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圣耕
诸暨楼氏源远流长,其居住时间,据现存资料可追溯到隋代。嘉泰《会稽志》载:“香社院在(诸暨)县南三十里,隋世楼世幹舍宅建,……院有连理木,咸通元年(860)赐‘木连院’ 额,后改今额”。而后世仍称木连寺,遗址在今王家井镇南3公里。这里原是南朝宋时康亭村。《宋书 符瑞志》:“元嘉二十四年(447)七月丁卯,木连理生会稽诸暨,扬州刺史始兴王(刘)浚以闻。会稽太守羊玄保上改连理所生处康亭村为‘木连理’”。康亭村居民是否为楼世幹上世,无从查考。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木连寺遗址南霞纹村附近曾出土古代铜镜2面;1976年超越溪改道时,在遗址北里许曾挖出古代砖井,井中出土“大中二年(848)八月十五日作圃田”的铭文砖说明此地附近很早就有村落。又据三门县岙楼尊敬堂《楼氏宗谱》明永乐七年(1409)三十八世孙宗冲《源流说明》:“始祖懋升公,系绍兴府诸暨县人,其先族属甚盛,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因客于台之宁川,见地名狮子山下山川秀丽,土地饶沃,为本里族大人众,又兼时艰,遂率家属迁于此。”这说明隋时诸暨不但有楼姓居住,而且是“族属甚盛”、“族大人众”(文中在诸暨县前面冠“绍兴府”,是后人的地域概念,在一些传记和日常谈话中,以后世的行政区划名称表明古人的籍贯或活动地点是常见的,不能因此认定为作伪)。现在诸暨楼姓多为南宋以后从外地迁来,还未听说有隋代的“老住户”子孙。隋以后,唐末五代是受战争破坏最严重时期,而浙江在吴越钱氏统治下,却例外避过了这场劫难,是当时全国最安定地区,即使是唐末浙东受“裘甫之乱”和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事,诸暨也是擦边而过,影响不大。因此,隋代诸暨楼姓老住户的子孙全部绝灭或外迁是不会的。由于年代久远,世系失传,在后来兴修家谱的高潮中,把上代的世系“移花接木”于后迁入者的可能性倒是很大的。
现在诸暨楼姓,根据各地家谱记载和口传,都是宋以后从外地迁入的,摘要如下:街亭《燕山楼氏宗谱》载:南宋嘉定九年(1216)秋,楼綍字有绪,行万八,自东阳大磉迁居街亭。其孙泷(曾一)迁下园,淇(曾二)迁楼店(今庙前),渭(曾三)、泾(曾四)居燕山(今小燕窠),沃(曾五)后裔居一年、六年、十年,汶(曾六)迁江口,淞(曾七)后裔迁黄泥岭之阳,即今凤仪楼,五世孙球(阜十三)迁洋湖大路,十世孙琛迁楼店。
东阳大磉树德堂宗谱载:南宋嘉定年间,楼孟通迁大磉,若干年后弟孟达迁街亭。枫桥开先堂《楼氏宗谱》载:楼锷次子淮,行小十二,世居明州鄞县城南昼锦坊,南宋嘉泰间任瓜州佥判,仕至朝议大夫,奉母还明州,遇疾于诸暨枫桥,遂定居,葬西山金锁形。
元至正二年(1342)杨维桢《恭叔楼公墓志铭》:“谨按楼氏之先四明人......世祖锷以高文显官耀于绍兴之初,世祖淮迁诸暨之枫桥里。”
