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娄姓网 > 娄氏源流 娄氏源流

楼姓的由来发展及其它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娄姓展区
楼姓的由来发展及其它

              楼 森  

楼姓的溯源  

楼姓是黄帝裔孙中的一支。那么为什么黄帝姓姬而我们却姓楼呢?这里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据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姬,原为有熊国君,其母姜氏生帝于轩辕,故又称有熊氏或轩辕氏。帝娶姚王女为后,四妃25子,得姓者24人。传至五世孙禹(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尧帝禹为姓,号夏后氏。后因治水功高,舜帝把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即位以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至黄帝的18世孙履癸即夏桀,因在位不道,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其子仲和、仲礼,为避乱,讳姓,驾娄姓,隐会稽依禹陵而居,并严遵祖训:子孙誓不仕商,商朝600多年中,娄姓无一人为官。商亡周兴,周成王祚位,求先王夏禹之后,币聘隐居会稽的禹祖之27世孙云衢归朝,添一木于娄傍,改娄姓为楼姓,称东楼氏,号东楼公,封于杞国,拜议齐侯。故云衢祖为我楼氏得姓之鼻祖。逾352年,云衢公的9世孙天凤祖,从周平王东迁洛阳为都,君号东周,臣得东楼,封为洛阳郡公,亦号东楼公,然此非得姓之东楼也。有人以为自己姓东楼,这是一种误解。至此,楼姓,先由姬而,由而娄、由娄而楼,已四易其姓了。与此同时,随着居住地域的变迁等原因,楼姓之郡望也多有变化,由最早的谯国郡(因夏朝建都于安邑,一说谯城)而会稽,而杞国,而洛阳,又因楼氏聚居东阳(相当于今金华辖区)众多而称东阳郡者。南宋绍兴年间,图南祖受封为祥符开国男,嗣后,东门一支又称为祥符郡了。上述经过说明,每个姓氏及其郡名的由来和发展,都有他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规律的。  

  楼姓迁徒略述  

自周成王云衢祖为楼姓,爵封邑双后,楼姓后裔除了迁居杞国外,仍聚居于会稽,由会稽分迁外地者甚众。如商外丙4年,天才祖由会稽迁居于暨阳街亭,后来天才祖的16世孙天鸾公父子也于平王16年迁至街亭,其后裔又迁至东阳磉子;周慎靓王5年(前316年)宝祖迁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汉元帝永光3年(前41年),会稽大公父子迁居萧山县。重玉祖于汉永建6年(公元131年)御葬乌伤香山之原以后,其次子良祖于汉桓帝延熹之癸卯(163年)自会稽来乌伤庐墓定居。自良祖定居乌伤以来的1840多年中,楼氏子孙枝繁叶茂、瓜秩绵绵,因种种原由迁徒各地者不胜枚举。据不完全正确的统计,迁往省外的就有23支,迁至省内各县、市的有82支,至于市内分迁的则多达178支,目前全市楼姓聚居的自然村有150多个(不含零星散居者),全市做宗谱的大族就有22家。具体迁徒情况,可参阅《义乌楼姓境内迁徒简表》和《义乌楼姓境外迁徒简表》,具体恕不赘述。关于分迁的原因,可从中归纳出如下几种:  

一、为发展生产而拓宽进取者;  

二、因工作(含为官、经商等)而就地定居者;  

三、因婚姻而迁居者;  

四、为避乱而迁居者;  

五、留恋祖居而回迁者也屡见不鲜;  

  六、其他原因。  

具体原因因《简表》上多有注明,故不细述。  

楼与娄的关系浅析  

楼姓原为娄姓,自周成王云衢祖改娄姓为楼姓已有3100多年了,但其后裔中至今仍有姓娄的,这并不奇怪。如尧帝禹祖为姓迄今已4000多年了,可是绍兴市郊现在不是还有一个1000多人姓村吗?同样,周成王云衢祖“娄旁添木为楼”以后,一部分人仍以娄为姓就不足为奇了。另据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三字经百家姓》中记载:“春秋时,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被迫东迁,后来定居于于(古县名,故址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国有一支子孙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遂以地名为姓,称娄氏”。或云,杞国被楚国兼并而亡以后,许多楼氏子孙复改为娄姓而散居各地,此说亦不无道理。  

