华七、华九。华一过继元浦,华九过继元清。
以上满堂金玉诸公,时值蒙元失政,生活艰苦。至富贵两代,民生更加贫困,徐寿辉起义于罗田,首先攻陷蕲、黄。荣六公偕父母子侄避乱投奔寿眉寨(在今檀林河境内),“栖吉九载。”明朝定鼎后,遂定居檀林河。
此时骆氏各份支派已定。
华一份居檀林河,华二、华四移居浠水,华三移居株林河附近的华家畈,华六份与华九份移居分路街附近。
在明朝二百余年中,华一份发展最快,崇祯庚午(1630)始修宗谱时已有三千余人(男丁),其余各分一起不足一千人。无奈好景不长,崇祯庚辰、辛已、壬午,张献忠所部连破寿眉寨数次,最惨的是崇祯庚辰(1640)十一月廿二日戌时,城破后,惨叫声,啼哭声,呼喊声,此起彼落,嚷成一片,男人死者十之八九,女人投崖跳涧者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华九份之予正公,避难投奔蕲州,州城破,又奔汉阳,既而汉阳城又破,遂死于难。先是公长子仁止公,闻蕲州城破,命二弟来远,三弟士恩寻访父亲下落,亦死于兵难。次年,幼年士恩往汉阳寻父,又亡命途中。
其他各份,亦有罹难者,因此骆姓子孙人口锐减。至康熙己卯(1699)重修家谱时,男丁仅700人。
三、骆姓在蕲春的发展时期
从1988年和2008年两次骆氏修谱证明,蕲春骆氏人口(男丁),从康熙己卯的700人,已经发展到今日的7000余人,三百多年人数增长十倍,无疑是个量的飞跃。
但其中发展最快的,应属于以分路街为中心的华九份支下的三大房。占总人数75%。
华九公定居于分路街附近的沙塘塆(今属坳上村),生钊、镇、虎三公,镇公又生沂、淇、潜三公,沂公妻黄氏早卒,入赘于沙圹塆垅口之夏屋塆,此是骆氏祖先第二次入赘夏屋塆(夏屋塆今坳上村螺蛳地塆)。沂公生柽、懋、权三公。柽公生以图、以象、以时、以德,二房象公无后,其中图、时、德三公友下,人称三大房。
三大房居地以分路街为中心,从狮子至胡坝古道以西的为三房。以分路到刘河的公路为界,北边为大房,南边为四房。这中间当然不排除少量的各房杂居,和少数异姓杂居。
大房以图公生子四,夲廉、夲敬、夲驭(前祖)、夲质。夲廉传十四世而绝,夲敬过继二叔以象亦传数世而终。夲驭(以后称前祖)移居水竹塆,塆当七里冲大垅中段,上至分路街,下至马路口各三里半,自古以来人称风水宝地,前祖移居此地后,生子三,长腾云(少祖),次泷云(无后),三连云(逵祖),少逵两房一居七时冲之北,一居七里冲之南。
逵祖生予正、奜仲二公,予正祖因兵难殁于汉阳,其长子仁止公,为大四公入蕲后第十八世祖,乃以图公之玄孙,前祖之曾孙,逵祖之孙,予正祖之长子,生于万历甲寅(1614)殁于康熙丁卯(1687),十九岁蜚声文苑,弱冠入郡庠,虽身逢国家衰危,际遇刀兵战火,终于明哲保身,复兴家业。生子三,共有孙十五人,两代十八人中,其中举人一人,秀才七八,乡里为之一振。遂将原来土坯瓦盖的水竹塆,改建成青砖瓦屋,飞檐画栋的骆家大屋塆,后简称骆大塆。
仁祖支下的翰、俨、师三房,际逢康乾盛世,人文发展堪称一时之最。此后因路大塆地狭人多,翰祖房移居石马山之天星畈和河口村之路邱塆,俨祖房移居果子畈之八大家,火烧塆及分路村之毛狗洞。师祖房虽留守路大塆,但支下四房,大、二、三房又均迁出,仅留四房育祖居于原地。育祖又生六子,分成六房,其中一、二、三、四房又陆续迁出,仅留五、六两房仍居骆大塆,留守祖业。由此分居情况,已可见人发展的一般情况。
康熙廿二年癸亥(1683),和廿三年甲子(1684)十九世祖骆师书,在骆大塆背后,建起了骆姓在蕲春的第一所学堂——求放斋,为蕲春的骆姓子孙提供了一个安静读书的环境,搭起了一个为青年学子求学上进的平台,清末的骆利锋,民国的骆介子等人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展翅高飞的一员。
在求放斋建成之后,随着又出现了汤畈骆士杰的大成斋、河口骆翰如的藏器轩,天星畈骆士恪的觉非斋等学堂(塾馆)出现,但统领教育人才的基地还是在骆大塆。
从求放斋走出来的有秀才,有举人,也有进士;但也有从这里苦读一生,考试一生,终无寸进,又回到这里来继续教书育人,造福乡里。也有从这里走出去,因仕路不通又回到这里教育他的后人,继续他的笔砚生涯。最后一个在求放斋教书的,就是从求放斋走出去,毕业于湖北法政专门学校,深造于北京佐治研究所的骆逸群先生,在他手下读过书的有陕西西北医科大学教授骆履宾,湖北大学教授骆啸声,台湾易学教授骆子静,河南省党校副校长教授骆炳亚,河北石家庄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辉,中南财贸学院讲师骆致远等。骆逸群,字亚中,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也是他的唯一一个没有成材的关门弟子。
除此而外,汤畈的大成斋,天星畈的觉非斋,以及后来骆利锋家人修建的“务敏斋”,连同各房派,各塆村的祠堂,构成了一个高中低档互相结合的教育网。从此骆姓子孙中因贫富各异而受到教育的层次不同,很显明的提高了族人的文化素质。
先华九份发展起来的华一份,入清朝后,世居狮河上游的花园冲鲇鱼地,经过二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渐繁,骆氏宗谱从崇祯庚午始修,康熙己卯重修到乾隆辛丑再修,都是在花园冲祖祠,可以看出康乾两代之前华一份无论人力、财力、物力,都超过华九,而华九份此时正方兴未艾,上骆华一与下骆华九对峙峥嵘的局面已经形成。
华一份之渐逵公,登雍正丁未进士,授儒学正堂,与华九份之利锋后先辉映。其他如华六份,华四份(浠水)华二份(彭思),在清朝一代人数亦有所增加,十一修(2008)宗谱时,均在二至三百人之间,只华三人丁最少,至今不足四十人。
四、迁进迁出对宗族的利与弊
在以耕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业社会,随着人口的繁衍,个人所享有的土地越来越少。有的甚至赤贫。于是携儿带女出外谋生,翰祖房支下的见贤公,曾祖翰如公从骆大塆迁往天星畈,至是天星畈也地少人多,终于率子女迁往竹山。光绪丁酉(1897)七修宗谱,仍旧与蕲春合叙,可是以后就失叙了,河南信阳俨祖支下的在祖房也是如此。
总之,一个姓族的人口与文化的发展,与世运的兴衰有关,民富国强则人文发展,民穷国弱则人文低落。祖宗的德教,只能在社会安定的时候,提高族人的凝聚力,促进家族的和谐。作为子孙的尊祖敬宗之心,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家族的文化,以爱祖爱家之心,去爱国家,爱社会,只有国盛,才能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