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氏族人迁徙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娄姓展区
娄氏族人迁徙
明清两代,大量娄氏族人走出娄化里,主要迁徙到云南、重庆、四川三省区和贵州其它地区。据各地家谱记载,迁往云南的,主要是两个地方:广南县和路南县。道字辈后裔一至四房多支迁往广南,道亨五房后裔基本迁徙到路南(现石林县),有的散居宜良、陆良、昆明等地;迁往重庆的,主要在壁山、綦江、南川、江津、合川等地;迁往四川的,主要在宁南、会东、内江、沪州等地;迁往贵州遵义以外地区的,主要在黄平,瓮安、福泉、黔西、兴义、金沙等地。据云南五房家谱记载,还有一支迁往福建省。娄氏后裔的迁徙线索,由于历史远久,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已不可寻。
清乾隆、嘉庆年间,娄氏后裔德字辈分三支迁徒至广南府。一支迁马街猫岩、旧莫河沙坝,一支迁入珠琳烂泥箐等地,另一支迁入广南西门外。三支迁入广南繁衍至今,已达数千人。除此之外,清宣统三年之前,广南商贾往来较多,市场繁荣,人丁兴旺。随着改土归流的变革更是吸引了很多籍少地无地或生产、生活无着的汉族移民源源而来,或殖垦,或用工,或做小买卖。在这一时期,也是娄氏后裔迁徙广南人数较多的时期。目前,在广南县的娄姓人口,据广南娄氏联系人娄方兴计算,已达万人以上。
当代代表人物:娄义洲,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曾任牧医系团总支书记、副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动物遗传育种及动物遗传资源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省家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家禽质量性状遗传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保健编委、香港理工大学“城乡合作项目”顾问、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娄碧正,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师、军参谋。1982年转业到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历任助审员、审判长、政治处副处长、处长。1992被评定为高级大法官。娄世分,女,中共党员,曾任丘北法院院长,文山中级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州中级人民法完副院长。娄爱华(又名娄芳音)女,曾任广南县团委副书记,现任广南县副县长。
迁徙到云南路南县的五房后裔,改革开放之后才联系上。据石林县道亨五房后裔撰写的家谱记载,道亨之后裔娄纲,武举出身,身高体壮,力大过人,精炼一手炮石武艺(即用绳系石子),百米以外打击目标,百发百中。于一六四五年前后在贵州桐梓县水坝塘被征入伍,进军云南后定居陆良县天生关创业。娶杨氏,生六子,从事农牧业,兼做小商,家业颇有发展。娄纲去世后,墓葬于天生关老坟。其长子、次子、三子、四子、五子,因沐国公南征,被征入伍,下落不明,后世失传。六子娄廷玉继承父业,继续在天生关创业。廷玉以后,相传五代,一支迁往陆良县西街口。
嘉庆二十二年(1793年)前后,娄之旭迁往西街口。西街口位于陆良县与路南县之边界,过去属于陆良县,以后划归路南县,这里水源丰富,森林茂盛,土地宽广,是发展农、牧、林业的丰水之地。娄之旭由缺水的天生关向丰水的西街口迁徙定居,同当地民族和睦相处,开荒种田,兴修水利,举办学校,发展农牧业,致使家业昌盛,子孙繁荣。之旭之后四代,一支迁往路南县大乐台旧村。
大约清同治壬戌年间(1862年),因发生民族械斗,娄建璧、娄纶等人由西街口迁往大乐台旧村。大乐台旧村,因风景秀丽,水源丰富,盛产大米而闻名。建璧殁后,由于其子娄同、娄吉社交广开,善于团结当地贤达,开拓农业,兼做小商,很快站住了脚,扎下了根。解放后,天生关、西街口、大乐台旧村都划归石林县。与其同时,五房后裔有的迁入了威黑,有的迁入了昆明等地。据五房负责人娄映星计算,道亨五房在石林等地已发展到一千多户。
五房后裔,也产生了一批值得骄傲的杰出人物,娄纲第五世孙娄宗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选拔为进士,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解放前后,一批文化人成长起来,以广西大学二级教授娄永清为代表。一批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成长起来,产生了以娄诰、娄映星为代表的离休老干部多人。在这批人身上,集中体现了娄氏传统军旅文化的特点:即报效祖国,忠于人民,敢打敢拼,服从命令,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其他迁徙各地的,多为清朝时期。如重庆璧山、江津娄氏。璧山《娄氏清明》记载:始祖先仲公,大清康熙初年,偕妣张孺人,自湘城入璧。(遵义府有湘江,故名湘城)。于登云里五甲地名丁家坳插业为家。江津娄氏有关资料记载:其迁江津始祖娄儒先,是1787年左右即乾隆晚期由贵州入川的。清乾隆时期,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免税三年,儒先祖正是这个时期迁来(江津)太公山插占落业的。
大量走出娄化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西南娄氏族人历史上最发达最辉煌的六十年。
一是参加土改工作走出娄化里的。一九五0年七月,人民政府接管狮溪地区政权,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恢复和发展生产,参加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其中,一批贫苦的男女青年成为运动的积极分子,成为狮溪区人民政权开展工作的依靠对象。随后,这批人中表现突出的有文化的一些人就此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在这批人中,娄必勇,娄必福,娄必钿,娄必达、娄必清、娄必健、娄义珍等为代表。尤其是当时勇敢地站出来参加土改和清匪反霸工作的女士娄义珍,在工作和斗争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优秀的女干部,先后任习水县副县长、遵义地区妇联主任、遵义市人大副主任等职。
二是当兵参加工作走出娄化里的。由于娄氏族人有军旅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少人把当兵看得非常光荣而神圣,愿意到军队建功立业。解放初,娄必允等人就积极应征入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成长为领导干部(娄必允,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副总编辑、司局级)。六十年代以后,一批又一批娄氏青年走出娄化里,进入解放军大学校,通过党的培养和部队的锻炼,以及自身的努力,后来不管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如娄义常,成为贵州省军区后勤部长。更多的转业后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各单位的工作骨干。
三是读书参加工作走出娄化里的。这部分人的数量较多,成百上千,是从新中国的学校里走出来奔向五湖四海,进入各行各业的。比较典型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原证监办主任娄必元,陕西省省长娄勤俭,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副院长娄胜霞,汉江石油学院教授娄世万,西南大学教授娄锋,遵义市电信局原党委书记娄必金,诗人娄义钊,遵义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娄方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娄辛悦、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娄凌云等。
四是改革开放走出娄化里的。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工作,全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界限,使成千上万的娄姓人南下江浙福建广东深圳,东去山东北京,北上成都重庆,使娄姓人走出了娄化里,走出了遵义,走向了全国,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小康的建设之中。在遵义,聚集了娄方勇、娄再兴、娄广元、娄屹黔、娄毅、娄方秀、娄书平等一批当代潮人,在重庆成都,产生了娄义军、娄全生、娄永盛、娄义平、娄方强、娄经开等一批企业家,在贵阳,出现了娄勇、娄义鹏、娄义伦、娄义志、娄义龙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在广东深圳,娄冬华等一批娄姓人当起了中小企业的老板,在湖南长沙,娄义华扛起了先锋作家出版社的大旗,在江浙福建一带,娄姓80后打工族勇敢地迎接困难,挑战困难,成为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的打工族。
据估算,走出娄化里、走出遵义,迁徙到全国各地的娄姓人,达数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