  人们对自己的姓氏历来是十分严肃的,但古人也有“姓随人便”之说,这在我们楼姓中就有两个突出的例子。唐长寿2年(693),由宰相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的娄师德,是鄞县楼仲书祖的11世孙,而仲书祖是重玉公的11世孙,于南朝宋大明6年(462)从义乌迁往鄞县的。师德因官从鄞县迁居县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后称娄姓,彼处娄姓聚居甚众,有《开封通许县娄氏宗谱》可证。另据嘉庆《义乌县志》载:“娄幼瑜,一名嘉,字季玉。吴侍中(楼)元6世孙。聚徒教授,不应征辟,为临川王映所叹赏。著《礼记捃拾》三十卷,《礼记摭遗别记》一卷,《文集》六十六卷”,堪笔名义乌一代文宗。幼瑜祖明明是楼氏后裔却成为娄姓了。关于这个问题,宋宣献公钥祖在《挽娄忠简公机诗》中,有“得姓共东楼”句,可见在宋前辈,原以楼、娄为同姓也。至于邾娄国之后的娄,与我们东楼后裔的楼或娄不可混为一谈。对此,我楼氏先贤已多有阐述。  

这里附带说一下《百家姓》中为什么只有娄姓而没有楼姓的问题。《百家姓》的文体是四言韵文,虽作者无考,但可肯定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否则是写不出来的。《百家姓》全文568个字,收编了当时通行的488个姓氏。书中之所以只有娄而没有楼,可能作者以为既然“娄楼相通”,就“无需并列”了,决不是因知识贫乏而铸成的过失。至于“娄楼相通”之说今犹存在,我在北京和江苏的几位文友就称为我“娄森”,还说:“在我们这里,娄楼是相通的。”同样的道理,在《百家姓》中还可以找出一个例子。如金姓,在东汉时已存在,是从姓发展而来。传说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刘为金,“”却卯刀而留金,以示不忘本姓,故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现在全国按人口多少而论,刘姓占第四位,金姓占第59位,而《百家姓》中却只有刘姓而无金姓。诚然,《百家姓》是有不少缺陷的,希望今后能有人根据姓氏的实际变化编出一本更加完善的姓氏书来。至于因《百家姓》中没有列入自己的姓氏就产生种种疑虑,那就大可不必了。  

应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家谱  

我想从实际接触到的问题,讲三点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外纪和内纪第一始祖的定位问题。  

楼氏之始,由仲和仲礼二祖避商隐居会稽,裔出夏后氏,而夏后氏出自轩辕氏,因和礼二祖以会稽之始,当列为外纪第一世,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也有个别的家谱中,以履癸为第一世,似乎欠妥。  

对于内纪的第一世的定位问题,南宋图南祖是这样论述的:“按旧乘例,以重玉公为一世祖,窃恐此议为未妥。重玉公世居会稽,出仕东汉,御葬香山,此为身后东邱,原非生前居址,如以世迁称之,是以葬作迁也。矧重玉公葬于顺帝永建之辛末(131年),至祖迁于桓帝延熹之癸(163年),是32年矣,其后先之不相及,当以祖居香山作内纪为第一世无疑也。”(见《黉东楼氏宗谱》卷五第28页),故《东门楼氏宗谱》、《黉东楼氏宗谱》等均以祖为内纪第一始祖。愚以为图南祖的论述是科学的,因而是正确的。至于平时大家口头上习惯于称自己是重玉公的第几代世孙,也无不可。但谱书应以祖为内纪始祖。  

  二、应科学地论述祖先的功德。  

对于祖先的功德,在谱书上撰写时一般都是重褒轻贬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都要有个度,过誉了反而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晚清进士、石城知县楼杏春在光绪15年的《黉东楼氏重修宗谱序》中写道:“纵观天下册籍,每叹夸诞而不足征者莫如家谱、或虚张勋伐而核诸信史无其名,或杜撰头衔而稽诸职志无其官,以非其祖宗之所有而冒加之以为有,而为其祖宗者,既以其所不能有者,阴受后人之鄙薄而其所冒加焉,而终不能为我有者又如泥涂之滓其体肤而不能自涤,其灵爽之惶然然于冥谟中曷有穷期”。(《黉东楼氏宗谱》2004年之卷-56-57页。)杏春公又在上书之141页中写道:“……以上仕周之祖,前谱所载出身,如文武状元;官爵如教谕、学正、知州、侍郎、鸿胪寺、大学士、丞相、驸马;封赠如卫国公、荣禄大夫、紫金鱼袋之类,不可枚举,悉系后代名目,并非周制,兹于祖讳之下统书仕周,其官概从缺……”。杏春公这种科学严谨的文风,是值得后人尊循的。  

三、对自己属于其祖第几代的问题应予科学定位。