南宋楼钥所修《楼氏家谱》:第十世楼弇徙义乌,至十四世大成,字子集,行大六徙诸暨,其长子小十二居东坞口,知县;次子小十四居枫桥乡,进士,仕至二府五品,致仕朝议大夫,葬西山龙舌金锁形。街亭《燕山楼氏宗谱》:楼萼,行千五,自大磉迁诸暨枫川(即枫桥),生一子京,行兆四。枫桥相传,元未,小十四、小十五自东阳迁枫桥,初居枫溪江边,以养鸭为业,小十四定居长阜乡(今楼家),小十五迁东坞口。枫桥昼锦堂楼氏,序九,明初因贸易自义乌磉里迁诸暨枫桥镇。浣江承祐堂楼氏,亨三道兴、亨四道盛于元延祐七年(1320)自义乌梅溪竹山里迁诸暨永安坊,其后亨四又迁楼家墙下(今阮市镇庠下)。清楼俨义乌《梅溪楼氏历代衣冠世谱》:“亨三府君讳道兴,字希文,号启斋,通判公(楼大年)四世孙也,与弟亨四府君道盛,字希茂,从暨阳胡思梅学,于延祐七年迁诸暨之永安坊。……道盛又迁楼家墙下。”又《乌伤香山楼氏源流考略》:“诸暨永安坊、楼家墙下,原我梅口通判公五世孙迁居。”街亭《燕山楼氏宗谱》:“楼道,行千七,居诸暨县前。配姚氏,生二子,洪、浩。《暨阳东安楼氏宗谱》:伯四公由义乌溪耦迁诸暨北门,第七世惟孟迁十五都(今大唐镇楼家),惟信迁东安东坞口(今枫桥镇里东坞、外东坞),惟坚迁东安乾山坞(今枫桥镇干山坞),第八世汤臣从十五都迁十二都(今应店街镇楼家坞)。第十八世兄弟俩从十五都楼家迁霞蔚。楼俨《乌伤香山楼氏源流考略》:“诸暨尚有十七都楼良乡明府(楼绩曾任良乡知县,十七都为十五都之误)为予言畈田分来。”马湖楼氏,迁始祖冕,宋时由义乌迁诸暨马湖。街亭《燕山楼氏宗谱》:“楼夔,行千三,自大磉迁诸暨马湖,生一子良,行兆一。《诸暨地名志》:“楼氏,携三子迁至现三都朱家直柴塔定居,后兄弟分居,一子留居直柴塔,其余二子分别迁居马湖、楼店。”义乌金峰楼氏,南宋时楼安迁金峰仙岩下,九世孙文德迁诸暨杨西坞,文利迁将坞。小砚石楼锡表(1911年生)口传:亨一、亨二兄弟从义乌香山迁诸暨,亨一居大砚石,亨二居小砚石,兄弟各种樟树一株,今尚在,张墟系同时迁来。以亨二为一世,锡表为十五世。《诸暨地名志》:“泄阳,明时楼氏祖先从义乌后溪避居泄潭岩顶里,故曾名泄头岩顶,后改称泄头。1981年更名为泄阳。”
《诸暨地名志》:“堰头,明未,有楼姓从萧山楼塔迁此。”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凡南宋时从外地迁来诸暨的,其始迁祖名字及迁出地点,多因修谱地点不同而异,其中原因可以从我国谱牒的历史中找到答案。我国的谱牒在唐以前基本上是官修的,经唐末大乱,前代谱牒已荡然无存,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为石子重所修家谱的序中说:“自谱牒久废,源流无据。”庆元二年(1196)魏了翁在《石氏世乘图序》中说:“魏晋以来,官有簿状,家有谱系,……自唐末五代其书散佚不传,非独官无秘阁左户之藏,而士大夫能通于谱牒之善者亦鲜矣。”宋代开始民间修谱,但到南宋时,浙东民间修谱的仍是少数,这可以从现在存世的楼钥父子所修家谱中看出来,尽管楼钥上代“四世相继贵显,七世连取科第,”但其家谱却要到楼钥晚年才开始篡修,嘉定四年(1211)他已75岁,而谱还仅具“大纲”,送宁宗阅览,并为他先世五臣画像题赞。两年后他去世,由他的三子治续修,直到咸淳元年(1265)才完成,请方山京作序。谱的内容也极简单,只有世系图,而无行传,连生卒年月都不载。编排字第仅具雏形,不过是修谱时不知名字编个字号作为代替,百字的下面是千字,大字的下面是小字,现在存世的家谱,早期的字第大都如此。楼钥学识渊博,但先世何人何时从东阳郡(郡治即今金华市)迁奉化已经失传,只能以唐文宗时的楼承皓为一世祖,以上世系空白。即使这样也是有问题的,如二世祖楼颖,其籍贯和生活年代与一般书籍说法不同。因此可以认为南宋时迁来诸暨的楼姓,当时是没有家谱之类的文字记载的,要到后世修谱时才有可能补写入谱中,年代既远,仅凭口传,难免传闻异辞。如南宋时从东阳大磉迁街亭的一支,对始迁祖名字,两地家谱说法不一,大磉开始修谱是元延佑元年(1314),街亭开始修谱是元大德五年(1301年),距相传的迁徙时间已近一百年了。而枫桥楼氏第一次修谱要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上距南宋灭亡已四百多年了。谱中虽载有元至正二年(1342)杨维桢作《恭叔楼公墓志铭》中有“谨按楼氏之先四明人,……世祖锷以高文显官耀于绍兴之初,世祖淮迁诸暨之枫桥里”之语,但至正二年距相传迁徙的南宋嘉泰年间也已一百四十年了。距迁徙时间越长,后世的记载也越渺茫,但其相互之间在根源上还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如枫桥楼氏,家谱说始迁祖是千五锷的次子、街亭《燕山楼氏家谱》则记千五萼居枫桥,锷萼同音,但迁出地点就不同了。再如迁诸暨永安坊的一支,承祐堂宗谱始迁祖道兴道盛,而《燕山楼氏宗谱》则谓“道居暨邑之前”。我们现在应用家谱资料,要做到“去伪存真”是很难的,最多只能择善而从,了解迁徙的大致情况。
现在诸暨楼姓的人口数,据1990年统计为29079人,排全省第二位(第一位是义乌,1985年统计为36991人),为诸暨十大姓之一。按现有人口数,迁入诸暨的楼姓有三大支。一支是南宋时从东阳大磉迁入,分布于街亭附近和王家井镇凤仪楼附近,人称“沿山楼”;一支是南宋时从鄞县昼锦坊迁入(一说从义乌迁入,一说从东阳迁入),主要分布在枫桥镇附近;还有一支是明中叶从义乌迁入,分布在王家井镇和牌头镇浦阳江沿岸,人称“沿江楼”。其次是南宋末年从义乌畈田迁入,聚居于大唐镇楼家,枫桥镇干山坞和应店街楼家坞。还有先后从东阳、义乌迁入的,少许从萧山楼塔迁入。列表如下:
迁出地点 迁居诸暨
时 间 始迁祖 分布 地点 镇、乡、街道 自然村
东阳大磉南宋嘉定九年(1216) 万八綍 街亭镇 街亭、江口、庙前、西山佳下,暨阳街道 小燕窠、赏霞畈,王家井镇 凤仪楼、矮山、稻蓬山、石宕、霞纹、塘埂、王宅山湾、溪沿、李家、宅山头、生爿、詹家山、箬山下、江口、下畈、鸭滩、墩头、高园、西湖、俞汉安华镇 卸湖渚 牌头镇 龙潭顶 璜山镇 池家山 陶朱街道 木桥 清前期 浬浦镇 楼童 牌头镇 坑西 清中叶 斯宅乡 山岔 璜山镇 塘北新屋下、晓居 东阳楼家宅南宋陈宅镇 斯宅乡 下吴 白路口 义乌畈田 南宋末 伯四 大唐镇 楼家、霞蔚 枫桥镇 干山坞、东坞口 应店街镇 楼家坞 义乌梅溪竹山里 元延祐七年(1320)亨三道兴、亨四道盛 阮市镇 庠下 义乌杜门 明中叶 亨一 王家井镇 大砚石、火烧王 街亭镇 黎明楼家、老龙 明中叶亨二 牌头镇 小砚石、长潭、上楼宅、宝稼塘、楼瑶家王家井镇 楼家、王村 安华镇 涨墟 暨阳街道 凤山、曲山弄 义乌 南宋 冕 陶朱街道 马湖、楼店 义乌金峰 明文德、 文利 五泄镇 蒋坞 义乌后溪 明 璜山镇泄阳 鄞县昼锦坊 (一说义乌,一说东阳) 南宋嘉泰年间 小十四淮 枫桥镇 枫桥、楼家、何家、新建楼家、杜黄桥、石砩、单家甸江藻镇 草江 东和乡 上蔡、杜坑、岩畈、梅店东白湖镇 下英坑 山下湖镇 山下湖、詹家峧 阮市镇 阮家埠 赵家镇 黄大畈 小十二 枫桥镇 东坞口(其中有从义乌迁来的)萧山楼塔 明 次坞镇 堰头、红马坞(表中一部分为楼铁龙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